
【異史氏曰】第27個世界讀書日,朋友圈裡到處曬的是關于讀書的文字。泰山學院的一位老朋友在朋友圈裡曬了這麼一句:讀書日更應該應警惕那些僞讀書人。我回了一句,不少人也就是今天讀一下書而已。他說,有的人從不讀書卻整天炫耀好讀書。我又回了一下:然也。
今天的一個普遍的悖論是,不少不讀書的人,總是高高在上地教育别人,要好好讀點書,甚至還會給人們開出一摞的書單。其實一些人曬出來的讀書文字不過一些陳年舊賬,就如我們這裡的民俗每到暑季總要将那些舊衣服爛棉絮拿出來暴曬一下,但平日裡幾乎不會再去碰它一樣。你從他的文字和他所分享的書單裡根本看不到他這些年來究竟讀了些什麼,甚至你會從他們的書單裡發現一些無厘頭的關系,這當中也不乏那些很紅火的閱讀推廣人。他們經常在做這麼一件事:非常認真地通過報書單的方式告訴人們他們讀了很多的書,他們也是十厘清楚很少有人會從他們的字裡行間去對敲自己究竟有沒有真的讀過,重要的是他們更知道這一摞的書單就足以唬住大衆就夠了。
我因為十厘清楚自己很無知,更重要的是曾經被不少貌似很有學問的人給忽悠了一次又一次。于是為了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忽悠,就隻有盡可能的抓住一切機會多讀一點書了。“人蠢多讀書”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當你讀多了,你就會發現那專家們所說的那些貌似很有道理的東西其實是沒有道理的,更會發現那些頗有哲理的文字,原來不過是洗文洗過來的,隻要我們不清楚那些富有哲理的文字的出處就一定會在他們面前深感自己的愚蠢,轉而對他們俯首帖耳。我常常會在一些貌似讀了很多書的人面前問一些不該問的問題,基本的經驗是不出三個問題,他們就會惱羞成怒,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就成了人們眼裡的另類。與我而言,讀書之樂也常常在這裡。
十分認同曹林“習慣那種沒有金句和答案的讀書”的這個句子。十分認同曹林老師“習慣那種沒有金句和答案的讀書”這個句子,由此想到更必須遠離動辄抛出關于讀書的幾十個句子,上百個句子的忽悠……
由此提醒自己原理那些動不動就來關于讀書的幾十句,上百句的忽悠。
有感于一些文字換了個微信頭像,如題圖。
繼續抄書吧,今天抄幾段查爾斯·肯尼《瘟疫周期:人口、經濟與傳染病的博弈循環》文字:
“新冠肺炎的悲劇有助于說明,我們已經習慣于經濟和社會關系一直受到疫病嚴重的影響。多少個世紀以前的傳染病大流行仍然對今天誰有錢誰沒錢、誰獨裁誰民主有發言權。但過去半個世紀也清楚地表明,并非所有趨勢都無法改變。我們已經看到,全球生活品質已經得到巨大改善,就算是最苦難深重的地區也同樣如此。19世紀,馬爾薩斯式宿命論的經驗主義基礎漸漸不再站得住腳。而現在,這種宿命論的調調已經完全不成立。”
“根據從新冠疫情中得到的經驗,各國政府應該已經了解到,什麼程度的隔離能夠持續下去,以及能持續多久。1918年大流感期間的社交距離措施有助于減緩傳播,但對總體死亡率沒有造成多大影響。部分原因可能是這些措施很早就被廢除了。就現實情況來說,對于哪種程度的封鎖和社交距離措施才是可持續的,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也就是說,各國政府都需要自行制訂單獨的計劃。”
“新冠肺炎的悲劇有助于說明,我們已經習慣于栖居其中的世界與過去截然不同。栖居其中的世界與過去截然不同。”“但是也有可能,新冠疫情隻是個先兆,還有更糟糕的事情在後頭。也許我們會每況愈下。”“如果我們沒有轉向從環境角度來講更可持續發展的生産過程,全球大饑荒的危險确實會存在,但即便如此,瘟疫也仍然是更迫在眉睫的問題。”
“傳染病的曆史給那些想要從國際合作中抽身而出的人上了特别的一課:如果疾病成為關閉邊境、動用武力的借口,全球進步将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我們并不是必須承認新的病原體是上天安排的,我們抵禦這種禍害的方法也不是隻有逃之夭夭、深溝高壘和囚之階下。”
“因為,雖然在應對新冠疫情時,我們經曆了那麼多失敗,有那麼多本可以挽回的死亡,但我們日新月異的科學進步、先進的衛生機構和通力合作的全球各國,都讓我們在抗擊疫情時跟彼特拉克面對鼠疫或蒙提祖馬面對天花時比起來處境要好得多。我們仍然面臨着極大風險,但我們可以從容應對。如果能巧妙運用我們的工具和技術,那麼就不太需要動用史前就有的拒人于千裡之外的本能反應,也可以避免随之而來的混亂和貧窮。”
“決定人們能保持多久、多遠的距離的因素之一是,他們能堅持多長時間。對一些富裕的幸運兒來說,在家辦公是很簡單的事。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需要離開家,去别的地方上班。”“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不要實施有害的應對措施,并起到了重要作用。總幹事譚德塞警告稱,所有國家‘必須在保護人民群衆身心健康和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影響最小、尊重人權之間進行權衡’。對于新冠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不要實施長期的旅行和貿易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