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城根街國小校長賴晗梅:書是文明的火種與光芒|世界讀書日·專訪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4月22日,“四川全民閱讀·書香校園暨阿來書房·名家讀書進校園”系列活動啟動。活動現場,成都市東城根街國小校長賴晗梅手持自己的書法作品登台,她從“書”字入手,說文解字,分享閱讀之妙。

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賴晗梅坦言,孩子們應該對閱讀有敬畏之心,“我們不能把世界讀書日過成節日,要把閱讀過成尋常的日子,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東城根街國小校長賴晗梅:書是文明的火種與光芒|世界讀書日·專訪

東城根街國小校長賴晗梅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賴晗梅一直非常喜歡中國的漢字,工作之餘,她喜歡用毛筆練習書法,她的書法用筆沉穩,收放自如。在她看來,漢字非常有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她指着自己書寫的“書”字,用說文解字的方式分析了這個字的由來。

“書”字最早的造字本意就是用手拿着毛筆去書寫,一種解讀是手持毛筆在硯台一樣的器皿中蘸上3滴墨汁,用以記錄;還有一種則是手持毛筆,記錄日升日落的一天。

我們熟悉的簡體“書”字,其實源自草書的字形,“書”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隸行楷,從龜背、竹簡、青銅器乃至書卷,本身就充滿着神奇的遠古色彩,同時也有文化的淵源。賴晗梅感慨:“我認為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而書是文明的火種與光芒。”

書是文明的火種與光芒

随着時代節奏加快,技術的高度發展讓讀紙質書的人越來越少。在她看來,當人們養成了使用電腦、手機這樣讀屏的習慣之後,大幅壓縮了讀書的時間,甚至對書籍的敬畏也在衰減。盡管讀屏更為便捷、快速,但卻在無形中侵蝕了注意力和思考力。“手機把親近的人推遠,把遠方的人拉近,是以隻有沉下心來閱讀書本,才對注意力和思維的形成大有裨益。”

書裡有知識,有人心,有夢想,有家國,有世界,有民族,有遠古,也有未來。她向讀者講述了宋代詩人尤袤的名句:“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由此可見,讀書給這位詩人帶來了精神滋養,也給人超越物質的進階享受。

東城根街國小校長賴晗梅:書是文明的火種與光芒|世界讀書日·專訪

“四川全民閱讀·書香校園暨阿來書房·名家讀書進校園”系列活動啟動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腦不是天生就能閱讀,因為每個人的大腦對閱讀資訊的處理需要一個專屬腦區,需要通過長期漸進的學習和閱讀才可以形成。她向學生發出呼籲,如果想變聰明,就應該多運動、多讀書,讓腦細胞建立更多元、更快速、更高效的連接配接。

李政濤先生有三讀,讀作者,讀書本,讀自我,賴晗梅深以為然。她向國小生推薦《藍色海豚島》和《天藍色的彼岸》,前者涵蓋了很多跨學科的知識,對于孩子培養意志力、平複情緒很有意義;後者則用童話解說死亡,教育孩子們不要因為害怕死亡而變得懦弱,與此同時,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學會關愛他人。

除此之外,她希望國小生們閱讀國學經典,包括《論語》《三字經》《笠翁對韻》等著作,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奠定做人的根本,做事的根基,培養閱讀的語感,用閱讀經典為成長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期擁有更為廣闊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