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曆史長河中,最受人類關注的莫過于起源與歸宿這個古老話題。從舊石器時代開始,渭河,作為黃河最重要的支流之一,孕育出的渭河流域文化,也為黃河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營養。那麼,華夏族先民究竟在這裡創造了怎樣的古老文明?
今天,讓我們從甘肅省秦安縣東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邵店村說起。由于山高路險,交通不便,過去很少有人到邵店村來,這裡的人也很少出去,世代都以種糧為生。如果說這地方有什麼特别之處,那就是村邊有條從東向西流淌的小河——清水河。就是這麼一個偏遠甯靜的小山村,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卻突然熱鬧了起來。
山村裡隔三差五就來幾個類似“貨郎”的人,可奇怪的是,這些人挑着的貨物并不是人們經常使用的針頭線腦,而是一些沉甸甸的碗盆之類的。這些人一不吆喝二不叫賣,而且有人拿錢來買也不賣,隻讓用村民窗前屋後閑置的破陶爛罐來換。
三足陶體
村民張德祿正為自己撿到的破陶瓶發愁。村裡人都認為地下的東西屬于冥器,不吉利,許多人遇到後不是把它砸碎就是把它扔掉。是以當聽說有人要收購破陶瓶時,張德祿便欣然同意了。而他不知道的是,村民眼中的“貨郎”真實身份卻是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從業人員。更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無意間撿到的破陶瓶,竟揭開了 8000 年文明的面紗。
原來邵店村就是大地灣遺址所在地。該遺址大緻分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等五期文化,被學界評為“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06年最新發掘研究成果表明,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萬年。
在大地灣遺址中,石斧、石刀、陶刀等農業生産工具數量很多,大型陶甕、缸、罐等儲藏器的大量出現,反映了當時經濟形态屬于定居的以農業為主的類型。值得一提的是,大地灣人早在 8000年前就知道抗洪防澇,已經有了防洪排水設施。
彩陶是大地灣文化的最顯著特征。大地灣一期文化出土的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大陸迄今為止發現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這批紫紅色彩陶,圖案雖不太完整,卻将中國彩陶制造時間上推了1000年。
人頭形器物彩陶瓶
在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還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号,有十字形、箭頭、波浪紋等等。雖然這些神秘符号的意義至今未能破解,但專家們認為,這可能就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
大地灣遺址文化淵源早、時間跨度長、内涵豐富、特征明顯且儲存完好,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
靜靜流淌的清水河,無言地訴說着大地灣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懈追求,見證了他們走出蒙昧迎接文明的艱辛曆程。随着大地灣遺址的不斷考古發現,将為人們認識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及文明演進,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提供可靠标本和重要價值。
主播丨楊晶
稽核丨陳銳
監制丨樊弋滋
文案、責編丨楊晶
美術設計丨楊桦 趙墨
音頻丨張玉峰
校對丨羅景月
參考資料丨《大地灣遺址探秘》
《大地灣,探索中國文明起源》
中國水利報社新媒體中心(影視制播中心)出品
(收聽更多《大河脈搏》文章,請關注“中國水事”微信公衆号,從菜單欄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