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老還是得靠兒子”老人坦言生兒生女差別,無關孝順卻很現實

近幾年,“養兒防老”備受人們吐槽,更有人言之鑿鑿地提出:女兒才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但事實并非如此,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生兒和生女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我鄰居王阿姨,膝下一兒一女。前兩年因為老伴過世,王阿姨一對子女私下就商定好,讓王阿姨“一家居住一年”,輪流兩家養老,各自都盡到孝道。在兒子家住的那一年,雖然婆媳偶爾有點小摩擦,但總體生活還是過得去的。

“養老還是得靠兒子”老人坦言生兒生女差別,無關孝順卻很現實

輪到去女兒家住那一年,王阿姨呆了兩個月就自己搬回來了。她跟周圍的老太太閑聊:我甯可住養老院,也不要去女兒家了。

“是女兒不孝順你嗎?”周圍的人有些不解地問道。

“倒也不是,我女兒對我挺孝順。在家裡什麼事都不讓我插手,總是勸我多休息、享清福。女婿雖然話不多,對我還是客客氣氣的。但我在女兒家住了兩個月,說話、做事都要小心翼翼,放不開手腳,總感覺自己是純粹的外人,怕自己給他們添麻煩。”

王阿姨給大家說了大實話,“我尋思着找個養老院去住,女兒、女婿有空來養老院看看就好,當親戚走動,我也自在一些。”

“養老還是得靠兒子”老人坦言生兒生女差別,無關孝順卻很現實

周圍有老太太跟着附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養老還是要靠兒子。”

養兒防老的老觀念,以前我是不認可的,但親眼見到了身邊人經曆了一些事情後,我也不得不承認,雖說女兒跟兒子一樣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和責任。但在老人養老方面,兒子比女兒更可靠。

為什麼說在贍養父母方面,兒子比女兒更可靠?背後的原因很現實

l親密無間的情分,因為女婿的存在而産生了心靈隔閡

與婆媳關系相比,因為有血緣聯系,女兒未嫁之前,跟父母的關系是親密無間的。正如“母女之間沒有隔夜仇”。

但女兒結婚成家之後,有了女婿這個角色的介入,女兒好像就不是自家人了。無形中跟父母的感情也生分了一些,從無話不說到逐漸産生心靈隔閡。

“養老還是得靠兒子”老人坦言生兒生女差別,無關孝順卻很現實

父母跟女兒說話難免是小心翼翼,很多時候都要顧慮女婿的存在和感受。

許多去女兒家養老的老人都表示:在女兒家生活,已經失去了自己的話語權,沒有主人的存在感,更多的是串門走親戚,相處起來内心都有些緊張感。

l女婿是家庭經濟收入的擔當,父母在女兒家養老缺乏底氣和安全感

雖說現代社會,女性也能頂起半邊天。但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家庭經濟收入以男性為主導,“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依舊是主流。是以很多娘家父母去女兒家養老,難免會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同僚小玲,上個月她把父母接到自己家裡養老。原本想着好好孝敬父母,但父母總是拒絕她的好意。

“養老還是得靠兒子”老人坦言生兒生女差別,無關孝順卻很現實

最初小玲還以為是父母節約慣了,但後來無意中得知,是因為父母知道她收入不高,家裡主要收入靠小玲老公,怕她在娘家花錢多了,會挑起夫妻沖突。是以老兩口甯肯委屈自己,也不肯接受女兒孝順自己的好意。

歸根結底一句話,父母在女兒家養老,很多時候都缺乏底氣和安全感。生活得小心翼翼,沒有精神歸屬。

l女兒遠嫁,去女兒家養老,老人沒有葉落歸根的踏實感

劉奶奶老伴去世後,孤身一人的她就被女兒接去異地養老,雖說女兒和女婿對她都很好,但劉奶奶人生地不熟,生活過得很寂寞。

女婿好心地邀請了自己父母經常來串門,但劉奶奶跟親家夫妻二人也缺乏共同話題,為了維持表面的客套,大家都覺得心累。

“養老還是得靠兒子”老人坦言生兒生女差別,無關孝順卻很現實

加上女兒婆家的親朋好友時不時來串門,見到娘家媽媽住在女兒家,大家的眼神多少有些不自在。劉奶奶認為,興許是嫌棄自己是個“累贅”吧?

去遠嫁的女兒家養老,不僅是面對女兒、女婿的小家庭,還需要周旋女兒婆家的一大家人,那種遠離故土、寄人籬下的感覺,讓劉奶奶毫無安全感。

是以住了一段時間,劉奶奶向女兒提出一個人回到故鄉,甯肯日子清苦一點,但至少有葉落歸根的踏實感。

雖然女兒兒子都一樣,但兒子多數是家庭經濟的頂梁柱,具有承接家庭責任的屬性。是以老人住在兒子家裡,沒有住在女兒家的那麼多顧慮,很容易建立主人翁的感覺。說話、辦事也不用刻意放低姿态,凡事小心翼翼,是以生活在兒子家,老人相對生活更舒心一些。

“養老還是得靠兒子”老人坦言生兒生女差別,無關孝順卻很現實

當然,有的老人膝下隻有獨生女,養老問題責無旁貸隻能落在女兒身上,沒有其他的選擇。這種情況下,女兒一定要多關心住在自家的父母,多給予他們情感關懷,讓老人建立心靈的歸屬感。找到精神上的寄托,讓他們安心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

關于在女兒家養老和在兒子家養老的問題,你是怎麼看呢?歡迎讨論你的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