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說過:張愛玲終其一生都是謎一樣的女人。
她7歲寫小說,12歲作品就發表在雜志上,20多歲就在中國文壇聲名遠揚。
本可以在國内名利雙收的她卻選擇前往美國,之後在美國的40年裡發表的小說寥寥無幾,她在美國受盡嘲笑。
她年輕貌美,卻甘願嫁給大她29歲,身無分文的賴雅,甚至甘願照顧中風癱瘓的賴雅。
她在一本書中寫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衣袍,上面爬滿了虱子。

這句話成了她晚年生活的預言,“虱子”之災伴随了她20多年。
在她離世時隻留下短短幾十個字,這幾十個字與“虱子”也大有關系。
這個渾身是謎的女子至死都沒有向世人解釋過一句,她為什麼會去美國?為什麼嫁給一個老人?她的死和“虱子”又有什麼關系?
2
張愛玲在上海的前半生經曆給她的影響是巨大的,也許這是她前往美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愛玲的曾祖父是李鴻章,祖父張佩綸也是清末名臣,文臣家的清高傲氣被她繼承了過來,但她的家庭并沒有清代貴族的财力和資本。
她父親将财産敗光後隻能在鐵路局謀得一份英文秘書的職位。
張愛玲的母親是新式女性的代表,非常看不起她父親,在張愛玲4歲的時候就抛下她前往歐洲留學。
也許正是因為母親的狠心,年幼的張愛玲并不受父親待見,這讓她骨子裡的傲氣被激發出來,經常與父親發生口角。父親氣急的時候,還會将她關在家中許久。
沒有父母關愛的張愛玲隻能從書籍中尋找慰藉,7歲的時候,她寫下了第一部小說,關于家庭悲劇的,緊接着第二本是關于一位女性失戀自殺的故事。
雖然當時的文筆還很稚嫩,但主題發人深省,根本不像一個7歲的孩子能夠想到的。
1932年在《國光》等報刊上開始出現12歲的張愛玲寫的評論。
1939年,張愛玲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天才夢》發表在了《西風》雜志上。
從此,張愛玲開始在文學界展露她的天分。
《沉香屑》、《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小說的釋出讓張愛玲成為了中國文壇上的一顆新星,開創了獨屬于她一個人的小說流派。
當無數的閃光燈聚焦在張愛玲身上時,她感受到的不是得意和理所當然,而是不知所措。
一向孤傲的她感覺被宣傳和報道“束縛”住了,這些鮮花與掌聲讓她“感到窒息”。
張愛玲迫切的想要尋求一份安全感,她遇到了胡蘭成。
剛開始張愛玲确實能從這個男人身上感受到安全感,毅然決然與他結婚。
然而日子久了之後,胡蘭成就像水蛭緊緊附在張愛玲身上,将她的稿費敗個精後,轉頭愛上了17歲的小護士,直接抛棄了張愛玲。
“精神支柱”的崩塌還有事業上無形的壓力導緻張愛玲下意識想要逃離上海。
1952年,她先去了香港,然而當時動蕩不堪的香港給不了她想要的那份安全感,緊緊跟在她身後的新聞媒體也不能給她“自由”。
是以她将目光瞄準了美國,那個以“自由”為口号的美國。
1955年,她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号郵輪前往美國,她認為她即将踏上屬于自己的理想之國。
命運似乎并不眷顧這個文壇的天才。
3
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沒有夢想中的輕松。
剛到美國她就發表了自己英文版的小說,她相信自己的國内能在文壇獲得如此大的反響,在美國也一定可以獲得成就,然而她的第一部小說就“叫好不叫座”。
沒有稿費就意味着沒有收入,張愛玲向往的生活被金錢壓垮,無奈之下,1956年她申請了救助。
與此同時,36歲的張愛玲遇到了比她大29歲的戲劇文學家賴雅。
幾個月後,張愛玲就決定和他結婚。
很多人都不解為什麼張愛玲正處于風華正茂,為什麼願意嫁給一個老人?
在世人議論的眼光中,張愛玲堅持自我,面對流言蜚語不做一絲辯解。
後來從她未完結的《小團圓》裡得以窺見一些當時的想法。
在這本自傳小說中,借用主角盛九莉的口,張愛玲說了一句:“我們那麼好。”
這句話是盛九莉評價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汝秋時說的,而汝秋代表的正是賴雅。
張愛玲的好友炎櫻曾經說出過她認為的理由:
因為賴雅對張愛玲是癡戀,他瘋狂愛上了這個充滿魅力的東方女性。
也許張愛玲願意嫁給賴雅的理由很簡單:像她這樣的才女也會被最真誠的愛情所打動。
她也有追求愛情的自由。
然而賴雅的年紀太大了,幸福的生活沒過多久,他就中風癱瘓。
愛情并不能帶來面包,生活的壓力讓張愛玲意識到,如果她再寫不出美國讀者喜歡的作品,她就要餓死。
然而她的作品一再被出版社打回,甚至編輯拒絕的話也越來越不客氣。
此時的美國對于她來說不再是一個理想之國,她也不再抱有能在美國大展宏圖的幻想。
深受打擊的張愛玲隻能重新回到中國的文壇,開始幫香港的一家電影公司寫劇本。
寫劇本微網誌的薪資并不能維持賴雅越來越高的醫藥費,尤其是賴雅二度中風導緻完全癱瘓後。
但張愛玲對賴雅的愛堅貞不渝,她一直守在賴雅身邊不離不棄。
1967年,在張愛玲的痛哭聲中,賴雅病逝,這一年,她才47歲。
這段“曠世之戀”最後落得一個慘淡收尾。
賴雅去世後,張愛玲深受打擊,她的身體一天比一天消瘦,為了讓自己振作起來,張愛玲想找一份工作。
後來她受到陳世骧教授的邀請,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紅樓夢》。
然而張愛玲并不滿意這份工作,超負荷的研究過程以及想法不斷被否定,讓她又一次感受到了“不自由”,兩年後她再三謝絕了陳世骧的挽留,離開了學校開始全身心投入創作。
不受美國讀者待見的她根本賺不到什麼錢,這個時候的張愛玲隻能依靠低保生活。
省吃儉用,每天為錢精打細算的生活讓心高氣傲的張愛玲根本無法接受,她又将目标瞄準了國内。
上世紀70年代,張愛玲的許多作品都在國内發表或者再版,漸漸地,國内讀者又重新注意到這個早已淡出人們視野的才女。
到了80年
代初,國内徹底掀起了一股推崇她文章的風潮。
張愛玲才終于明白,她向往的“自由”多麼不切實際,然而她的傲氣讓她拒絕回到國内,她搬去了洛杉矶開始隐居。
生活漸漸好起來的張愛玲本來應該享受自己的生活,然而她卻被迫四處搬家。
有一個傳言說她3年之内曾經搬了近200次家,而讓她被迫搬家的理由也很簡單——蟲災。
是什麼蟲子那麼厲害,能折磨張愛玲那麼長時間?
4
在張愛玲與她的好友的書信中,曾經詳細描寫過她遇到的“蟲災”,蟲子的類型有許多種,跳蚤,蟑螂,螞蟻等等。
然而這些蟲子都是平常可以看到的,在與賴雅生活的那段時間裡,這樣的蟲子肯定也出現過,但當時張愛玲并沒有搬家,如今稍微出現一點苗頭,張愛玲就驚慌不已,這是為什麼?
1985年,一篇名為《張愛玲病了》的文章出現在世人眼中,這篇文章是當時身在美國的台灣作家水晶所寫。
在這篇文章中,水晶聲稱張愛玲一開始搬家是因為虱子,但後來張愛玲感覺到每一次搬家都會有蟲子的痕迹,情況越來越嚴重,張愛玲甚至隻穿一次性的塑膠衣服,3天就要搬一次家。
張愛玲的好友宋淇夫婦在聽聞她被“蟲子”困擾那麼久之後,就帶她去醫院做檢查,然而醫生表示張愛玲的皮膚上确實有蟲子咬過的痕迹,但是都比較久的傷口,後面可能是心理幻覺。
張愛玲根本不信醫生的話,她堅持認為自己一直遭受“蟲災”。
宋淇夫婦花了很大心思幫張愛玲做心理康複治療,慢慢有了效果,張愛玲隻會偶爾覺得家中有“蟲子”在咬她,也不會想要頻繁的換住所。
然而1995年張愛玲離世前,她給宋淇夫婦寫了一封莫名其妙的信。
在信中張愛玲說又有虱子咬她,導緻她現在有很嚴重的皮膚病,不僅衣服穿不了,而且每天要照十幾個小時的日光燈才能好受一些。
當時宋淇夫婦正在其他地方參加活動,收到信後根本無法去找張愛玲。
等他們忙完後得知的卻是好友的死訊。
由于張愛玲深居簡出,她死後一星期才被房東發現,匆匆告訴了張愛玲的親朋好友。
在她的遺書中,宋淇夫婦注意到一個很奇怪的地方:
張愛玲不想讓任何人看到她的遺體。
宋淇夫婦想起了那份信裡提到的皮膚病,他們懷疑可能是好友怕被人看到她的身體。
然而經過他們檢查,張愛玲身上并沒有任何疤痕。
“也許她癔症又發作了吧。”
宋淇夫婦最後歎了口氣,隻能得出這個結論。
1995年9月30日,張愛玲的骨灰按照她生前的意願灑向大海。
直到這一刻張愛玲還在追求她想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