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作者:恶龙咆哮张

1

有人说过:张爱玲终其一生都是谜一样的女人。

她7岁写小说,12岁作品就发表在杂志上,20多岁就在中国文坛声名远扬。

本可以在国内名利双收的她却选择前往美国,之后在美国的40年里发表的小说寥寥无几,她在美国受尽嘲笑。

她年轻貌美,却甘愿嫁给大她29岁,身无分文的赖雅,甚至甘愿照顾中风瘫痪的赖雅。

她在一本书中写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这句话成了她晚年生活的预言,“虱子”之灾伴随了她20多年。

在她离世时只留下短短几十个字,这几十个字与“虱子”也大有关系。

这个浑身是谜的女子至死都没有向世人解释过一句,她为什么会去美国?为什么嫁给一个老人?她的死和“虱子”又有什么关系?

2

张爱玲在上海的前半生经历给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这是她前往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爱玲的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张佩纶也是清末名臣,文臣家的清高傲气被她继承了过来,但她的家庭并没有清代贵族的财力和资本。

她父亲将财产败光后只能在铁路局谋得一份英文秘书的职位。

张爱玲的母亲是新式女性的代表,非常看不起她父亲,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就抛下她前往欧洲留学。

也许正是因为母亲的狠心,年幼的张爱玲并不受父亲待见,这让她骨子里的傲气被激发出来,经常与父亲发生口角。父亲气急的时候,还会将她关在家中许久。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没有父母关爱的张爱玲只能从书籍中寻找慰藉,7岁的时候,她写下了第一部小说,关于家庭悲剧的,紧接着第二本是关于一位女性失恋自杀的故事。

虽然当时的文笔还很稚嫩,但主题发人深省,根本不像一个7岁的孩子能够想到的。

1932年在《国光》等报刊上开始出现12岁的张爱玲写的评论。

1939年,张爱玲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天才梦》发表在了《西风》杂志上。

从此,张爱玲开始在文学界展露她的天分。

《沉香屑》、《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小说的发布让张爱玲成为了中国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开创了独属于她一个人的小说流派。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当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在张爱玲身上时,她感受到的不是得意和理所当然,而是不知所措。

一向孤傲的她感觉被宣传和报道“束缚”住了,这些鲜花与掌声让她“感到窒息”。

张爱玲迫切的想要寻求一份安全感,她遇到了胡兰成。

刚开始张爱玲确实能从这个男人身上感受到安全感,毅然决然与他结婚。

然而日子久了之后,胡兰成就像水蛭紧紧附在张爱玲身上,将她的稿费败个精后,转头爱上了17岁的小护士,直接抛弃了张爱玲。

“精神支柱”的崩塌还有事业上无形的压力导致张爱玲下意识想要逃离上海。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1952年,她先去了香港,然而当时动荡不堪的香港给不了她想要的那份安全感,紧紧跟在她身后的新闻媒体也不能给她“自由”。

所以她将目光瞄准了美国,那个以“自由”为口号的美国。

1955年,她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前往美国,她认为她即将踏上属于自己的理想之国。

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个文坛的天才。

3

张爱玲在美国的生活没有梦想中的轻松。

刚到美国她就发表了自己英文版的小说,她相信自己的国内能在文坛获得如此大的反响,在美国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就,然而她的第一部小说就“叫好不叫座”。

没有稿费就意味着没有收入,张爱玲向往的生活被金钱压垮,无奈之下,1956年她申请了救助。

与此同时,36岁的张爱玲遇到了比她大29岁的戏剧文学家赖雅。

几个月后,张爱玲就决定和他结婚。

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张爱玲正处于风华正茂,为什么愿意嫁给一个老人?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在世人议论的眼光中,张爱玲坚持自我,面对流言蜚语不做一丝辩解。

后来从她未完结的《小团圆》里得以窥见一些当时的想法。

在这本自传小说中,借用主角盛九莉的口,张爱玲说了一句:“我们那么好。”

这句话是盛九莉评价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汝秋时说的,而汝秋代表的正是赖雅。

张爱玲的好友炎樱曾经说出过她认为的理由:

因为赖雅对张爱玲是痴恋,他疯狂爱上了这个充满魅力的东方女性。

也许张爱玲愿意嫁给赖雅的理由很简单:像她这样的才女也会被最真诚的爱情所打动。

她也有追求爱情的自由。

然而赖雅的年纪太大了,幸福的生活没过多久,他就中风瘫痪。

爱情并不能带来面包,生活的压力让张爱玲意识到,如果她再写不出美国读者喜欢的作品,她就要饿死。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然而她的作品一再被出版社打回,甚至编辑拒绝的话也越来越不客气。

此时的美国对于她来说不再是一个理想之国,她也不再抱有能在美国大展宏图的幻想。

深受打击的张爱玲只能重新回到中国的文坛,开始帮香港的一家电影公司写剧本。

写剧本微博的薪资并不能维持赖雅越来越高的医药费,尤其是赖雅二度中风导致完全瘫痪后。

但张爱玲对赖雅的爱坚贞不渝,她一直守在赖雅身边不离不弃。

1967年,在张爱玲的痛哭声中,赖雅病逝,这一年,她才47岁。

这段“旷世之恋”最后落得一个惨淡收尾。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深受打击,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为了让自己振作起来,张爱玲想找一份工作。

后来她受到陈世骧教授的邀请,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红楼梦》。

然而张爱玲并不满意这份工作,超负荷的研究过程以及想法不断被否定,让她又一次感受到了“不自由”,两年后她再三谢绝了陈世骧的挽留,离开了学校开始全身心投入创作。

不受美国读者待见的她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这个时候的张爱玲只能依靠低保生活。

省吃俭用,每天为钱精打细算的生活让心高气傲的张爱玲根本无法接受,她又将目标瞄准了国内。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上世纪70年代,张爱玲的许多作品都在国内发表或者再版,渐渐地,国内读者又重新注意到这个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才女。

到了80年

代初,国内彻底掀起了一股推崇她文章的风潮。

张爱玲才终于明白,她向往的“自由”多么不切实际,然而她的傲气让她拒绝回到国内,她搬去了洛杉矶开始隐居。

生活渐渐好起来的张爱玲本来应该享受自己的生活,然而她却被迫四处搬家。

有一个传言说她3年之内曾经搬了近200次家,而让她被迫搬家的理由也很简单——虫灾。

是什么虫子那么厉害,能折磨张爱玲那么长时间?

4

在张爱玲与她的好友的书信中,曾经详细描写过她遇到的“虫灾”,虫子的类型有许多种,跳蚤,蟑螂,蚂蚁等等。

然而这些虫子都是平常可以看到的,在与赖雅生活的那段时间里,这样的虫子肯定也出现过,但当时张爱玲并没有搬家,如今稍微出现一点苗头,张爱玲就惊慌不已,这是为什么?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1985年,一篇名为《张爱玲病了》的文章出现在世人眼中,这篇文章是当时身在美国的台湾作家水晶所写。

在这篇文章中,水晶声称张爱玲一开始搬家是因为虱子,但后来张爱玲感觉到每一次搬家都会有虫子的痕迹,情况越来越严重,张爱玲甚至只穿一次性的塑胶衣服,3天就要搬一次家。

张爱玲的好友宋淇夫妇在听闻她被“虫子”困扰那么久之后,就带她去医院做检查,然而医生表示张爱玲的皮肤上确实有虫子咬过的痕迹,但是都比较久的伤口,后面可能是心理幻觉。

张爱玲根本不信医生的话,她坚持认为自己一直遭受“虫灾”。

宋淇夫妇花了很大心思帮张爱玲做心理康复治疗,慢慢有了效果,张爱玲只会偶尔觉得家中有“虫子”在咬她,也不会想要频繁的换住所。

然而1995年张爱玲离世前,她给宋淇夫妇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信。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在信中张爱玲说又有虱子咬她,导致她现在有很严重的皮肤病,不仅衣服穿不了,而且每天要照十几个小时的日光灯才能好受一些。

当时宋淇夫妇正在其他地方参加活动,收到信后根本无法去找张爱玲。

等他们忙完后得知的却是好友的死讯。

由于张爱玲深居简出,她死后一星期才被房东发现,匆匆告诉了张爱玲的亲朋好友。

在她的遗书中,宋淇夫妇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地方:

张爱玲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她的遗体。

宋淇夫妇想起了那份信里提到的皮肤病,他们怀疑可能是好友怕被人看到她的身体。

然而经过他们检查,张爱玲身上并没有任何疤痕。

35岁的张爱玲去美国流浪,晚年生活凄苦不已,死后一周才被发现

“也许她癔症又发作了吧。”

宋淇夫妇最后叹了口气,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1995年9月30日,张爱玲的骨灰按照她生前的意愿洒向大海。

直到这一刻张爱玲还在追求她想要的自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