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刷屏”時代,該怎樣“讀書”?丨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們,晚上好。

日漸長,綠正好,春來正逢讀書時。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伴随着各式各樣的讀書活動、社交媒體的好書評選、電商平台的促銷推送,提醒着步履匆匆的人們勿忘在大好春光與閱讀相伴。“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古人的這句詩,恰到好處道地出與書為伴的閱讀之樂。如今,新媒介、新場景、新形式改變了閱讀的習慣、拓寬了閱讀的内涵,當“讀書”遇上“刷屏”時代,閱讀的“質感”該怎樣保持?“書香”又該如何繼續傳遞?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刷屏”時代,該怎樣“讀書”?丨睡前聊一會兒

圖源網絡

閱讀,有手不釋卷者獨愛紙本墨香,沉醉于書展、書店、書本的魅力;也有視聽兼備者更喜聲畫共賞,享受着聽書、快讀、刷屏的自在。調查顯示,近年來大陸人均紙質書閱讀量有所減少,數字閱讀使用者規模與人均數字閱讀量均有明顯上升。2020年,大陸數字閱讀産業規模達351.6億元,數字閱讀使用者規模達到4.94億。白紙黑字進入方寸螢幕,章節句段搭配背景音樂,起承轉合變身簡短解說,詩文意象融合視聽效果……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以“聽衆”“觀衆”的角色來“讀書”。然而,“刷屏”式閱讀,在讓閱讀習慣觸手可及、方式靈活多變的同時,也帶來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娛樂化、思維簡單化、了解庸俗化等不同程度的問題,屢屢引發争論與擔憂。

“刷屏”時代,該怎樣“讀書”?丨睡前聊一會兒

圖源網絡

另一方面,閱讀的重要意義更在于啟發思考。閱讀習慣的差別,不應與精神文化世界的豐富或貧瘠相關聯。求知的方式各異,但無論是看畫面、聽聲音還是浏覽文字,攝取知識和資訊之後,在化零為整、沉潛往複中使之沉澱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過程。朱熹有雲,“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文字留白處的掩卷長思、聲畫落幕後的意味深長,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載、視通萬裡中充盈着讀者的精神家園。而以此為基礎,閱讀行為本身的另一種魅力也更加凸顯:以思考的力量在資訊浪潮中保持專注與笃定,在筆墨世界中涵養情懷與氣質。這種魅力,正是走馬觀花的快餐式閱讀、蜂擁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給予讀者的獨特饋贈。

林語堂曾這樣解釋“讀書”:“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且讀書須“處處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由此看來,無論是以紙墨書香還是視聽體驗來滿足讀者的閱讀“興味”,形式不拘,重要的是在字裡行間、螢幕内外獲得“開卷有益”的熏陶和升華。正因如此,我們不必糾結于閱讀形态上“有形之書”與“無形之書”的差別,更應專注于閱讀深度上從“有字之書”到“無字之書”的錘煉。讓閱讀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更加深入地推進全民閱讀,更為廣泛地建設“書香中國”,這正是一年一度的“讀書日”所應點亮的人文之光,所應樹立的精神氣象。

這正是:

熟讀精思,好學求知。

沉潛體悟,莫拘形式。

(文丨李忱陽)

| 薦書 |

★ ☆ ★

《與未來談談心——睡前聊一會兒》

★ ☆ ★

“刷屏”時代,該怎樣“讀書”?丨睡前聊一會兒

丨簡介丨

繼《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睡前聊一會兒”欄目再推系列讀物之《與未來談談心》,把睡前幾分鐘的談心,變成更為觸手可及的陪伴。本書系統梳理了這兩年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熱點,分為風尚、世态、青春、時代、人物、文化、生活、社會、新知等部分,給讀者一個觸摸時間、觀察世界的視窗。

我們在時間中跋涉,向着未來前行。面對過去,每個人都會有遺憾、懊悔、回憶;好在,每個人也都有未來,那裡有困惑、失落,更有收獲、希望。這本小書收錄的,是時間中的圈圈漣漪,是記憶中的種種際遇,希望它能讓我們在相連的悲歡中,“一起向未來”。雖然未來還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當當已售,掃碼即購—

— “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與未來談談心”套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