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詩評家耿占春:閱讀古詩是我片刻的享受

對話詩評家耿占春:閱讀古詩是我片刻的享受

圖為耿占春在詩雲書社裡翻閱《杜甫集》。 阚力 攝

中新網開封4月22日電 題:對話詩評家耿占春:閱讀古詩是我片刻的享受

作者阚力李超慶

午休過後,在河南大學東門的詩雲書社,耿占春端着一杯紅茶,坐在角落裡翻閱着《杜甫集》。

世界讀書日前夕,他應邀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約見的地方,就在這裡。

“倒幾杯茶。”

“已經準備好了,還是您放在這裡的茶葉。”

耿占春與書社老闆的簡單對話,以及幾幅挂在書社顯眼位置的他的照片,可以看出,這是他常駐的地方。

1957年出生的耿占春,是魯迅文學獎評委、河南大學教授、北大新詩研究所研究員。近段時間,他就住在位于古都開封的河南大學,為碩士生、博士生授課。

在華語詩壇,他是詩人,也是詩歌理論學者,長以文學批評述諸筆端。著有《隐喻》《觀察者的幻象》等代表作品。

初見耿占春,是2014年神農山詩會。這一次見面,他依然蓄着多年前的花白絡腮胡。在與記者的對話中,他每一個回答簡練、飽滿,言語樸實溫和。

對話詩評家耿占春:閱讀古詩是我片刻的享受

世界讀書日前夕,耿占春(右)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 李超慶 攝

在詩壇,杜甫是一個言之必及的名字。耿占春亦是如此。

“杜甫是一個以史入詩的詩人,自現代詩誕生以來,這一寫作特點越來越明晰。”耿占春說,“這不僅是像其他古典詩歌抒發一個主體的情感,更多是要表現我們生活的世界。”

緻力研究現代文學的耿占春,常常會讀包括杜甫詩歌在内的古典文學。在他看來,今天的生活給人帶來很多不安和焦慮,而古典詩歌就像現代生活的解毒劑,“能夠和你的内心産生很多共鳴。”

“一讀古典詩,你就會被那種‘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氣勢所籠罩。”耿占春的話,讓記者感同身受。

他對記者表示,從事文學批評、研究以後,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現代詩歌上,“經過長期沉澱的古典詩歌基本不需要批評家去做出新的判斷。”

“你喜歡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都沒有問題,他們的詩歌都很了不起,經過了時間的沉澱。”在耿占春看來,當下,如此多的現代詩歌,對讀者的判斷力、認知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代詩歌可能會讓你陷入各種混亂無序的狀态中”。

話雖如此,但當下的詩歌讀者又無法避開生活的時代,他們需要去了解現代詩歌,以及現代詩人的情感、心态和他的精神狀态。耿占春笑着說,“我把讀古典詩歌作為我逃避的片刻、享受的片刻。”

他認為,通常詩人多是書寫自己,但近些年他們開始關注現實,能夠把正在發生的事情寫入現代詩歌,或以某一些事件為主體創作,這就是杜甫詩歌的一種可見影響。

正如其曾經所說,杜甫的很多詩句已經進入了我們語言的血液中,成為漢語的一部分。

采訪最後,連續多年關注杜甫詩歌節會的耿占春,寄語将于近期啟動的“第八屆杜甫國際詩歌周”,不要僅僅把杜甫放在詩歌史上讨論,可以放在更深遠的曆史、更寬泛的文化中,去比較的研究他,“我覺得可以圍繞詩歌周做一些擴充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