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靈雞湯”有用嗎?困擾過八成人的抑郁焦慮,人們用看書緩解

每年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确定的世界讀書日。隻是在當下,“讀書”對于許多人而言都已經是一件格外遙遠的事了。

相比一本裝在包裡沉甸甸的實體書,小小的手機螢幕已經占據了大多數人的碎片時間。紮紮實實地一頁頁翻完一本紙質書,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難得的體驗。

在實體書式微之勢已經難以改變的當下,卻有一個品類仿佛實體書中的清流,銷量不減反增——心理學書籍。

在實體書的一派頹勢之下逆流而上,這些心理學書籍都講了些什麼内容?人們又為何對心理學書籍擁有如此堅定的喜愛?

心理學書籍,實體書銷量的常勝将軍

提起“暢銷書”,大多數人腦海裡第一個蹦出來的大多是流行小說、經典名著之類的品類,但實際上,在近年來的圖書銷量榜單中,心理學書籍才是那個屹立不倒的常勝将軍。

2018年,由美國作家珍妮·羅森所著的一部關注各類心理與精神疾病的自傳《高興死了》引進國内,上市24小時内,就在京東、亞馬遜和當當三大電商平台的銷量都飙升至第一,甚至号稱“平均每3秒賣出去一本”。

2020年,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著的經典心理學書籍《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登上了當當圖書暢銷榜TOP10,即使這一年距離此書首次出版已經過去了125年之久。

而去年,一本名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心理學新作更是直接登上了當當年度銷量的冠軍之座,年銷量達到了驚人的200萬冊以上。

中文圖書零售資料檢測機構OpenBook的資料也顯示,在2021年所有非虛構書籍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銷量也穩居第一。

“心靈雞湯”有用嗎?困擾過八成人的抑郁焦慮,人們用看書緩解

對于這些心理學書籍,人們不僅喜歡,還包容度極高,不同的體裁、寫法都能受到大衆的青睐。

平時論文都看不進去幾篇,卻能啃得下《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這樣讀來難免晦澀的學術專著;手機裡精彩紛呈的小說往往都看了一半就關上,卻能把《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類兼具專業性與故事性的作品一口氣讀完。

或許是心理學科本身的神秘魅力,讓人們既感興趣于《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這樣對自我内心的深入探索,也喜歡鑽研《墨菲定律》這類對普遍人性的可能解釋。

正如人類心理的複雜深奧,這一品類的書籍内容也各具特點。但相同的是,即便每年的圖書暢銷榜單換了又換,但總有一席之地是留給心理學書籍的。

“心靈雞湯”有用嗎?困擾過八成人的抑郁焦慮,人們用看書緩解

實際上,還不止實體書,心理學書籍在電子書市場的表現同樣一直可圈可點。根據亞馬遜中國釋出的2021年Kindle閱讀榜單,《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同樣位列暢銷榜第一位;日本作家名取方彥的心理學新作《别想太多啦》則獲得“Kindle年度付費電子書新書榜”第一名。

每天忙于應付各種生活瑣事的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探索内心如此感興趣的?這些暢銷全網的心理學書籍,究竟戳中了當代人的哪個痛點?

當人們看心理學書籍的時候,實際在看什麼?

曾有媒體将心理學暢銷書的發展總結為兩個階段,在“1.0階段”,流行市面的心理學書籍大多都是熬得濃濃的一碗心靈雞湯,充斥着各種各樣的“人生箴言”,尤其喜愛把成功學的大餅畫得又大又圓。

而在如今,随着圖書市場曆經一次次大浪淘沙、去粗取精,進入“2.0階段”的暢銷心理學書籍也不再如從前那樣充滿空泛的陳詞濫調,而是真的能夠精準地捕捉現代人的困惑,為人們充滿苦悶的生活注入一劑良藥。

例如去年流行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描述的就是一位郁郁寡歡的蛤蟆先生,通過與心理咨詢師蒼鹭的交流,一層層揭開了自己軟弱、自卑、虛榮的個性與抑郁情緒的由來,并最終找回了信心與希望的故事。

“心靈雞湯”有用嗎?困擾過八成人的抑郁焦慮,人們用看書緩解

這本書對真實的自我不斷抽絲剝繭的過程,激發了許多讀者強烈的代入感——“從來沒有一本書讓我感受到如此強烈的被挖掘的痛苦”。

于是,對“自己”乃至自身所處成長環境的探尋、對喜怒哀樂等等各種“情緒”的感覺,以及對“心理學”這一領域專業知識的更深了解,便成為人們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裡最為凸顯的三個主題。

在這些評論裡,人們曾經深埋心底的真實感受漸漸浮出水面,也道出了不同讀者選擇閱讀這本書的原因:

有的人面臨心理危機,卻羞于求助于心理咨詢,希望通過閱讀讓自己“走出來”。

有的人困擾于原生家庭帶來的壓抑和童年的不幸,想要通過這本書的疏解讓自己“豁然開朗”。

還有人是因為工作的壓力而陷入“情緒的死胡同”,期望通過閱讀來找到出路所在的方向。

讓人們通過閱讀來“自救”,實際上也正是許多心理學書籍所圍繞的主題。例如《與真實的自己和解》《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這類作品中,“自己”二字便常常是從書名就開始凸顯的關鍵詞,圍繞着關于自我内心的挖掘展開。

在面對自己之外,家庭、孩子等親密關系也成為心理學暢銷書尤為關注的命題,像《陪孩子度過青春期》《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等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這些特定對象之外,從這些暢銷心理學書籍的書名中,還可以看出它們着力應對的心理問題:

有些關注的是困擾越來越多現代人的情緒頑疾:焦慮與抑郁,例如《化解焦慮、抑郁、失眠的七天自我療愈法》。

而那些往往被人們視為“缺陷”的性格特點,諸如自卑與内向,也能在像《超越自卑:如何運用同理心戰勝自卑感》《走出内向:給孤獨者的治愈之書》這樣的書裡找到化解的答案。

還有許多諸如拖延症、溝通與情商這類看似與“心理學”關系甚遠的主題,在這些書中也紛紛被心理學招至麾下。一本《情商高的人,如何撫慰受傷的靈魂》,看到這書名,似乎靈魂已經瞬間被安撫得服服帖帖。

“心靈雞湯”有用嗎?困擾過八成人的抑郁焦慮,人們用看書緩解

面對林林總總的“疑難雜症”,為了更為直接精準地敲醒人們沉睡的心靈,許多心理學書籍便選擇直接将犀利“靈魂拷問”放在書名裡: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為何你總是會受傷?”“為何愛我的人會傷害我?”“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今天你emo了嗎?

未經藝謀導演同意,一句“我emo了”已經成為當下一衆年輕人挂在嘴邊的口頭禅。面對“起起落落落落落”的生活,各種各樣的emo瞬間總是來勢洶洶,還久久難以退去。

不過,在無數次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一句“我emo了”的同時,人們也逐漸認識到這句話背後潛藏的危機。《2020大衆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抑郁”、“焦慮”和“壓力”等各種負面心理已經成為大衆最為關注的心理健康話題。

相比身體上顯而易見的病痛,這些一度因看不見摸不着而屢被忽視的心理問題,也終于被帶到了聚光燈下。

“心靈雞湯”有用嗎?困擾過八成人的抑郁焦慮,人們用看書緩解

資料顯示,自2016年至2020年,有多種心理問題的發生比例都出現了增長。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由2016年的75.90%上升至2020年的81.81%。

在這之中,一部分人被确診為患有抑郁症,其占總人口的比例也在過去的近20年時間裡持續上升。根據健康名額與評估研究所(IHME)的資料,2017年中國抑郁症人口占比已達4.16%。

“心靈雞湯”有用嗎?困擾過八成人的抑郁焦慮,人們用看書緩解

而在明顯的情緒變化之外,長久的失眠、注意力渙散以及進食障礙等問題也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普遍困擾。而心理問題所導緻的最嚴重的後果之一——自殺的比例也在這四年間增長了将近4%。

現在,當人們抛出一句“我emo了”,或許已不再是無心的自嘲,而真的就是他正在求助的标志。

然而,和人們在感到身體上的不适會立刻求醫的習慣不同,當人們遇到的是心理問題的侵襲,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往往隻是少數人的選擇。

《2020大衆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普通大衆在遭遇心理問題時,僅有不足三成會選擇去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是到醫院的心理專科就診。甚至有15.37%的人認為處理心理問題并不需要求助任何專業資源。

不願意求醫的傾向背後,除了人們怕花精力、不把心理問題當回事之外,另一個尤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怕花錢。

上述報告指出,在心理産品的付費行為中,僅有約三成的人願意為心理咨詢付費,而更多的人則大多甯願一頭紮進網際網路上魚龍混雜的各類資訊之中,也依然認為給心理問題花錢是浪費。

而在各項付費項目中排名第一的,正是購買心理類書籍。可以說,對于不願輕易将心理問題訴諸他人的群體來說,這些心理類書籍對于他們而言的确就是一味良藥,這也正是近年來心理學書籍在暢銷榜上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心靈雞湯”有用嗎?困擾過八成人的抑郁焦慮,人們用看書緩解

随着心理學書籍在數量和品質上都不斷增進,人們走進書店,似乎就可以各取所需地給自己配一味藥方。然而,對于各種各樣複雜而幽微的心理問題而言,全靠從閱讀中“自救”顯然也不是真正長久有效的解決辦法。

但恰恰與随處可見的暢銷心理學書籍相對的是,當人們終于想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幫助時,卻往往發現這條路似乎也不好走。

心理咨詢行業人才的缺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馬辛曾指出,雖然大陸心理衛生服務的社會需求越來越旺盛,但是,在2018年約120萬的獲證心理咨詢師中,僅有三四萬人在從事心理咨詢專職或兼職工作,心理咨詢師的缺口竟有130萬人之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精神衛生地圖集》提供的資料,在一些高收入國家,平均每2000人就能擁有1位精神科醫生。但在大陸,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指出,國内每10萬人才能擁有約1.49名精神科醫生。

在各類心理疾病的出現越發頻繁的當下,即便各類暢銷心理學書籍真的當得上一句“書中自有好醫生”,卻仍難免治标不治本。想要科學、安全地解決心理問題,光靠讀書,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當洶湧而來的情緒變化變得越發棘手時,人們所需要的,一定不僅僅是暢銷書裡的那些金玉良言,更是一位真正懂得“對症下藥”的專業人員。而承認這一點,也是人們想要直面那些困擾自己已久的心理問題需要邁出的第一步。

出品人丨楊瑞春 主編丨趙涵漠 責編丨郝昊 營運丨菜菜 劉纾含 撰文&資料丨镝數李璋、镝數李逸堯 設計|镝數盧瑞豐、镝數黃蓉 編輯丨菜菜 出品丨騰訊新聞谷雨工作室

騰訊新聞出品内容,未經授權,不得複制和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