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家教家風|父母不知如何管教孩子?《家庭教育促進法》幫你“賦能”

關于如何實施家庭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列舉了9種方法,第九個是兜底性條款,是以,實際上是8種方法。這是在征求國家最權威的家庭教育專家的意見後寫進法律的,嚴格遵循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

别被這長長的8種方法吓到了,其實我們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來解讀和學習。

第一部分是針對當下廣泛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即前兩個條款;第二部分是基于家庭教育本身的規律和特點提出的,即第三條款到第六條款;第三部分則是基于尊重和保護孩子的權利提出的,即第七條款和第八條款。

針對當下廣泛存在的問題提出的方法

1.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

這一條規定針對的是親子陪伴時間不足尤其是陪伴品質不高的問題。

有些父母忙工作忙事業,直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婆外公,無法親自養育,陪伴孩子的時間特别少。有些父母陪孩子的時間不少,但陪伴品質不高,甚至錯把陪同等同于陪伴。雖然坐在孩子身邊,卻各忙各的,孩子自己看繪本、玩遊戲,父母則要麼玩手機,要麼忙工作。

不管是哪一種,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教育是基于親密關系而産生的教育關系,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父母要和孩子在一起。陪伴時長是一個因素,但更為重要的是陪伴品質,這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夠學習和做到的。

修正觀念,陪的過程中一定要有伴,要和孩子積極互動。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你進我退,你扔我接;一起讀繪本,你讀我聽,我演你猜;一起看電影,邊看邊聊,看完再聊。

有效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盡可能有問必答,而不是讓孩子唱獨角戲。比如孩子拼樂高時遭遇了挫折,父母要多鼓勵并協助解決難題;孩子讀繪本時提出好多問題,父母要及時回答,而且要以孩子能夠了解的方式回答。

放下電子産品,放下工作,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比如設定固定的親子陪伴時間,不做其他安排,專門陪伴孩子;24小時不玩手機,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一起在草地上踢球。

學習有效的陪伴方法,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陪伴方法。以親子閱讀為例,很多父母都知道這是不錯的陪伴方法,但想要做好也是有很多講究的。

比如閱讀材料的選擇要依照孩子的發展規律,3~4歲需要圖畫多一點的,4~6歲則要聽比較有情節的;再比如親子閱讀的方式也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設計,父母讀給孩子聽,孩子讀給父母聽,父母和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扮演,等等。

家庭家教家風|父母不知如何管教孩子?《家庭教育促進法》幫你“賦能”

2.共同參與,發揮父母雙方的作用

這一條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确,針對的是當下普遍存在的喪偶式育兒,尤其是父親缺失的現象。是以,這裡着重分享下父親如何更好地參與家庭教育。

造成父親缺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傳統觀念,男人必須事業有成的社會期待,男人和女人因經曆不同進入父母角色快慢也不同,等等。為此,我們需要對症下藥。

最基礎的一點是“存在”。首先要改變觀念,不要覺得生養孩子是母親的事,和自己無關,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自己不可或缺。然後再通過實際行動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

從妻子懷孕開始就積極參與其中,陪妻子産檢、和胎兒對話、為即将出生的孩子準備各項所需、學習新手爸爸必備的知識技能等。孩子出生後,和妻子一起給孩子換尿布、陪孩子起夜等,參與孩子的重要成長過程,尤其是一些艱難時刻,更容易培養出深厚的親子感情。

最重要的一點是“差異”。充分發揮男性在育兒中的特長,比如樹立規則、建立秩序,讓孩子感覺到父親的威嚴,與母親的慈愛相配合,實作平衡教育。比如帶孩子做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遊戲,像舉高高、競技足球等,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冒險精神,進而讓孩子能夠以更加開放的心态與外界溝通。

除了父親要主動努力外,母親也要積極配合。十月懷胎的母親比全程旁觀的父親更容易适應新身份,對孩子的關注度也更高,凡事都想親力親為,生怕父親這不行那不好,通過拒絕、否定等方式将父親推到了家庭教育的門外。

是以,想要父親更多參與,母親就必須學會放手。給予父親參與和試錯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适應父親這個角色,做出成績時多鼓勵,遇到難題時多支援,不斷增強他們作為父親的責任感和榮耀感。

如此,他們才會更願意付出,也更有信心參與,最終實作父母共同參與家庭教育,一起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家教家風|父母不知如何管教孩子?《家庭教育促進法》幫你“賦能”

基于家庭教育本身的規律和特點提出的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種非制度化的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一種随時随地都可以進行的教育。第三條到第六條的方法指導就是基于家庭教育的這一特點展開的。今天着重分析第六條。

尊重差異,根據年齡和個性特點進行科學引導

這是父母實施家庭教育要堅持的根本規律,也是根除家庭教育中教而不當問題的重要法則。實際上,這和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是同一個道理。

一方面,孩子的成長有其科學規律,父母必須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和需求,知道什麼時候該學什麼,什麼時候不能學什麼。

既不能拔苗助長,比如過度早教,導緻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日後厭學埋下禍根;也不能太過滞後,比如該培養學習習慣時隻注重成績,結果錯過了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另一方面,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着各自的特點,也有着各自的需求。父母不能比照别人家的孩子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拿所謂的勵志故事當作自家孩子成長的模闆,而要真正看見自己的孩子,看到他擅長什麼,發掘他的優勢和特長;看到他需要什麼,滿足他的需求,解決他的困惑。

家庭家教家風|父母不知如何管教孩子?《家庭教育促進法》幫你“賦能”

基于尊重和保護孩子的權利提出的方法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系基礎之上的,而良好的親子關系則建立在父母和孩子的平等交流與互相學習之上。

1.平等交流,予以尊重、了解和鼓勵

平等交流的核心是,父母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或是所有品。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能夠說話,表達自己的意見;參與家庭活動,主導或輔助。對孩子的想法表示尊重,對其行為予以了解,對其提議及時鼓勵。

在教育孩子時,切忌說這樣的話:“我是你爸,你聽我的就行了。”“你還小,大人的事兒你懂什麼?”“你做不了也做不好,我替你拿主意就行,你不用管。”

2.互相促進,父母與子女共同成長

這是新時代對父母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時代父母必須掌握的重要方法。

在資訊化時代,孩子所掌握的知識并不比父母少,學習能力也不比父母差,有些新鮮事,孩子比父母知道得還早,最新款的手機,學齡前兒童都比父母學得快。很顯然,我們已經到了父輩要向孩子學習的後喻時代。

是以,父母不能再故步自封,也不能再抱有“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的想法教育孩子,而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态向孩子學習,在互相促進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知識儲備和育兒能力,如此才能夠應對孩子越來越多的困惑和問題,尤其是現代社會的兒童問題,比如越來越嚴重的兒童心理問題,最終成長為新時代的合格父母。

來 源

好媽好爸好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