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如何幫助他們和這人世間好好地告别?她用十年找到了答案……

“摸臉表示她喜歡我,這個時候我會告訴她,我也喜歡她,然後親吻她的額頭,給她按摩手臂。”彭瑛說,哪怕臨終病人的身體感覺能力再弱,也有分辨愛的本能,有溫度的肢體接觸是表達愛的最好方法

臨終關懷志願者需要讀懂服務對象的需要,做到力所能及的,安撫無能為力的

彭瑛會給臨終病人講蟬蛻殼的故事:蟬蛻殼的時候會發出吱吱吱的聲音,會有一些疼痛,但也是一種新生。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往往就不再懼怕死亡,能夠安詳離開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袁慧晶 姚子雲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生命之火即将熄滅,正經曆一個完全陌生、缺少經驗借鑒的階段。

面對無法逆轉的死亡,他們害怕卻不知向誰求助,需要安撫卻可能表現出拒絕愛的行為。他們的痛苦可能來自病痛、恐懼,或是不被了解。

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未來。這也留給社會一系列思考題:在衆生平等的今天,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好好和這人世間告别?如何讓生命有尊嚴地謝幕?

在江西貴溪市,緻力于臨終關懷志願服務的彭瑛,用10年時間找到了自己心裡的答案。

願望:幫助人們和世間好好告别

今年52歲的彭瑛是貴溪市愛在始終養老介護志願者協會會長。

她第一次思考臨終關懷的問題是在2013年。那一年,她的婆婆因為病痛折磨離世,走時臉上表情并不安詳。“入殓時都穿不上衣服,我就拉着婆婆的手,和她不斷拉家常、寬慰她,安撫一陣後突然就能穿上了。家人以為我用了很大力氣,其實我沒有。”

從那時起,彭瑛說她開始相信生命的神奇,決定要做一件事——幫助人們和這人世間好好告别。

此後,家庭條件不錯、沒怎麼做過家務的彭瑛,開始了别人眼中“伺候人”的生活。

10年來,彭瑛和她的志願團隊一共服務了121人,每一位都走得十分安詳,用家屬的話說“就像睡着了一樣”。

彭瑛說,這些服務對象大多被現代醫學作出“時日無多”的診斷,但身體和心靈并沒有準備好面對死亡。他們在被死亡困擾時,也将困擾帶給同樣缺乏經驗的家人,這才有了家人向彭瑛的求助。

3月31日,彭瑛遇到一位農村服務對象——50多歲的卵巢癌晚期患者。醫院表示無力回天後,家屬選擇回家保守治療,并希望彭瑛進行臨終關懷。

彭瑛回憶說,還沒進屋,她就聽到屋裡傳來的嘈雜聲。進屋後,她和家屬簡單打過招呼,徑直走向她的服務對象。

不出意料,彭瑛看見病人正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态,兩隻失去了神采的眼睛瞪得圓圓的。通過半個多小時的肢體撫摸和言語安撫,病人神态終于平和下來。

彭瑛知道,安甯的環境對臨終病人太重要了,而這需要家屬的高度配合。她接着和家屬溝通,用現場安撫的效果以及自己過往的經驗,教家屬如何讓病人在最後的時光過得舒适。

4月1日深夜23點多,家屬緻電彭瑛,說病人快不行了。彭瑛又連夜趕往村莊送病人最後一程。

類似情況經曆越多,彭瑛就越感到:專業的臨終關懷多麼必要。

瞭望|如何幫助他們和這人世間好好地告别?她用十年找到了答案……

彭瑛(左)在為臨終關懷對象提供服務 受訪者供圖

訣竅:笑着順從

為了更好幫助到服務對象,彭瑛用數年時間自學心理學,拿到進階心理健康咨詢師證書。“臨終病人的苦痛,其實未必全部來源于身體,更有可能是心靈深處的。比如,對生存的眷戀,對死亡的抗拒,對不被至親了解的委屈……各種情緒交彙在一起,底色是恐懼。”

在彭瑛看來,志願者需要讀懂服務對象的需要,做到力所能及的,安撫無能為力的。

3月16日,記者跟随彭瑛前往貴溪市人民醫院去服務96歲高齡的張奶奶。

張奶奶是腦出血患者,她的年紀已不适合手術,隻能保守治療。病床上的張奶奶插着呼吸管,看清楚病床前蹲下來的人是彭瑛後,伸出一隻手摸了摸彭瑛的臉,又摟住了她的脖子。

“摸臉表示她喜歡我,這個時候我會告訴她,我也喜歡她,然後親吻她的額頭,給她按摩手臂。”彭瑛說,哪怕臨終病人的身體感覺能力再弱,也有分辨愛的本能,有溫度的肢體接觸是表達愛的最好方法。

這僅僅是彭瑛第二次見到張奶奶。記者注意到,整個過程,老人沒有言語。因為疾病,臉上表情也不多,但從不多的肢體語言中,能看出老人對彭瑛的認可和彭瑛帶給老人的安心。彭瑛親吻額頭時老人會乖巧地閉上眼睛,喂牛奶時會配合地張嘴,彭瑛蹲在床邊時會想抱抱她……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彭瑛說用心中的愛包容一切,是她做臨終關懷服務的秘訣。

從事臨終關懷志願服務這10年,彭瑛覺得自己有兩大成長。

其一,對服務對象能夠做到不去感覺他們身上的氣味。很多臨終關懷對象身上的氣味并不好聞,彭瑛卻能夠無視這些氣味,通過觸碰、撫摸、親吻等肢體語言安撫他們。

其二,對服務對象不做是非評判。彭瑛喜歡用贊美和鼓勵代替批評教育,因為“臨終病人處于生命的特殊階段,需要被了解,要學會滿足他們、認可他們,順從他們,笑着順從他們。”

感染:最後的旅程被愛點亮

彭瑛不是“光杆司令”。

10年時間,她帶動了一支有20名成員的專業臨終關懷志願服務隊伍。她所在的愛在始終養老介護志願者協會,還有百餘名會員躍躍欲試。“志願者都是自願加入的。不同職業、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有,個體戶、理發師、月嫂、醫生、教師等等。我們做這個沒有名也沒有利,就是大家單純地齊心協力做好臨終關懷這件事。”

彭瑛說,讓她欣慰的是,不少會員是她過去服務過的臨終關懷對象的家屬。

1990年出生的志願者朱小慧是團隊中最小的成員。2019年11月,她因為奶奶病重初次接觸到臨終關懷。朱小慧自小和奶奶一起生活,感情深厚。當看到奶奶因為病痛和恐懼死亡痛苦哀嚎時,她心如刀割卻束手無策。

“當時太感謝彭會長了。我看見志願者把奶奶抱在懷裡,不停撫摸她的頭,守在奶奶身邊連續安撫了她一個多星期。後來奶奶走的時候平靜安詳,就像睡着了一樣。”朱小慧說。

從那時起,朱小慧決定跟着彭瑛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如今,她已經做過幾次臨終關懷服務,心中不再畏懼死亡。

彭瑛的臨終關懷服務從不對死亡諱莫如深。“我每次看望服務對象都會給他們講蟬的故事,離去的過程就像蟬蛻殼,蟬蛻殼的時候會發出吱吱吱的聲音,會有一些疼痛,但也是一種新生。”彭瑛說,當他們明白這個道理,往往就不再懼怕死亡,能夠安詳離開。

志願者明白,他們的工作就是讓臨終病人安詳而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段路。給予與收獲是雙向的,他們和臨終病人彼此照亮,克服死亡帶來的幽暗和恐懼。特别是臨終病人在生命的最後旅程被愛點亮時,他們所散發出來的善意回饋,讓志願者的心靈得到滋潤,進而更加堅定。

彭瑛說,每次去服務,志願者都會給服務對象帶去一束康乃馨。如果是男性,就摘一朵給他别在胸前口袋,如果是女性,就幫她戴在頭上。

花有花開花落,人有生離死别。彭瑛覺得,尊重死亡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她要用心中的愛,讓更多人在生命的最後感受到暖,讓生死别離更安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