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這個國家的曆史永遠人群密集,永遠衆生百态

從古代開始,娶妻結婚就是一個重大話題,這個話題關系到了一個人一生的幸福,也是兩個最後能不能走完的事情,很多古人在這一刻的時候都是高興無比,認為這是自己幸福高光時間的到來,是以在古代詩歌記錄之中比較多,這些詩歌記錄的就是古人身邊結婚的事情,從桃之夭夭之中可以看出衛國人當時結婚從戀愛到婚姻殿堂那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也了解到了春秋時代中國人很多還是自由戀愛。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先秦時代的中國婚姻制度還是不夠完善,是以很多結婚過程之中都比較草率。那個時代的封建統治制度遠遠不如後世堅固,傳統史學意義上的封建制度也是秦朝以後才建立起來的,是以這個階段應該就是一個探索階段,政治制度是一個探索階段,其他的制度風俗其實也屬于探索階段,在當年結婚的時候,男女關系主要都是自由戀愛為主,這一點與我們的常識相違背。

我們一般對于古代戀愛婚姻的認識是:古人是沒有自由戀愛這個說法的,即使是有也相當少,一百個人裡面能夠找的出來一個就算是非常不錯了,在高中時候的我們學習了一首著名的詩歌名字叫做《氓》,這裡面就是對于先秦時期自由戀愛的一個叙述,但同時也包含了對于年輕人人生價值觀的塑造,讓女性對于自己婚姻一定要慎重,不然選錯誤了人耽誤的就是自己的一輩子。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那個時代的戀愛自由并不是意味着結婚就是自由的,因為你找到喜歡的人之後,别人還不一定會喜歡你,而且就算是别人喜歡你的話,也還需要去看媒婆和雙方父母的意見,結婚在當時是有很多手續的,需要找到媒婆來作為一個中介去上門說這門親事。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的話,東周時代的媒婆其實應該是具有法律效應的婚姻中介介紹人了,那個時候的媒婆地位不是很高,但卻是一個社會必需品。

古代社會物質和資源都是相當匮乏的,再加上那個時候的社會相當的不穩定,一個不小心就會爆發一些戰亂和天災,這些都是極其容易威脅的熬普通群眾的生存的,最後就是疾病的威脅導緻了古代人的年紀基本上都比較低下,集中在五十歲左右的年紀,古人的平均年紀比今天中國人動不動七八十歲的年紀都要少了二十多年,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當時的婚姻觀念。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應該就是出于對人類社會的維持,還有就是一個家族傳宗接代的需要,當年的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結婚了,抗戰時候我們中國結婚年紀普遍都是男18女16的樣子,春秋戰國時候和當年其實是差不多的,這樣可以保證人類社會繼續維持下去,而周朝國家對于百姓的婚姻也是作出了具體的規定,認為沒有達到年紀結婚是違法的,超過年紀結婚也是需要繳納罰款金額的。

周朝從西周時代開始就有了這方面的規定,具體到規定男性必須在三十歲之前就結婚,而女性在20歲之前沒有結婚的話,作為家長的父母是需要多繳納一份賦稅的,是以在當年的風俗說話之中是對于半老徐娘的定義不是我們今天認為的三四十歲,而是二十五六歲的年紀,很多家長讓自己的孩子早點結婚就是因為有這些多方面的考慮。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到了後世之後,我們古代王朝對于男女雙方結婚的年紀限制的越來越嚴格,漢朝時候因為經曆了多年的戰争,很多人口逐漸消失,不足秦朝兩千多萬人口的一半,面對人口不足這個問題,漢高祖劉邦請問蕭何解決辦法,蕭何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下調結婚年紀,和進行宵禁政策,這兩個法規讓漢代人口僅僅花費了數十年,文景之治的時候就已經恢複到了秦始皇極盛時候人口。

古代婚姻年紀從周朝到漢朝在不斷的調整,但也有一些不變化的政策,那就是媒人這個角色在男女結婚的時候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因為各地風俗的影響,普遍都是比較尊重媒婆的,認為如果兩個男女在沒有媒婆從中間撮合的情況之下擅自結合在一起是違背了社會道德的,這種情況在儒家思想之中長期存在,說不出來具體原因,可能就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的名稱在如今依舊是存在,名字叫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古代婚姻的具體流程在不同的地方都是不同的,但大原則卻是因為中華文化的影響而是相同的,比如需要媒婆來充當一個中間人将雙方的意見進行溝通,而這個媒婆角色在中間也是可以獲得利益的,他可以得到男女兩家的利益,遵守着甯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的道德原則。一個男子在古代要想娶妻成功的話,具體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流程,這裡會給大家進行具體的介紹。

首先這個男子必須要有一個心愛的姑娘,沒有自己喜歡的也不要緊,基本上又自己父母或者親戚媒婆幫助介紹。然後如果男女雙方都比較滿意對方的話,就會請求媒婆在中間幫忙說情,遇到不能解決的彩禮問題的時候也是靠着媒婆的能言善辯将彩禮的金額從大化小,是以在唐代這種經濟發展的比較好的時候,彩禮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很多時候兩個家庭對于“彩禮”和“嫁妝”這種事情是不好意思直接說出口的,因為如果女方家庭需求的彩禮過高難免就會有賣女兒的嫌疑,而這種以結婚為掩蓋進行賣女兒的事實在古代實際上是十分避諱的。無論是哪朝那代對于這種行為都會進行嚴厲的打擊,隻要是有這種事情發生被抓捕之後,賣女兒所得的彩禮不僅會被充公,這個家庭也将會失去科舉考試的資格。

因為這樣的影響,是以媒婆在中間的溝通也是十分的重要,而且嫁妝問題在之前是一種協商來的,一般的家庭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會為自己的女兒準備一份嫁妝,這份嫁妝是為了自己女兒的以後打算的,一般丈夫知道這份嫁妝的存在,但卻不知道這份嫁妝到底有多少錢,隻有等到自己丈夫家族出現真的巨大困難的時候,這份嫁妝才會被拿出來支援,或者說等到女子離婚的時候還可以拿着這份嫁妝做一筆生意來養活自己。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自古以來結婚講究的就是一個門當戶對,這樣雙發的三觀和做人的很多方面都才有一緻性,不然要是真的像神話故事裡面那樣玉皇大帝的女兒喜歡上了董永,你覺得真的可能嗎?不說董永到底有多少長處,就問玉帝的女兒能不能在不使用自己法術的前提之下過好窮人的生活?顯然是不能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孕育之下的中國社會實際上進入了一個相當穩定的動态環境,這個環境之中的很多事物都是以維持穩定既有局面作為前提。

古代結婚環境之下,對于準備一份禮物有着比較多的程式,簡單來說是有六個步驟的,這六個步驟就不一一細說了,但隻要這個六個步驟沒有完成到最後一個步驟,那雙方實際上就不算是有了法律意義上的婚姻。是以男女雙方家庭在這個期間都是可以反悔的,從這一點來看的話古代社會也還算是比較人性化的,因為這樣做對于雙方都是比較自由,不會受到道德上的綁架。

古代重金娶妻,如今卻為了一點彩禮就斤斤計較,到底誰錯了?

這種以門當戶對和媒婆說婚姻的方式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中國農村之中,後來因為出現了自由戀愛和年輕人自己做主的風潮,再加上這樣的婚姻被打成了封建思想殘餘,是以在這個社會之中才逐漸的滅絕,清朝末年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因為嫁妝太貴一次性準備不起,然後誕生了一些女子終身不嫁的情況,他們一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最後父母老死,自己也老死在家中。

到了今天之後,彩禮和嫁妝的事情依舊是有所提及,但很多人開始注重更高的彩禮,而将等價的嫁妝開始忽略,這就是我們今天21世紀比較流行的高彩禮時代,這個時代之中的精神和文化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這個時候的男子出現了清末那種與女子相反的情況,今天這個時代的男子越來越多的開始終生不娶,他們希望的隻是将自己父母養老送終,而重視彩禮和重視嫁妝的問題實際上應該一起解決,不然的話這樣的婚姻很有可能還不如古代門當戶對的婚姻穩定。

原創不易

關注我們

作者▏湘西 吳國燦

編輯 ▏吳國燦

校對 ▏吳國燦

排版 ▏吳國燦

胡扯 ▏吳國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