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作者:未知

近來看了部動畫小短片《巨嬰》。

很諷刺,很壓抑,但也很真實。

男主是個大号“巨嬰”。

赤裸着半身,大喊一句“媽”,然後,媽媽就幫他把衣服穿上。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剃胡須也讓媽媽動手。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吃飯全靠媽媽喂,“巨嬰”隻負責打遊戲。

而爸爸呢,除了負責掏錢,好像屋内一切都與他無關。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不幸的是,有天爸爸遇上車禍,死了。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倒下了。

沒多久,家裡陷入窘境。

媽媽不得已開始變賣家具,以維持“巨嬰”的日常需求。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這時“巨嬰”在電視上看到一個VR産品,便大喊一句:“媽,給我買這個!”

但這一次,媽媽無奈地搖了搖頭。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一刹那,畫面突然跳到了十幾年前。

巨嬰還不是巨嬰,隻是個小小孩。

一看到電視裡有新玩意,手一指,叫一聲“媽媽”,然後,媽媽就絕對滿足他。

不管多貴,也不管是否合理。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那時候的爸爸還是一樣,從來都隻負責掏錢。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可是,十幾年一過,爸爸走了,但小小孩,還是“小小孩”。

“巨嬰”因為沒買到VR新産品,便把遙控一摔,表示非常生氣。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這時,媽媽哼起了童謠,希望依然能用這種方式安撫兒子情緒。

但“巨嬰”的反應可想而知。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媽媽歎了口氣,将手嵌入自己體内,然後,掏出血淋淋的腎髒,送到兒子面前。

“巨嬰”一看,大喜,立刻拿去換錢找樂子。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可沒多久,腎換來的錢,也給敗光了。

他摸了摸咕隆咕隆的肚子,想喊媽媽,卻發現,媽媽早已咽氣。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他把家裡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能填肚子的東西。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最終,“巨嬰”不堪饑餓的折磨,扒開媽媽傷口,重新鑽回她的肚子,再次成為一個嬰兒。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真個是腦洞大開的作品。

它赤裸裸地呈現出一現象:溺愛,既毀孩子,也毀自己。

不過,今天不是來跟大家讨論“溺愛”對不對。

畢竟“溺愛”已是人人喊打的教育方式。

問題在于,既然都知道溺愛不好,為什麼還有很多父母對此趨之若鹜?

一言蔽之:“溺愛”這玩意,它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要。

其實每個人潛意識裡,都住着一個“内在小孩”。

父母在真實世界裡如何對待孩子,基本上取決于“内在小孩”向外的投射。

如果一個媽媽的“内在小孩”是豐盛的,充滿愛的,那她自然就會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且給予。

如果這個“内在小孩”是缺愛的,在某些方面相當匮乏,那她就會把這個“匮乏部分”,全然投射給真實世界的孩子。

舉個例子。

比如你小時候經常被虐待,被忽視,這種不幸的童年,就形成了你“内在的缺愛小孩”。

後來,你當了媽媽。

你看見孩子就有一種付出欲,恨不得什麼都幫他完成,感覺怎麼愛都不夠——也就是所謂的“溺愛”。

你會有一種強烈的犧牲感:天呐,我真是一個偉大的媽媽!

其實呢,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内在的缺愛小孩”罷了。

李雪分享過她的童年經曆。

小時候,媽媽很溺愛她。

當然,這是親戚鄰居說的,并非她的真實感受。

因為那時,她每次想自己洗衣服,媽媽就來一句:“你洗不幹淨還浪費水,還是我給你一起洗了吧。”

一起去超市購物,她明明挑得差不多了,媽媽又一股腦塞給她一堆昂貴的零食。

媽媽生病了,她試着關心,結果得到的回應是:“沒事,學習第一,你看書去吧。”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可要是她真看書去了,媽媽又會唠叨一句:“還真是個白眼狼。”

後來李雪發現,其實媽媽内心極度缺愛,是以才會通過犧牲自己,來過度滿足女兒。

而這種一味地付出,也在間接地滿足媽媽“内在的缺愛小孩”。

至于孩子的真實體驗?

隻有束縛,沒有愛。

被溺愛的孩子,和不被愛的孩子,其實本質都一樣——沒有得到真正的愛。

我們覺得被溺愛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

其實不然。

它隻是父母們的遊戲——孤獨的自我犧牲。

孩子被這種“假愛”吞沒後,會偏向兩個極端。

一個是成為“家庭吸血鬼”。

比如上面那個巨嬰。

其實任何孩子,都會天然的渴望自由意志,以及精神獨立。

但他媽媽不希望他擁有這一點。

媽媽意識層面可能會悲傷,但潛意識裡聲音就是:寶寶不能離開我,這樣我就永遠付出,永遠享受偉大的犧牲感了!

最終,孩子連基本的意志都沒有形成,自然做事無定力,當吸血鬼也不知廉恥。

另一個是被溺愛控制,活成了“愛恨糾結體”。

其實更多的人,都成為了這種。

任何愛都是功利性的。

溺愛就更别說了,它暗藏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孩子,按父母意願行事。

比如逼婚逼生,比如什麼事都插一手。

而孩子,大都選擇服從——畢竟父母付出這麼多,實在太内疚了。

這一點,媽寶男就展現的淋漓盡緻。

他們口頭禅是:“我媽養我多不容易啊!你就不能孝順她一點嗎?”

其實呢,媽寶男内心非常痛苦。

他既愛媽媽又恨媽媽。

愛,大都源于愧疚。

恨,是因為媽媽的控制,以及他渴望自由而不得。

你說,“溺愛”這東西,是不是很毀人?

曾奇峰也寫過一個事。

一個媽媽追着孩子喂飯。

曾奇峰說:“孩子這麼大,不用媽媽喂了。”

“我孩子挑食,我不喂啊,真怕他餓壞了。”

“放心,要是哪個物種連餓了都不知道吃東西,早滅絕了。”

一個“巨嬰”的生産流程

幾經勸說,這媽媽決定試一試。

果然,不到一個月,孩子不但能自己吃飯,還不挑食,什麼都嘗嘗,有一種終于解放的感覺。

而這時,媽媽反而流露出一絲焦慮,總覺不妥。

看,這就是在玩“自己滿足自己”的犧牲遊戲。

沉浸在這種偉大的犧牲感裡,自然無法看見孩子對獨立意志的渴望。

而父母想走出“自己滿足自己”這個困境,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向外觀察,以及向内覺知。

向外觀察:孩子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他想要什麼樣的成長體驗?

還是李雪那句話,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向内覺知:拿自己的童年,與孩子的現在做比較,問自己,我究竟是在滿足誰?買一大堆玩具,倒底是“我”想要,還是孩子想要?

隻有區分出這些,你才能真正看見一個孩子的所思所感。

而看見,是一切真愛的前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