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修複城市記憶

南方網訊(記者/潘沈思)福建古代建築工匠師黃德節認為,時代的強盛,應該以傳承中華精髓的古文明建築來表達,方能展現我們的大國胸襟、民族情懷。這種古代建築,應該有盛唐建築血脈的繼承,融合當代精神的創新,能傳承數百年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建築夢。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修複城市記憶

四十年守心守藝,匠心皆在奇巧的榫卯

黃德節,1969年出生于福建省福鼎市點頭鎮一個農村家庭。14歲的那年,黃德節就跟随父輩等民間工匠,專注學習傳統建築的魯班榫卯大木結構。19歲拜師國家級大師左國保先生,身為左國保先生的關門弟子之一,在先生的孜孜不倦言傳身教下,黃德節不斷鑽研着中國最鼎盛時期唐宋傳統古建築技術。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修複城市記憶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修複城市記憶

鬥拱,中國古建築的靈魂。它曾簡約亦曾繁複,經曆過興盛又黯然衰落。它為時代所影響,也映照着曆史的斷面靜觀世間風塵。它藏匿于華麗屋檐下的默默無語,鬥轉星移間支撐中國古典建築曆盡風雨滄桑。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龐大的飛檐總是格外引人注目。要想成就如此恢弘大氣的屋頂,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木建構築中最重要的結構--鬥拱,美輪美奂之下,是承載了古人匠心與智慧的神奇技藝。

在人眼裡,黃德節的個頭不高,卻心智高遠。從跟着父學做木工開始,就喜歡上了宏偉的廟堂鬥拱,曾經弱小的身軀,裝載的卻是雄踞廟堂的志向。他從鬥拱開始,專心領悟鬥拱下接柱身,上承屋檐,以其獨特的杠杆結構支援着中國古建特有的大屋頂形态--将屋檐平緩深遠地往外延伸,就像鳥兒展開的翅膀。一個從海邊山坳裡走出來的孩子,心靈所收到的震撼由此而發端。

其實鬥拱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墓阙、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鬥拱的影子。通過一些出土的戰國時期文物我們也可以直覺的看到早期鬥拱的具象,如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龍鳳方幾,它的從構造上類似清式一鬥二升鬥拱。而其作為真正的建築構件發展成熟,則要遲至華麗的唐代,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鬥拱的作用得到無以複加的強調,幾乎成為中國傳統木結建構築的象征。

鬥拱之間以榫卯結合,不使用一根鐵釘,這樣縱橫交錯的組合猶如在梁架與柱間增設了一層彈簧層,若遇地震,如太極般以柔克剛,化解地震沖擊。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許多古代木構可以屹立千年不倒的道理了。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修複城市記憶

四十年來,黃德節一直守心守藝,在心中建設着千年不到的雄偉建築。

數十座雄偉古建,潛心推崇民族自信

仁壽寺,位于佛山市禅城區,曆史上的佛山佛教,涉及衆多宗派,禅、律、淨、等皆具。而禅學及禅宗始終是佛山佛教的主流,是以禅城就是名副其實的“佛山”。仁壽寺作為代表性寺院,于2018年迎來了新一輪的改造。

仁壽寺的大型仿古建築樣式豐富,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盝頂等形式,項目的規格高、用材大、技術要求嚴謹等特殊性,政府及寺方等相關代表深度考察了解下,決定邀請福建民間古建築匠師黃德節來擔任仁壽寺木結構部分承建工作。黃德節大師攜民間匠師幾百餘人,在仁壽寺不遺餘力苦幹數餘年,終将仁壽寺木結構部分呈現給大衆。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修複城市記憶

相比國内寺院大多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仁壽寺中軸線建築全部為仿唐木結構。大雄寶殿為建築等級最高的庑殿頂建築,總高25.8米,建築面積達到1123平方米,大殿木柱所采用的原木長度達13米,直徑更達到1.3米。全殿采用傳統榫卯結構搭接,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到佛山研讨時一緻認為,“在國内同類寺院中,仁壽寺大雄寶殿使用的材料最好、單體最大、工藝最精”。

黃德節時常告誡自己,自信的民族一定要有自己的留存。作為一名工匠,不為後人、民族留下值得記憶的東西,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自80年代初期,随着國家經濟發展逐漸恢複,黃德節帶着他的團隊相繼承建修複了衆多民間古建築工程。福建福鼎八景之昭明寺、資國寺,福州五大叢林之西禅寺,太姥山金頂寺等無不浸透着他們智慧的汗水。

2000年後,黃德節的古建隊伍不斷壯大、技藝愈加精湛,應各方社會賢達的邀請,他們南下海南、廣東,先後承建了三亞南山寺,廣東慧來永福寺,廣東汕頭龍泉寺,廣東海豐雞嗚寺,林雲寺,白雲寺,珠海普陀寺,江門雪鋒寺,玉台寺,佛山仁壽寺,光孝寺等諸多大型木結構古健築項目。黃德節和他的隊友們将民族建築工藝與當代傳承手法巧妙融合,建成了數十座當代經典殿堂,赢得了廣泛的美譽,彰顯出民族的自信。

黃德節曾多次帶弟子們前往山西等地研習考察,也曾多次東渡扶桑,勘察在日本留存的唐招提寺、建長寺、淺草寺等著名唐宋風格建築。通過改良與創新,沿用到自己所承建的項目之中。

黃德節有一個信念,大陸古建築的輝煌,是每一代勞動人民都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作為當代工匠,也一定要傳承古建築的建築理念和科學依據,建造起讓後人倍感驕傲的建築,讓我們悠久的民族工藝和曆史文化再輝煌數百上千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