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顆衛星由他推動研發,曾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作者:法治雁塔

他引領了大陸傳統測繪

到資訊化測繪遙感的根本性變革

推動了大陸由遙感大國

向遙感強國的跨越式發展

面對對地觀測領域的“卡脖子”難題

他加速追趕國際先進水準

近日,總台《吾家吾國》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他的博士論文

解決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

李德仁院士是國際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盡管已85歲高齡,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

這顆衛星由他推動研發,曾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中學時的李德仁

1939年,李德仁出生于江蘇泰縣的書香門第,自小成績優異。中學畢業時,他從江蘇考到了湖北,原本報考數學力學系、打算研究火箭的他,意外被剛成立一年的武漢測繪制圖學院錄取,專業是航空攝影測量。

這顆衛星由他推動研發,曾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李德仁中學時的成績單,國文、幾何、三角、代數、地理都是五分。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急需地圖資料,發展測繪技術迫在眉睫。經過艱苦籌建,1956年,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成立,李德仁在這裡遇到了恩師王之卓。

1982年,李德仁獲得赴聯邦德國交流學習的機會,在王之卓的推薦下,師從國際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阿克曼教授。

這顆衛星由他推動研發,曾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當時,阿克曼給了他一個航空測量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題目是找到一個理論,能同時區分偶然誤差、系統誤差和粗差。”李德仁回應。

誤差問題是當時的世界性難題,作為通路學者,李德仁在德國的時間隻有兩年多。不過,導師阿克曼教授為李德仁提供了支援,讓他可以坐在一把椅子上同時使用三個終端,還為他提供了資金幫助。

李德仁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最終僅用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就用德語完成了博士論文。而他的博士論文,解決了這個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

這顆衛星由他推動研發,曾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學成投入祖國建設

中國遙感衛星追趕世界先進水準

李德仁與夫妻朱宜萱的緣分,始于讀書期間在圖書館幫忙占座。朱宜萱回憶,“他是學習委員,我就有點懶散。當時我讓李德仁幫忙在圖書館占個座位,後來發現書裡有個小紙條,他約我在圖書館後面見面。”

從那時起,志同道合的他們就走到了一起。李德仁從德國畢業時,國外多家科研機構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面對邀約,李德仁毅然選擇回國,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

妻子朱宜萱在當時給他的信中寫道:“你是一頭牛,吃國家的草,一直到了45歲,你怎麼不為國家為人民産點奶?你現在應當回來擠奶了,這是你做貢獻的時候。”

這顆衛星由他推動研發,曾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李德仁和妻子朱宜萱

從德國學成歸來的李德仁主要研究領域是航空攝影測量。回國後,他接到了一個重要而艱巨的測繪任務——為中國和某鄰國邊界測圖。

李德仁提出“把GPS放到飛機上”,運用“GPS空中三角測量”技術,他完成了邊界測圖任務,此後又先後完成了大陸海南島、虎跳峽多地的航測測圖。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通過機載GPS系統,減少了人工野外測量工作,也是追趕國際航空測量先進水準的一段奮鬥曆程。

這顆衛星由他推動研發,曾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2008年,美國在軌衛星超過400顆。當時,世界上不少發達國家已經有了自己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系統,而中國隻能苦苦追趕。

那時大陸核心元器件依賴進口,隻能買到次等品的硬體,但李德仁說:“用起來必須跟人家一樣好,硬體不足軟體補!器件的毛病通過計算機的理論和算法、人工智能的方法給它補上,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2010年,大陸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全面啟動實施,李德仁擔任項目副組長。随着“高分專項”的實施,比西方國家晚了近30年的中國遙感衛星研究,實作了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衛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遙感資訊服務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8分鐘,追上世界先進水準。

這顆衛星由他推動研發,曾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珞珈2号衛星

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近年來,李德仁提出将各類衛星組網,實作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這正成為大國争相搶占的競争熱點。大陸開啟“珞珈”系列科研衛星任務。

在2023年夏季河北省防汛救災中,“珞珈二号”衛星就曾發揮重要作用,當時通過“珞珈二号”衛星擷取河北受災地區上空的雷達圖像,觀測到一處堤防決口,釋出預警當天幫助6000餘人安全轉移,消除了安全隐患。“這就是雷達遙感的一個優勢,全天時,全天候,可以做到工程級的應用。”

珞珈三号01星是“東方慧眼”星座項目的科學實驗星。“東方慧眼”星座項目于2023年正式啟動,李德仁提出的計劃是,到2030年,整個星座在軌200多顆衛星,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天地網絡互聯。

作為一個遙感專家,李德仁說回國以後,他的使命感最為強烈,“我了解中國和外國差距的時候,我們要用最短的時間去追趕,去趕超,這個一直沒有停,一直沒有斷。”

這顆衛星由他推動研發,曾讓6000餘人轉危為安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ID:cctvnewscenter)綜合《吾家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