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家新幹線·散文”張景錄|遠去了的臨晉縣衙

“作家新幹線·散文”張景錄|遠去了的臨晉縣衙

作家

幹線

遠去了的臨晉縣衙

“作家新幹線·散文”張景錄|遠去了的臨晉縣衙

清晨,我沐浴在一縷新春的陽光裡,心情愉悅地穿梭在臨晉縣衙的前堂、後廳。此刻,我看到你的高大雄偉,看到你的滄桑古老,看到你那催人奮進的“清官文化”。

是衙門上那幅:“不負蒼天何論官階隻七品,常懷普愛生怕民心失半分”醒目的對聯,讓我感悟到曆屆臨晉官吏“為官之政、造福百姓”的真正内涵。

臨晉縣衙,始建于元大德年間。雖然遭受歲月的侵蝕,但它與相對儲存完好的榆次縣衙、平遙縣衙、新绛縣衙比,則是大陸現存最早的一座縣級衙署。

臨晉縣衙,按照中國古代“堪輿學”坐北朝南的傳統方位設計而成。中軸線之間為正堂,正堂前有甬道。從南往北,依次排列為:衙門、儀門、石坊、正堂、退思堂、三省堂和縣令們的生活房間。這樣的建築格局完整地保留了元代縣衙承襲唐、宋兩朝的建築風格。進入衙門,穿越儀門,兩邊排列着元代官員王思城和縣令郭嗣興的詩詞碑刻。這兩首詩詞從不同的角度完整地描述了臨晉、猗氏兩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厚重的人文曆史和美麗富饒的物産資源。

以臨晉正堂為中心,東為縣城衙,西為主薄衙。大堂前兩側則為衙署辦公之地。古老的臨晉縣衙按照左文右武的昭穆制排列:正堂前兩側并列為廊房。左供文官辦公,右為武官執事。其中:有掌管任免、考課、升降的吏房;有管理全縣民政、土地、戶籍的戶房;有掌管教育、縣試的禮房。還有協助知縣破案偵緝的刑房和掌管兵丁、馬匹的兵房以及工程設計的工房。廊房之後,有土地祠、寅賓、警署、監獄、縣尉、典史、衙役等。真乃:典章制度首循禮,科考律條總尚文。編戶方田勤并慎,片賦斂财公亦平。衆衙役謹奉其職、各負其責。

臨晉縣衙的儀門,有對聯曰:“公正公平古今無異,明察明鑒朝野有評。”甬道兩旁豎立着宋太宗禦制的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鋼鐵般的警言讓貪官聞風喪膽。使清官利劍高懸。那幾座官箴、勤箴、公箴、敬一箴更讓臨晉的縣令無不感慨。體諒民情、為官一政,教化一方、造福一方的從政品格。那氣宇不凡的臨晉大堂,雖然曆經七百年的風雨滄桑,但依然呈現出:筒瓦包溝的布頂、單檐斜挑的懸山頂、古建考究的歇山頂。這些都給人以檐柱錯壯、高大雄偉的震撼。不愧是晉南衙府建築的活化石。

臨晉大堂,堂闊五間,進深六椽。采用元代中期的“減柱法構造”。正堂的柱子排列與間架結構的設計十分巧妙。進而使殿宇森嚴的大堂空間寬闊明亮,這樣展現了封建社會衙府的法度尊嚴。

步入大堂,民夫喊冤、縣官審案的青銅雕像群,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的面前。于是,我腦海裡浮現出:擊鼓升堂、衙役列排、刑房站堂齊喊:“威武。”縣丞、主薄、典史各就各位。縣太爺斷案慎之又慎,吏典将招實口供記錄在案。于是,在明察秋毫天理昭昭懸明鏡,公正廉明威風凜凜有法繩的刑法面前:刑書唱名,皂隸傳喚。原告、被告各跪東、西。經過一番訊問後,縣太爺将驚堂木猛拍,擲下令簽。衙役聞令,摁倒被告,拎起杖棍,噼裡啪啦大打一頓。之後,收監入獄。

就在這個曾經審理過無數案件的臨晉大堂,至今還懸挂着一代代官吏治理一方平安的從政格言。他們在征稅、納糧、教化百姓、勸民農桑、災荒赈濟、聽訟斷獄、科舉興學的同時,把當地百姓的冷暖挂在心頭。曾湧現出:臨危勇,臨财廉、臨四慎、臨民仁的四臨知縣史邦直。湧現出:晨理案牍黃昏盡,夜訪民瘼二更天。宵衣旰食不言苦,要留公道在人間的廉潔縣令李懷和勤不言苦,廉不言貧。功不言己的三言知縣吳崇禮。曾幾何時,臨晉知縣在為官警句中以:律己以廉,撫民以仁。莅事以勤,存心以公為準則,曾立下了:為官一任,造福臨晉的铮铮誓言。

帶着對古代官吏的無比崇敬,我在“三省堂”又一次看到那一幅幅反映臨晉縣官巧斷冤案的宣傳版面。在這些故事中,清楚地記載着臨晉縣令是如何以:正法典、揚正氣,細思缜密地判斷冤假錯案的。

一度被蒲松齡寫進《聊齋志異》的短篇小說《太原獄》就是講述了臨晉縣令巧斷冤案的故事。寡婦張氏與人私通,兒媳百般阻止。張氏懷恨在心,誣告兒媳另有奸情。官府昏庸,錯斷下獄。兒媳不服連續上訪。後來,這個棘手難斷的案件,讓臨晉縣衙孫縣令巧斷。經過孫縣令三考六問,巧施苦肉計謀,最後冤案大白。

在臨晉縣衙的史冊中,曾記載了一批批為民請命,剛正不的良臣典吏。他們被老百姓稱之“吏道風骨”。于是,民間曾傳頌着:鐵面禦史、白面包公、青天醇儒、黑驢縣令等一個個從政廉潔的感人故事。睹物思人,我在苦苦思索:不管是“三省堂”還是“退思堂”。臨晉縣衙的官吏們以:“事當疑惑行三鑒,身負衙堂記四知”和“立案定刑慎之又慎,親民務本安者同安”的秉公辦案準則,讓老百姓高呼:臨晉縣衙有青天!

在臨晉縣令的房間裡,懸挂着曆代官吏的警示、家訓:晨昏總記黎民苦,時刻不忘宜室恩。淡如秋菊何妨廋,倩若冬梅不畏寒。正因為有這良好的家風、家訓。才鑄成了曆代臨晉縣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然而,這種可貴的精神,正是大陸古代的“清官文化”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形成了互相交融的文化體系。盡管在這種文化體系的運作中,雖烙下了君君臣臣,上敬下效的封建烙印。但它賦予了新時代的廉政内涵。同時,在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設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刻,我在無窮的想象空間穿越。啊!遠去了的臨晉縣衙,曆史的根脈在此,千年不朽的“清官文化”在此。它不僅積澱了臨晉縣域厚重的人文曆史,更重要的是留下一筆十分可貴的精神文化遺産。

日暮斜陽,我登上臨晉縣衙的高大城牆,默默地閱讀這部“臨晉縣域”的百科全書。遙想曆史上的這片古老土地,不論是解縣、北解、桑泉還是臨晉,任憑縣名如何更改,但發生在這裡的廉政曆史故事不可更改。它讓我又一次看到這座古老的縣城曾經有過的輝煌。

“作家新幹線·散文”張景錄|遠去了的臨晉縣衙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