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寫出了江漢平原的“人世間”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4月10日訊(記者李煦)4月9日上午,著名作家陳應松長篇新作《天露灣》研讨會在湖北出版文化城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辦。

《天露灣》今年1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時代背景,書寫了江漢平原的農民通過奮鬥實作脫貧緻富的漫長而艱苦的創業史,全景再現了中國當代鄉村的巨大變革曆程,是當代鄉村脫貧奔小康重磅力作。

他寫出了江漢平原的“人世間”

《天露灣》書封。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認為,《天露灣》是陳應松自身創作脈絡中非常獨特、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從寫神農架到寫江漢平原,這一題材的轉變是陳應松對自身主體位置乃至主體構造自覺和艱苦調整的結果,是一種“再故鄉化”——再回故鄉,重新認識故鄉。陳應松以文學的、感性又理性的角度和恰當的方式去描寫農村的巨變,浸潤着社會學、人類學的視角。

他寫出了江漢平原的“人世間”

陳應松。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烨評價,《天露灣》是中國當代脫貧奔小康的重磅力作。小說以近40年來的時代變遷為背景,聚焦江漢平原,寫出了當代中國鄉村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緻富的深刻演變。作品描繪的先進農民人物群像,展現了農民身上重情尚義、家國情懷的優秀品質。

八一制片廠原廠長、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柳建偉評價,《天露灣》是一部描繪江漢平原農村幾十年滄桑巨變的交響詩畫。作者匠心獨具,用一些重大的事件作為背景,像樂章一樣集中展示了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偉大變革,特别是農村變化,又兼有豐富的和聲,即城市化、現代化漫長的程序中,城市對于農村的吸引和影響,以及城市文化對農村的滲透。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孟繁華認為,作品最精彩的是寫了天露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寫出了天露灣的“人世間”。陳應松熟知鄉村生活,并将創作貫穿了中國當代鄉村曆史,這是對中國文壇的極大貢獻。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賀紹俊認為,《天露灣》有兩“新”。一是寫了新的山鄉巨變,将家鄉農民的創造性勞動置于改革開放的發展脈絡中進行書寫;二是塑造了改革開放時代的農村新人形象,小說中兩代人,分别代表了改革開放時代的前後兩個時期,具有遞進和傳承關系,其中農村新人形象具有更大的文學意義。

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胡平認為,《天露灣》書寫了改革開放的大時代,寫出了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的時代氛圍。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對金滿倉這類敢折騰、有智慧的農民,以及金甜甜、洪大江等大膽追求愛情的新一代農民典型人物都寫得非常抓人。

《文藝報》總編輯、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梁鴻鷹表示:《天露灣》充分展現了作者善于寫農村的特色。它不僅僅是一部描繪脫貧攻堅和緻富小康的作品,其視野更為久遠,把故事起點放在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農村的現實環境中,為書寫中國鄉村生活提供了很多成功經驗。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樊星認為,《天露灣》地域氣息濃郁,作者“精神還鄉”,書寫了湖北公安的風土人情和曆史變化。小說還提出了一個課題,即如何寫好主旋律作品,這值得大家去探索和思考。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理論處處長嶽雯認為,《天露灣》讓一個鄉村在文學中有了自己的意象,接續了社會主義中國文學的血脈,這是向《創業史》的緻敬。作家在更大的視野下了解鄉村問題,時代在個人命運中顯現出本質。

《天露灣》作者陳應松坦誠自己創作的初衷:“我就是想寫一群農民,寫兩代農民,他們對土地的感情,他們為美好生活奮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他表示,會繼續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