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父親的剪刀

洪 林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家裡珍藏着一個老物件,一把刀柄磨得锃亮卻一直被大姐擦着油保護着的剪刀,那是父親留下來的。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作者父親用過的剪刀

父親是裁縫,過去的長衫馬褂,還有後來的中山裝、軍幹服等,隻要是父親做的,鄉鄰都一個勁兒地誇他,“洪師傅,您做的衣服好撐展,穿起來就是安逸,合身得很!”父親總是笑眯眯地說,“合身就好,合身就好!”

記事起,父親是老家縫紉社的裁剪師兼負責人。那時,街上還沒有服裝專賣店,老百姓婚喪嫁娶、過年過節的新衣服,都要找當地縫紉社裡手藝好的師傅,量體裁衣,私人訂制。父親為人謙和,手藝又好,找他的人很多。他既要接單,又要裁剪;既要派單,還要親自縫制,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但是,父親的工資并不高,縫紉社的所有收入,基本上按“工分”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方式配置設定了。

後來,縫紉社解體了。父親分到了兩台華南牌“黑頭機”和一把陪伴了他多年的剪刀。母親很擔心,在縫紉社上班,雖然收入不多,但每個月是固定的,旱澇保收。機關解體,啥子都沒得了,上有老,下有小,如何是好。父親說,有了剪刀和“黑頭機”,生活就不用愁。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作者父親用過的華南牌“黑頭機”

父親在家裡排行三,卻算是老大。他們兄弟姊妹七人,大伯、二伯被抓了壯丁,杳無音訊,四叔、七姑早年夭折,隻留下父親和五姑、六叔。聽父親說,祖父是小裁縫,以前在隆昌雲頂寨裡幫地主老财做長衫馬褂,累了一身病。父親十一歲那年,祖父病逝,不識字的祖母為了把家撐下去,托人把隻讀了兩年私塾的父親送到幾十裡外的隆昌騾子灘,在那裡拜師學藝。父親學了裁縫,也算是“子承父業”。畢竟祖父就是小裁縫,也是依靠自己勤勞的一雙手養家糊口的。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作者父親

那時,還沒有縫紉機,傳統的長衫馬褂全是量體裁衣後,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我們稍微懂事後,常聽祖母唠叨,父親在師公家學手藝,砍柴挑水,洗衣做飯,啥子都做,就是想早點把手藝學會,早點挑起維持生計、孝敬祖母、撫養五姑和六叔重擔。十三歲那年,父親出師了,師公獎勵他一把剪刀。父親帶着這把剪刀獨立門戶,開始含辛茹苦經營一家。這把剪刀陪伴了父親六十一年,直到他去世。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1994年,作者(左一)三兄弟與父親合影

父親帶着“黑頭機”和陪伴了他多年的剪刀,在老家門店裡,開起了裁縫鋪。父親做傳統衣服的手藝過硬,第一次上門的,尚需量一下身高、肩寬、胸圍和腰圍,如是回頭客,把布料拿過來,說一聲做什麼樣式、什麼時候做成就可以了。父親曾說過,做衣服,三分量,七分剪,在剪上下足了功夫,縫出來的衣服就不會差。

父親縫衣服的口碑越來越好,找他做新衣服的鄉鄰越來越多,尤其農閑時,還特意請他到家裡去,為他們的一家老小做過年的新衣。那時,下鄉做衣服,主人是要好酒好菜招待師傅的。父親知道他們的不易,通常把一天半或兩天的活路緊打緊算地裁剪成一天。有時,父親和母親下鄉回到家就是半夜了。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1998年春節,作者(左上二)一家團聚

後來,有老闆找到了父親,要加工成品服裝,褲子八分錢一條,衣服一角五分錢一件。那時,家裡除了父親和祖母是場鎮戶口,可到鄉公社糧站憑票購買一角三分八的供應糧,母親和我們六姊妹都是農村戶口,卻又跟随父親生活在街上,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父親說,雖然價錢不高,但是來料加工量大,多幾剪刀的事情,收入還是很可觀。于是,除了平時來找父親做新衣的鄉鄰,家裡裁縫鋪擴大了經營範圍,大姐、二姐開始跟随父親學手藝,三姐放學到鋪子裡縫邊、訂扣子,四哥也學着裁剪長衫馬褂,我和幺弟放學後的主要任務就是到碾米站,撿别人家不要的米糠,或是去打豬草。一家老小,每個人都有分工,每個人都有任務。日子也在完成分工和落實任務中一天天好起來。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2011年春節,作者(二排右三)一家人合影

再後來,土地下放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好過了。街上慢慢興起了服裝店,傳統的中山裝、軍幹服不再“吃香”,來料加工也在逐漸減少。還好老家農村有做“壽”衣的習俗,父親把做長衫馬褂的手藝用在了“壽”衣訂制上,裁縫鋪的生意一如既往的忙。隻要提到做“壽”衣,鄉鄰們就會想起父親,“找洪師傅,他裁的壽衣,規規矩矩的!”

那時,街上好多人都笑話父親子女多,也瞧不起我們是農村人。父親劃拉着剪刀,總是樂呵呵的,“怕啥子?我有手藝。大不了苦點、累點!”每年春耕秋收,父親也會放下他的剪刀,和母親一起,帶着哥哥姐姐,走幾十裡的山路,回我們的農村老家,拾掇田地,然後把收割的糧食一點一點搬回家。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2018年春節,作者(左一)一家人合影

父親是手藝人,也吃過農村的苦,知道生活的不易。他隻讀了兩年私塾,卻經常告誡我們“千好萬好,不如讀書好”“要不就好好讀書,要不就回農村挖田,要不就把剪刀傳給你們”。其實,在父親心裡,并不是農村不好,也不是做手藝人不好,就是覺得太苦太累。他希望我們通過讀書,跳出“農”門,改變一生。

大姐、二姐跟随父親的時間最多,學到的手藝也多。她們放棄了讀書的機會,主動留在家裡幫父親照看裁縫鋪,幫母親料理田地。後來,三姐考上了師範,四哥和幺弟先後當上了老師。我是家裡唯一讀了普高的,畢業後也選擇了教師職業。我們陸續上班了,每次回家,父親都不忘提醒我們幾句,工作來之不易,好好珍惜,粉筆頭兒總比鋤頭和剪刀輕。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作者(左一)父親(右一)73歲生日合影

父親一輩子沒有打過牌,也沒有坐過茶館。他最大的愛好就是一邊聽着收音機裡的黃梅戲,一邊劃拉着他的剪刀,在咔叽布、的确良或是滌綸面料上裁剪鄉鄰們喜歡的款式。那時,我們都覺得,父親是快樂和幸福的。父親在劃拉他的剪刀時,也告訴我們,要“勤拔苦掙才能過好日子”,要“勤儉節約才能持家立業”,要“踏踏實實才能走得更遠”。

去年,我跟大姐說,我有一件毛料大衣,太長了,買來兩年多,沒有穿,還是新的。大姐把大衣拿去,用陪伴了父親六十一年的那把刀柄早就磨得锃亮的剪刀,給我剪成了一件中長的衣服,穿起來特别舒服。

寫于2022年4月4日

作者簡介

洪林,中學進階教師,創業咨詢師,就業指導師。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泸州市評論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學,在各級各類刊物發表論文、散文、詩歌50餘萬字。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洪 林(泸縣農民工服務中心)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記憶】父親的剪刀‖洪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