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幹嘛要撿破爛啊?”
“那你不學習不就得撿破爛啊!”

偶然間,看到了一個視訊。
6歲的女兒,一大早上的就鬧着不想上學。而媽媽和孩子爸爸多次勸說未果,這熟悉的場景,引發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每逢開學必思家,就是不想去上學。
大部分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最直接的辦法便是上來一頓打罵。
而這位媽媽,直接給班主任打電話幫孩子請假一天,并且自己也向公司請假一天。從家裡翻出個大的編織袋,便帶着女兒去撿垃圾。母女二人沿着馬路去撿塑膠瓶,開始的時候,女兒還表現的挺開心的,可是沒多久就說走不動了。但是媽媽仍然堅定的帶着她,走了三公裡,撿了幾個空瓶子換了五毛錢。就賺了五毛錢,孩子也還是挺高興的,因為這是她第一次通過自己的勞動換來的報酬。
回去的路上,女兒說走不動了。問媽媽,“我們可以打車回家嗎?”媽媽說:“打車起步價需要8塊錢,你有錢嗎?”女兒搖搖頭,随即又看向媽媽:“那坐公交呢?”“坐公共汽車一人需要一塊錢,你的錢夠嗎?”女兒低下頭,看着手裡的五毛錢,默不作聲了。
沒有辦法,她隻好跟媽媽一起往回走。
這時,她看到了一家奶茶店,但是呢,一杯奶茶就要12塊。孩子的錢根本不夠買一杯奶茶,沒辦法,她隻能跟着媽媽繼續往前走。又走了一段路程,也臨近中午了,剛好來到了一家餐廳門口,女兒跟媽媽說餓了想吃飯,但媽媽說,吃一頓飯至少需要20元。
孩子突然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積壓了半天的情緒瞬間爆發了,蹲在那裡埋頭痛苦并哭訴着說要回家。
媽媽這才語重心長的跟女兒說,學習不是給媽媽學的,而是你自己的事情,現在的你如果連學習的苦都吃不了,以後你就得吃更多社會上的苦。”
是呀!如果連學習的苦都無法承受,那麼将來就要承受更大更多的苦。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被上傳到網絡上以後,獲得了衆多網友的稱贊。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下社會教育的需要,而這種體驗式的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既然多說無義,何不直接讓孩子去體驗。
讓孩子通過親身經曆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個情境,深刻的認識自我認識社會,逐漸形成自己新的經驗、新觀念、新認識,并不斷産生循環的階段。放手大膽地讓學生敢于去面對複雜的社會,并且不去回避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沖突,進而培養孩子适應自然與社會的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态度,促進個性成長的教學方式。
“養兒方知父母恩”,自從當了媽媽以後,深刻體會到,“育”兒,不僅僅是養育,更要關注教育。
而育兒之路,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