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閑人交往,是一種自我消耗

文/風喬

圖/來源網絡,與文無關,侵删

-

《小窗幽記》中有言:

人生莫如閑,太閑反生惡業。

我們都向往閑适的生活,可人一旦徹底閑下來,反而容易滋生無數的煩惱。

這些煩惱堆積起來,讓人不再閑适,反而滿是戾氣,與人為惡。

招惹這樣的閑人,隻會把自己推進無盡的漩渦中。

誰也鬥不過一個無所事事的人。

面對閑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與他們争高下、講道理,而是不計較、不糾纏,盡量遠離他們,也遠離那些雞毛蒜皮的負面情緒。

與閑人糾纏,是一場災難

盧梭在《忏悔錄》中寫道:

為了跟無關的閑人保持距離,他甯願自己玩木偶,也不願意跟他們交流的太多。因為交流多了,難免會給自己惹上麻煩。

道理人人都懂,但生活中,我們卻常常與閑人費力拉扯。

到頭來,不僅搭上自己的大好時光,甚至還可能賠上自己的餘生,得不償失。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女主李雪蓮就是如此。

因為前夫說:“你是李雪蓮嗎?我咋覺得你是潘金蓮呢?”

為了這句話,她花了20年與前夫打官司,與前夫死磕,隻為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

可是,從年輕熬到滄桑,她也沒能如願,反而讓自己活成他人的“談資”。

這場鬧劇般的官司,最終因為前夫的去世不了了之,李雪蓮才驚覺,一切的糾纏都失去了意義。

李雪蓮的人生,本可以有更好的活法,可以與前塵往事一刀兩斷,與喜歡自己的趙大頭開始新的生活。

可是,她卻過分糾纏爛人爛事,白白耽誤了半生。

我們總喜歡将寶貴的人生浪費在與閑人較勁上,卻不明白,閑人就像泥潭,你越是費力掙紮,越是難以自拔。

與閑人糾纏,是一生的劫難,更是痛苦的開始。

前段時間看過這樣一則令人痛心的事。

20歲的西安大三女生程某,為了實習租了一間房子,後來因為要回老家看病,她想提前退租,于是聯系房東,希望房東能如約退錢,可沒想到被房東一口回絕。

程某無奈之下起訴了房東,在民警的調解下,房東為了息事甯人,隻退了一點錢。

程某無法接受這個結果,繼續向房東索賠,房東拒絕,還在微信上連續辱罵她一個月。

在一次次的精神折磨下,她崩潰了,在出租屋裡喝下了毒藥。

伏爾泰說:

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裡的一粒細沙。

這世上最大的不幸,是我們本該翻山越嶺,大步向前,卻因無關緊要的人,打亂了節奏,透支了心情。

正如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寫的那樣: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将回以凝視。

與閑人太過糾纏,最終受傷的隻會是自己。

和閑人交往,是一種自我消耗

《勸民》詩雲:

不見閑人精力長,但見勞人筋骨實。

人一旦閑下來,會把時間浪費在雞毛蒜皮的瑣碎上,平添許多怨氣。

與閑人交往,久而久之,我們也會變得懶惰,失去動力。

一次聊天,朋友小希講起自己的經曆。

剛工作時,小希與同僚欣欣關系很好,兩個人經常一起吃飯。

可相處久了,小希發現,欣欣總是得過且過,從不想花時間提升自己。

工作不順心了,欣欣就把責任推到同僚身上,抱怨同僚工作不認真,自己卻從不思考如何補救。

看到有人升職加薪,欣欣又吐槽别人是“朝中有人好辦事”,卻看不到别人為了拿下項目埋頭耕耘的時光。

她總是一面刷劇,一面抱怨公司不給她機會,可是,每當部門技術教育訓練,她又總說自己很忙,極力推脫。

相處久了,小希覺得自己開始被負能量包圍,時常感到心累,漸漸地,小希選擇和欣欣慢慢疏遠,最後斷了來往。

與閑人相處久了,輕則消耗精力,重則讓我們失去拼搏的欲望,淪為自己讨厭的人。

春節回老家時,剛好有親戚在家做客,問起我的工作情況。

我笑着回應:“挺好的,公司裡的人都很優秀,能學到很多東西。”

沒想到這位親戚竟然回了句:“女孩子工作那麼拼幹什麼,找個好人家嫁了不好嗎?”

類似的指點,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對方也許并不是真正關心我們,隻是閑來無事,喜歡幹預他人的人生。

白岩松曾說過:

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并非生活過于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很多時候,并非是生活在刁難我們,而是我們太在意閑人的看法,讓他們輕而易舉地動搖了自己的内心。

與其讓閑人消耗自己,不如默默修煉自我。

鶴立雞群,不如遠離雞群。

遠離閑人,專注于自己的人生

作家馮唐曾說:

時間太少,好玩兒的事兒太多,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糾纏。

放眼古今,成大事者,不會把時間浪費在閑人瑣事上。

宋朝宰相呂蒙正,用了不到12年的時間就當上宰相,是以也遭人嫉妒,诋毀诽謗不斷。

當他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第一天上朝時,路上就有人對他出言嘲諷:“這小子也可以參知政事呀?”說着還發出了格外刺耳的讪笑聲。

呂蒙正頭也不回,繼續走自己的路。

下朝後,見他始終沒有提及此事,同僚憤憤不平,表示要為他追查此人。

呂蒙正連忙制止:“千萬不要查清是誰說的,否則我會一生念念不忘。”

不知道,不追查,不在意,才是面對閑人、閑話最好的回應。

真正有格局的人,不會因為閑雜人等的言語,改變自己前進的方向。

他們深知,與自己的人生相比,閑人無關緊要,過于看重他們的評價隻會平添煩惱。

大文豪蘇轼曾屢次遭章惇陷害,一貶再貶,可他從未被莫須有的罪名同化,更不曾把章惇的傷害放在心上。

後來,蘇轼遇大赦,章惇擔心蘇轼打擊報複,便讓兒子寫了封信,請求他網開一面。

沒想到,蘇轼隻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但以往者,更說何益。

以前的事,再說有什麼意義?

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真理。

餘生很貴,沒必要在不值得的人上浪費。與其和閑人糾纏,不如果斷抽身,專注自我。

這個世上,不求上進的閑人很多,閑言碎語也很多。

如果糾結于此,我們的生命将陷入無止境的煩惱中。

唐代僧人寒山曾問拾得: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答:

隻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幾年時間過去,閑人依然是閑人,仍然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而真正的智者,早已奔赴星辰大海。

天地遼闊,閑者自隘;歲月漫長,忙者自促。

漫漫餘生,願你我不貪戀一時安逸,不陷入沒必要的内耗。

願去往之地,皆是熱土;願所遇之人,皆是良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