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快遞危局:三通一達中,誰是下一個“獵物”

短短半年時間快遞行業波濤洶湧,興亡交織。

今年3月份中旬,京東以89.76億元收購德邦66.49%股份,從此德邦歸入京東系,幾個月之前極兔速遞以68億人民币的價格獲得了百世集團在國内的快遞業務,這意味着四通一大的局面維持了10多年之後終于分崩離析。

五年前劉強東曾經表示未來快遞行業隻有三家,兩年中通董事長賴梅松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快遞行業将繼續集中整合和優化,強者愈強的競争格局會趨于穩定”,他認為中國快遞市場必然會誕生市場佔有率30%乃至超30%的快遞企業。

30%是什麼概念?意味着1.5個中通或者3個申通的體量。要達到這樣的體量,收購是短期内最快的手段,以極兔為例,通過收購百世快遞,6%的市場佔有率一躍到14%。

這意味着快遞企業的大兼并還在路上。三通一達裡,誰會被吞下,誰會笑到最後?

01 末端整合已浪濤洶湧

在快遞行業末端,快遞整合的情況早已經悄悄開始。

在快遞價格戰如火如荼,競争你死我活的大背景下,在末端快遞網點,你常常會發現這樣一種怪相:網點裡中通、圓通韻達等LOGO和諧的并列,快遞員們也是各家快遞都送。

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三四線城市和小縣城,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情況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

“在不同快遞公司,這些網點名字不一樣,但實際上都是同一個老闆”,有快遞網點老闆透露,網點員工們甚至都有好幾套工服,快遞車也是各個品牌都有。一個快遞企業的人士曾經談到,自己曾經到某家網點去拍攝照片,想找三輪車當背景,結果該網點的三輪車全部寫着競争對手的名字,場面一度尴尬。

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末端已經在整合了,快遞老闆們掙不到錢就把網點出售給其他人,經常出現一個幹得好的快遞品牌把其他品牌都收購了,壟斷當地市場。

近年來還有一種情況是快遞行業出現了“共配”模式——在一些單量比較少,或者競争比較激烈的地區,網點們互相競争誰都活不好,于是快遞加盟商湊在一起形成共配。比如在中國襪都浙江諸暨,此前中通申通韻達三家公司曾經合并成為一家“中申達集團”。

共配是各家彼此協商好區域,将區域進行劃分,在某個區域内所有的快遞不分品牌均由一家網點負責,實作人員、快遞共享。對于網點來說生存得到了保障,對于快遞員來說,原來送100件快遞需要跑好幾家小區,現在跑一家小區就夠了。

近年來共配機制受到了各地政府的認可,開始被鼓勵,在浙江湖州等地,政府主動召集郵政、快遞企業共配落實快遞進村。

從快遞企業的角度并不符合企業的利益,快遞公司無非是收運轉派四個流程,網點負責收派快遞總部負責幹線運輸和分揀,末端如果被整合,中間就隻剩下空架子,存在巨大的風險,比如網點會覺得哪家企業給的派費高就把所有快遞全部導給這家,剩下的就沒有單量了。

快遞總部們對于這些情況并非不清楚,“但網點也要生存,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快遞企業也不能坐視不理,眼下,一些快遞企業已經意識到危機,以中通為例開始強抓整合的主導權,”中通快遞要求網點在共配中成為大股東”有快遞行業人士認為,這為未來進一步的收購埋下了伏筆。

02 誰會被整合?

快遞行業會如何走,2017年劉強東的看法是快遞行業除了郵局體系,民營物流隻能是2+1結構——京東和順豐會成為兩大物流巨頭,再剩下一家。

劉強東說法的背後,一個重要的依據是快遞企業極度依賴于電商平台,多年來大陸電商件占快遞業務量超過80%,電商平台把訂單給誰,誰就能存活。

近年來拼多多的崛起,極兔短期内也成為迅速快遞重要一極,也從側面說明對于快遞公司來說,電商企業掌握着生死存亡的關鍵。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快遞行業的格局,幾乎就是電商格局的延伸,除了極兔和京東以及不太依賴電商的順豐,剩下的就看三通一達裡面誰能活下來。

這四家公司均非常依賴阿裡巴巴,目前來看關系最緊密的是申通,據了解目前申通中層以上的管理者大部分來自菜鳥體系,高管幾乎全部是來自菜鳥,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屬于半收購的狀态。阿裡内部的想法是把申通打造成體系内最倚重的經濟型快遞承載體。

其次也要看企業本身的市場競争力,阿裡雖然是百世的大股東但最終被抛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後者市場太差,競争力不強。

曾經有申通人士吐槽,在雙十一的時候,阿裡選擇的物流合作夥伴并不是關系更好的申通,而是中通。不過這也有情可原,“資本關系是一方面,但在很多時候阿裡還是看競争力的,畢竟每個部門有各自的KPI。”

總結來看,關系最緊密的是申通,而服務品質最好的是中通,而剩下的圓通和韻達就較為尴尬。

無論是單量、服務品質,資本實力,兩者非常接近,是以有人預測未來最有可能進行合并,而中通實力最強,申通雖然實力最弱,但是在百世之後成為唯一被阿裡親自深度掌控的物流企業,反而比較安全。不過近年來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崛起,快遞市場也有可能會形成新的局面。

03 加盟制快遞如何殺出一條血路?

對于三通一達加盟制快遞企業來說,其最大問題是掌控力的問題,輕資産模式有兩大弊端,第一個弊端是網點不一定聽話,某些對整體發展有利的戰略,但是對于具體某些網點卻不一定有利,最終不一定能推行下去。

第二個問題是缺乏差異化的競争力,由于大家組織模式相似,客戶對象一緻,甚至連時效也差不多,導緻最終客戶覺得幾家看起來差不多,最終就是誰便宜把訂單給誰,導緻價格戰多年不休。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基礎門檻不高,但是又十分剛需的行業,唯一的結局隻有拼規模了,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低,才能支撐更多的網點。

是以近幾年快遞公司們一方面拼價格,另一方面在車隊、轉運中心等基礎設施上進行投入,車輛、機器、地皮等重資産成為快遞公司壓艙石。

另一方面在向快遞尚處于初始階段的東南亞、非洲等地擴張。比如中通、極兔都進入多個國家,在當地建立物流體系。

不過從目前來看,除了極兔從東南亞起家外,其他快遞公司在海外的擴張還處于初始階段,未來這種依靠廉價人力形成中國快遞模式會不會水土不服,很難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