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騰勢的無限戰争

“騰勢今年有三款車型釋出:MPV、中大型SUV中型SUV;騰勢高端MPV車型有EV和DM插電混動兩種版本,也配備四驅和兩驅系統;是以價格區間會較寬.......”

這是騰勢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微網誌上的最新内容。

跟絕大部分車企高管不同的是,趙長江微網誌發得很勤,幾乎每一條都必談騰勢,使用者、服務、建議、整理.......幾乎趙長江微網誌的高頻詞彙。

半部造車史,前傳看騰勢。

以前的騰勢像是一個魔怔的大力水手,不停地揮舞着雙手要跟特斯拉掰手腕,現在的騰勢更像是一個戴着眼鏡、氣質安靜的理工男,它的瞳孔裡閃爍着設計、逼格、代碼、使用者等等網際網路詞彙。

如果不是騰勢的出現,那麼2010年之後國内能跟特斯拉掰手腕的電動車就沒有了。

我有時在想,如果不是因為騰勢先天有着比較複雜的股權結構,那麼今天的造車故事,會不會迎來不一樣的叙事。

破繭

将行業引入未來戰場的騰勢,當然不會停下來,它隻是重新換了一種姿态重新起跑。

跑道的起點,就是阻礙騰勢前進的股權繭房被打破。

去年12月24日,比亞迪與戴姆勒完成協定,比亞迪持股90%,絕對控股騰勢。

僅僅過去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比亞迪重塑騰勢的決心已經顯露。

新年伊始,比亞迪就對騰勢下手了。

2月14日,騰勢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000萬元,新公司由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100%控股。

騰勢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言簡意赅地闡明了新公司成立的核心意義:騰勢将重建高端服務和體驗。

選擇這個節點騰勢翻篇,比亞迪另有深意。

12年之前,騰勢成立之初,比亞迪與戴姆勒雙方約定:車輛使用的核心電驅技術由比亞迪負責,車輛的設計和底盤調校由奔馳擔綱。

彼時,奔馳沒有一輛純電在售,而比亞迪的産品還在默默無聞中。合作雙方的合作重點都在造車技術上。

騰勢就像是戴姆勒和比亞迪交換技術的橋梁,互通有無,各得其所。

盡管後來騰勢銷量不振,有産品線過于單一的原因,也有天時地利不夠的原因,但管道才是騰勢一直以來的阿喀琉斯腳踵。

為此,騰勢嘗試過,也努力過與奔馳做銷售管道的整合。

2016年騰勢400上市,曾在北京三裡屯的Mercedes me亮相銷售。2017年,騰勢入駐奔馳經銷商店。

2019年7月1日,北京梅賽德斯-奔馳服務有限公司正式負責騰勢包括銷售、市場營銷及品牌傳播、客戶服務、網絡發展等在内的業務,騰勢銷售體系劃歸奔馳旗下。

這些努力怎麼看都對,但唯有一點,就是與人性犯沖。

試想,在人流如織的奔馳銷售大廳裡,一個個漂亮的銷售代表是選擇更好賣,提成更高的奔馳燃油車做不遺餘力地推介,還是退而求其次,選擇銷售難度更大,提成更低的騰勢電車?

比亞迪看清了核心問題所在,騰勢必須是一個獨立的品牌。

騰勢重生,第一步就從管道獨立開始。

新騰勢的營銷團隊,不乏許多奢侈品業者加入。新騰勢不免讓人浮想聯翩,把它和比亞迪的高端品牌聯系在一起。

目前,比亞迪定位最高的王朝網在30萬元以下,即将上市的高端品牌定位50萬元以上,30-50萬元之間正好留給騰勢。

騰勢在比亞迪版圖的定位大于王朝,小于未來的高端品牌。然而,騰勢就是騰勢,比亞迪的高端品牌是高端品牌。

兩者完全獨立,互不從屬,我們完全可以把騰勢看成是比亞迪操盤的造車新勢力。

——它比現有的新勢力,多了核心技術和造車底蘊,跟傳統車企們比起來,又少了燃油車的羁絆與包袱。

添翼

從目前已知的資訊看來,騰勢即将推出的新車是一款2+2+3布局的大7座MPV。

趙長江透露,新車由專業團隊使用全新設計語言完成,并參考了上萬條使用者建議。

有意思的是,今年騰勢會設立一個名為“首席寵粉官”的新高管職位。

在騰勢重建高端服務體系之際,“首席寵粉官”的設定,加之此前擅長營銷,以及與使用者溝通的趙長江早早加入,很容易讓我們看明白其中的道理:

——借重塑騰勢的契機,比亞迪正在朝着使用者型企業轉型。

騰勢的自我完善,本身也是比亞迪未來的高端品牌趟路。

不過,按照以往的經驗來看,産能是當下比亞迪銷量的最大制約。

但是随着比亞迪停産燃油車,産能全方位讓渡到新能源車型,産能不足的問題将得到極大改善。

既然産能不是問題,那麼重點必然聚焦于産品與市場環節上。

依托E平台3.0的技術優勢,加持全新全球化設計語言,在今明兩年内,騰勢将迅速推出3款車型,除大7座MPV之外,另有一款大型SUV,以及一款中大型SUV,迅速服務于比亞迪的高淨值使用者。

如此看來,騰勢本身在比亞迪全系做絕對增量的核心環節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比亞迪有很多看點,市場層面,比亞迪與特斯拉在銷量上展開的龍虎鬥;産品層面,漢EV GT版将如何實作3.7S破百;品牌層面,海洋系列将扶搖直上,與王朝網并駕齊驅。

然而,更值得期待的,我覺得還是騰勢。

在波折的造車之路上,騰勢已經向我們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如果我們回看前幾年那份幸存者已經不多的造車新勢力名單,它在冷冰冰地提醒我們,在殘酷的市場競争中,僥幸隻能短期制勝,馬拉松的賽道很長,健健康康地活着比什麼都重要。

對那些很多沒有經曆過完整産業周期的新勢力來說,逆周期一旦來臨,造車終歸會昙花一現。

隻有活到最後,才能笑傲江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