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感覺無助的時候,不要“過度反思”,要學會“推卸責任”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心理學:感覺無助的時候,不要“過度反思”,要學會“推卸責任”

有個心理學名詞叫“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在經曆失敗和挫折以後,産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态和行為。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狀态,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沒有什麼特長,做什麼都做不好,很難讨人喜歡,沒有人幫助自己,進而焦慮,甚至抑郁。

籠統來講,人們會把這種行為歸咎于沒自信,歸咎于壓力大,歸咎于想太多。

其實沒那麼簡單,或者說,這樣的解釋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感覺無助的人會繼續無助。你隻說他沒自信,卻不告訴他如何找回自信,有什麼用?你隻是說他想太多,卻不去開導和引導,有什麼用?他當然知道壓力大,用不着你提醒他。

換言之,想要擺脫無助的感覺,或者想要幫助感覺無助的人,應該找出病因,指明方向,給予方法,給出指導,這樣真正起到幫助作用。

下面這個女人在感到無助的時候,就用了上面那種思路,我們先來聽聽她的故事,然後再詳細講解。

心理學:感覺無助的時候,不要“過度反思”,要學會“推卸責任”

東林老師,您好:

我有些問題想請教一下,就是人在感覺無助的時候,應該怎樣走出這樣的心理困境?

我雖然也摸索出了一些方法,但不知道對不對,不知道能不能長期有效。

我的無助,源于我的婚姻。

婆家人認為我有錢,認為我既然賺錢多,理應拿出來一部分孝敬他們。雖然我和我老公人在外地,沒有跟婆家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卻逃不過他們吸血鬼一般的算計。

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無恥,第一次知道有的人為了占便宜能無恥到什麼程度。感覺“臉面”這種東西在他們眼中一文不值,即便被人拒絕了,他們也能不厭其煩想出各種名目索取算計。

我一開始不懂,以為婆家人真的有困難,覺得我理應幫他們一把。但次數多了,而且他們從不還錢,我自然而然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

之後他們再找我要錢,我就拒絕,可是,并沒有起到什麼效果。

他們想到新的名目以後,依然會先問我要錢,從我這要不到錢,就問我老公要錢。我老公從來沒有拒絕過他們的要求,這就等于說我拒絕了也沒用,因為他給婆家人的錢,是我們的共同财産。

我因為這種問題跟他吵過很多次,但并沒能改變什麼。我隻能選擇離婚,因為我們的婚姻讓我沒有安全感。縱使我們一直在賺錢,但婆家人一直在要錢,這就像數學題當中的“同時給水池注水放水”一樣,始終沒辦法讓水池裡的水越來越多。

我們年輕沒孩子,勉強還能撐住。但以後有孩子了怎麼辦?到時候我們萬一失業了怎麼辦?到那時候,婆家人會好心把錢還給我們嗎?我覺得不會!

心理學:感覺無助的時候,不要“過度反思”,要學會“推卸責任”

離婚沒有我想象中那麼順利,因為他不同意。如果他好言相勸,好言挽留,或許我會打消離婚的念頭。怎奈他拒絕離婚的同時,一直在否定我,指責我,說我思想不正常,說我不懂事,說我三觀不正,說我不是好人,把我貶得一文不值。

即便鬧到最後還是離婚了,他也沒有跟我好聚好散,說了很多傷人的話,說我早晚會遭報應,說我嫁給誰都不會幸福,說我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早晚會後悔。

雖然我要跟他離婚,但是我并沒有把他這個人全盤否定,甚至還有那麼一絲内疚。他對我的攻擊,放大了我内心的内疚,進而擊碎了我的自信。他的那些話一直在我耳邊環繞,以至于連我自己都開始相信我是個壞人,我的婚姻失敗全都是我的錯導緻的。

緊接着,小姑子跟我說: “我媽下周過壽,你負責所有花銷!”她又想到了新的名目問我要錢。在我宣布已經離婚了,扶貧已經結束了之後,她和婆婆又先後把我罵了一頓,說的話跟我前夫說的話如出一轍。

我的無助感就是這樣來的,那種感覺真的很糟糕,什麼都不想做,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胃口和睡眠也是以毀了,腦子裡整天亂哄哄的,看不到一點希望。

當有一天我實在受夠了這種感受的時候,我把手裡的杯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摔得粉碎。那一摔,好像把困住我的容器摔裂了,有新鮮的空氣進來了,我的思路也就轉變了,有個聲音問我:“你有什麼錯?是别人欺負你,怎麼成你的錯了?别人說你是壞人,你就一定是壞人嗎?你的主見呢?你的原則呢?你的自信呢?為什麼不反抗?”

那一刻,我那幹涸已久的内心,似乎有溫暖的泉水在往外冒,貧瘠荒蕪的心田有些東西破土而出,長出了嫩芽,繼而一路瘋長,枝繁葉茂,我知道是我那久違的自信回歸了。

一直到現在,我都是靠着“我沒有錯”這個信念在支撐着,我想問的就是這個問題,我能不能一直撐下去?

心理學:感覺無助的時候,不要“過度反思”,要學會“推卸責任”

東林夕亭情感建議:

那個女人的遭遇是個典型的心理學範例,就是我們前文中提到的“習得性無助”方面的問題。

其他人跟她的經曆或許不同,但出現“習得性無助行為”之後的狀态是一樣的,說白了就是被焦慮、抑郁、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所環繞。

她摸索出的方法沒有錯,隻不過,她不懂其中的心理運作規律,我們接下來就來詳細說說。

從“習得性無助”的定義來看,這是一種面對失敗和挫折時産生的無助感。那麼,為什麼面對失敗和挫折會感到無助呢?這就需要提到另一個心理學名詞:自我效能感。

我們可以簡單把“自我效能感”了解為自信,進而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有出現“習得性無助行為”的人,都處在一種“自我效能感降低乃至消失”的狀态中。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自我效能感會降低乃至消失?是什麼因素在影響自我效能感?

原因隻有一個:是個人的“歸因方式”直接影響了“自我效能感”。

具體來講:如果把失敗歸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把失敗歸于自己,就一定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你感到無助的時候,不要“過度反思”,不要反複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要學會“推卸責任”。

這裡所講的“推卸責任”并非不負責任,而是,你要把壓在你心上的包袱卸下來,先确信自己沒有錯,在守護住自信的基礎上,過段時間等到情緒穩定了,再進行适當的反思,才能避免“習得性無助 ”的産生。

心理問題必須按照心理運作規律去解決,有時候需要适當欺騙下自己的内心,有時候需要哄一哄自己的内心,你先要確定自己的“心”不發瘋,你整個人才不會發瘋。如果本末倒置,或者不對症下藥,你的精神狀态就很容易失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