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專題|懷念朱建頌老師(三)

朱建頌先生出生于湖北武漢,畢業于湖北師範學院國文系,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系專職教授,被譽為“武漢方言研究第一人”。

2022年2月13日,朱建頌先生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

懷念朱建頌老師

圖、文/阮桂君

2001年,我讀研究所學生的時候,我的導師汪國勝教授給我們這一屆的學生安排了一門學習國際音标的課,由朱建頌老師來講。

記得第一次見朱老師的時候,見他高高瘦瘦的,頭發看着很硬,一根根向上梳着,銀色之中還帶着點黑,随手提着一個便利袋,裡頭是上課的資料和他的眼鏡和放大鏡。當時朱老師已經75歲了,但是精神頭非常好,和藹可親,又帶着點威嚴。

他說邢老師和汪老師委托他,給我們上一學期的國際音标課,主要是教我們發音,順便講一講方言調查相關的知識。我們當時研究所學生數量不多,語言所這邊各個方向一共好像還不到10人,朱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們,雙唇音怎麼發,舌葉音怎麼發。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師的小舌顫音,因為他會法語,是以發得非常道地。朱老師教音标并不單純地叫我們模仿,還讓我們知道每一個音的細節。

有一次,教6号 和7号 的非圓唇元音的時候,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判斷這兩個音,朱老師反複對照着讀,讓我們判斷哪個是哪個。說實話,剛開始我們是根據朱老師的口型來判斷的,後來朱老師把手掌遮住整個嘴巴,然後發音,我們就判斷錯了。朱老師說,他1956年在北京參加第一期國語語音教育訓練班的時候,有一位輔導老師用遮住嘴巴的方式給學員們展示,李榮先生說不應該這樣,我們在調查的時候,方言合作人的口型是看得到的。

朱老師常常說,自從北京參加國語語音教育訓練班回到華中師大後,自己一輩子都在教音标。因為本身對語音十分敏感,在教育訓練班的時候,被丁聲書先生指定為發音助教,協助老師們幫忙糾正學員的發音。說起這個,朱老師總是滿懷深情,說自己走上方言調查的路,跟這些先生們密不可分。朱老師常常感歎,自己一輩子教音标,到了七十多歲了,還願意到講台上給我們教音标,無非就是希望将來有人能夠把丁先生、李先生他們教給他的國際音标教學傳承下去。當時我就在想,我要把這份傳承繼承下去啊!

後來我們這批學生畢業後大多數讀了博士,參加工作後,有的留了校,有的去了北師大,有的去了廣外,有的去了人大,但是大多沒有從事跟國際音标教學有關的工作。我到武漢大學後,最初五六年,也沒有教音标相關的内容。後來借着培養方案修訂的機會,在大學生中開設了現代漢語方言和方言調查這兩門課,終于圓了朱老師的夢。

生活中,朱老師是一個非常簡樸的人。沒有專門的皮包、背包之類的,長年提着一個布做的便利袋。列印紙從來不舍得扔,隻要裡頭還有地方寫字,朱老師總能合理地利用上。記得朱老師有一個特殊的錢包,是用那種兩面可以合攏的餐巾紙的塑膠包裝做的,裡頭放着一些零錢。

朱老師一生關注社會語言生活,常常給《參考消息》《人民日報》《楚天都市報》等寫信,指出報紙上遣詞造句、用字用詞的錯誤。他常說,作為一名國文工作者,要積極地幹預語言生活,對不良的語言習慣和用字用詞,要敢于提出批評意見。2003年,他将自己多年來對語言生活的觀察所積累的43篇小短文結集出版,名為《朱建頌國文論集》,他在後記中說:“這些文稿,……是我平日在讀寫說聽中發現問題,經過反複思考、廣泛查證、多方請教之後有針對性地細心寫成,其中有我對民族國文的摯愛,對先進文化的渴求,對群衆精神生活的關心,對社會國文應用的幹預,凝聚着我幾十年的心血……”由于這本集子是由香港新聞出版社出版的,幾乎很少有人能見得到。

朱老師對民間文化和民俗一直抱有熱忱。他認為,日複一日生活中的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正是公德心大廈最堅實的基石。2004年,由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武漢民間遊戲》,搜集了117個遊戲,用朱老師的話說,整理這個材料,“一是為了搶救這些可貴的民間文化資料,使之儲存于将來;二是為了提請如今的教育文化部門以及社會各界注意利用,并進一步開發,讓更多更好的遊戲得以發揚光大,比如,曾被人認為危險易碎的蔔蔔登(嘀咚),為什麼不能用特殊紙制作呢?上大人(紙牌)曾經風靡一時,為什麼一定聽任其湮沒無聞了呢?踢毽子、跳房子、抓子等一些不用花錢、有益健康而且富于技巧的遊戲為什麼不能充分開展起來呢?”

(從這個勘誤表可以看出朱老師的嚴謹和一絲不苟)

為了搜集更廣泛的民間文化,時隔七年,朱老師于2011年,85歲高齡,出版了《武漢民間歌謠》一書,從這本歌謠集裡,我們能夠看到幾乎完整的武漢這個城市的記憶,吟唱着這些歌謠,我們可以在燈火闌珊處,看到祖祖輩輩生活的印迹。

朱老師對方言文化一直有着研究,總是感慨我們對方言中的文化,認識不足。鑒于此,2008年,朱老師出版了《方言與文化》這本書,專門來讨論方言中的文化,方言和通語關系密切,他認為,方言中儲存有大量的古語,方言和社團語言也密不可分,方言中也有大量外來的語言。方言還和文字、辭書、文獻、文學、科學、民俗、經濟、政治等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米壽之年,朱老師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到2012年的雜文彙內建《漫漫求知路——園丁雜文集》,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記載了朱老師在拜師、交友、讀書報、聽廣播、看電視以及旅遊、休閑、娛樂中所得到的收獲和遇到的疑問,裡頭展現的是一位米壽之年的老者,對生命的獨特體悟。

朱老師一生耿直,潛心學問,退休後依然筆耕不辍,将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武漢方言研究,為這個城市留下了特殊的禮物,也為漢語方言研究留下了寶貴的學術思想和為人、為學的品質。我們常說,由過去看現在,由現在看未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緬懷朱老先生,願他在天國依然那麼冷幽默,依然那麼樂觀開朗!

——————————————————————————————

主編:阮桂君

文/圖:阮桂君

編輯:李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