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明专题|怀念朱建颂老师(三)

朱建颂先生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系专职教授,被誉为“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

2022年2月13日,朱建颂先生在武汉逝世,享年96岁。

怀念朱建颂老师

图、文/阮桂君

2001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汪国胜教授给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安排了一门学习国际音标的课,由朱建颂老师来讲。

记得第一次见朱老师的时候,见他高高瘦瘦的,头发看着很硬,一根根向上梳着,银色之中还带着点黑,随手提着一个便利袋,里头是上课的资料和他的眼镜和放大镜。当时朱老师已经75岁了,但是精神头非常好,和蔼可亲,又带着点威严。

他说邢老师和汪老师委托他,给我们上一学期的国际音标课,主要是教我们发音,顺便讲一讲方言调查相关的知识。我们当时研究生数量不多,语言所这边各个方向一共好像还不到10人,朱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双唇音怎么发,舌叶音怎么发。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师的小舌颤音,因为他会法语,所以发得非常地道。朱老师教音标并不单纯地叫我们模仿,还让我们知道每一个音的细节。

有一次,教6号 和7号 的非圆唇元音的时候,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判断这两个音,朱老师反复对照着读,让我们判断哪个是哪个。说实话,刚开始我们是根据朱老师的口型来判断的,后来朱老师把手掌遮住整个嘴巴,然后发音,我们就判断错了。朱老师说,他1956年在北京参加第一期普通话语音培训班的时候,有一位辅导老师用遮住嘴巴的方式给学员们展示,李荣先生说不应该这样,我们在调查的时候,方言合作人的口型是看得到的。

朱老师常常说,自从北京参加普通话语音培训班回到华中师大后,自己一辈子都在教音标。因为本身对语音十分敏感,在培训班的时候,被丁声书先生指定为发音助教,协助老师们帮忙纠正学员的发音。说起这个,朱老师总是满怀深情,说自己走上方言调查的路,跟这些先生们密不可分。朱老师常常感叹,自己一辈子教音标,到了七十多岁了,还愿意到讲台上给我们教音标,无非就是希望将来有人能够把丁先生、李先生他们教给他的国际音标教学传承下去。当时我就在想,我要把这份传承继承下去啊!

后来我们这批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读了博士,参加工作后,有的留了校,有的去了北师大,有的去了广外,有的去了人大,但是大多没有从事跟国际音标教学有关的工作。我到武汉大学后,最初五六年,也没有教音标相关的内容。后来借着培养方案修订的机会,在本科生中开设了现代汉语方言和方言调查这两门课,终于圆了朱老师的梦。

生活中,朱老师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没有专门的皮包、背包之类的,长年提着一个布做的便利袋。打印纸从来不舍得扔,只要里头还有地方写字,朱老师总能合理地利用上。记得朱老师有一个特殊的钱包,是用那种两面可以合拢的餐巾纸的塑料包装做的,里头放着一些零钱。

朱老师一生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常常给《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写信,指出报纸上遣词造句、用字用词的错误。他常说,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要积极地干预语言生活,对不良的语言习惯和用字用词,要敢于提出批评意见。2003年,他将自己多年来对语言生活的观察所积累的43篇小短文结集出版,名为《朱建颂语文论集》,他在后记中说:“这些文稿,……是我平日在读写说听中发现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广泛查证、多方请教之后有针对性地细心写成,其中有我对民族语文的挚爱,对先进文化的渴求,对群众精神生活的关心,对社会语文应用的干预,凝聚着我几十年的心血……”由于这本集子是由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的,几乎很少有人能见得到。

朱老师对民间文化和民俗一直抱有热忱。他认为,日复一日生活中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正是精神文明大厦最坚实的基石。2004年,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武汉民间游戏》,搜集了117个游戏,用朱老师的话说,整理这个材料,“一是为了抢救这些可贵的民间文化资料,使之保存于将来;二是为了提请如今的教育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注意利用,并进一步开发,让更多更好的游戏得以发扬光大,比如,曾被人认为危险易碎的卜卜登(嘀咚),为什么不能用特殊纸制作呢?上大人(纸牌)曾经风靡一时,为什么一定听任其湮没无闻了呢?踢毽子、跳房子、抓子等一些不用花钱、有益健康而且富于技巧的游戏为什么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呢?”

(从这个勘误表可以看出朱老师的严谨和一丝不苟)

为了搜集更广泛的民间文化,时隔七年,朱老师于2011年,85岁高龄,出版了《武汉民间歌谣》一书,从这本歌谣集里,我们能够看到几乎完整的武汉这个城市的记忆,吟唱着这些歌谣,我们可以在灯火阑珊处,看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印迹。

朱老师对方言文化一直有着研究,总是感慨我们对方言中的文化,认识不足。鉴于此,2008年,朱老师出版了《方言与文化》这本书,专门来讨论方言中的文化,方言和通语关系密切,他认为,方言中保存有大量的古语,方言和社团语言也密不可分,方言中也有大量外来的语言。方言还和文字、辞书、文献、文学、科学、民俗、经济、政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米寿之年,朱老师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2012年的杂文汇集成《漫漫求知路——园丁杂文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记载了朱老师在拜师、交友、读书报、听广播、看电视以及旅游、休闲、娱乐中所得到的收获和遇到的疑问,里头展现的是一位米寿之年的老者,对生命的独特体悟。

朱老师一生耿直,潜心学问,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武汉方言研究,为这个城市留下了特殊的礼物,也为汉语方言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为人、为学的品质。我们常说,由过去看现在,由现在看未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缅怀朱老先生,愿他在天国依然那么冷幽默,依然那么乐观开朗!

——————————————————————————————

主编:阮桂君

文/图:阮桂君

编辑:李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