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編劇王少華談創作:曆史和文化鑄就故事的“牆壁”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劉雨涵

以義緻利,經緯天下。作為國内首部聚焦洪商傳奇,展現湘商家國情懷的電視劇,《一代洪商》正在央視八套熱播。劇中洪江城劉、楊兩家百年油号三代人的恩怨傳奇,以及一代洪商在曆史巨變中的家國情懷和商賈理念,演活了洪商底蘊,令人感懷,更是大開眼界。

大開眼界的還有該劇編劇王少華。為了創作這部劇作,他三下洪江,實地采風,不僅被神奇的湘西文化吸引,被洪油占比世界桐油市場30%的份額驚歎,更被洪商老宅30名家丁一起擡門栓才能關上的後門,打開了曆史想象空間。走進斑駁的曆史深處,這裡是中國當時最開放的古商城,這裡桐油飄香,矗立着世界輕工業史上的裡程碑。王少華說,曆史和文化鑄就了故事的“牆壁”。

編劇王少華談創作:曆史和文化鑄就故事的“牆壁”

實地采風擷取靈感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是怎樣的緣由和契機促使您創作了《一代洪商》的劇本?

王少華:2017年5月,我們這個戲的編審陶泰忠老師打電話問我有沒有檔期,寫一個湖南的戲。陶老師是我非常敬重的業内前輩,他曾是《解放軍文藝》的主編,責編過《唐山大地震》《喬家大院》等很多有影響力的作品。通過溝通,我知道這是寫湖南湘商的一個戲。現在熒屏上展現徽商、晉商、魯商的影視作品有很多,但表現湘商的幾乎沒有。接下這個戲後,我跟助手7月份就下洪江采風了。

采風對編劇來說非常重要。第一次下洪江後,我們幾乎把湘西周邊走完了,包括鳳凰古城、芙蓉鎮、芷江等,都走了一遍。又采訪了一些當地的湘商後裔,比如劉雲湘的原型——劉岐山的後人,他孫子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令我震撼的是,老人領我從後門去他們家。據說當年打更後關家門,需要30名家丁一起擡着門栓才能關上這扇後門。可想而知,劉家當時多麼壯觀,生意做得多麼大。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相較于聲名遠播,衆多影視作品展現過的徽商、晉商,您在創作中是如何把握和表現洪商這個湘西商幫的?

王少華:通過實地采訪和查閱資料,我了解到洪江商人和别的商幫完全不一樣。洪江自古就是湘西重要驿站和繁華商埠,盛産優質桐油,人稱洪油。洪油貿易是中國最早走向世界的貿易經濟。在中國,其他省份的商人還在囤積銀元大洋的時候,洪商已經開始放眼世界了。當時的洪江非常開放,跟世界的交流最多。這裡有寺廟、會館、油号、洋行、錢莊、镖局、報館、煙館、戲院,居然還有英美日的代辦處,應有盡有,好不熱鬧!

另外,洪江的洪油加工業非常厲害,因為處在三江交彙處,有最大的水旱碼頭,加工後的洪油主要通過水路運往國外,湖南洪油在世界桐油市場占比接近30%,這個資料令人震驚。在其他油料出現之前,桐油的用處非常廣,軍用、民用,各行各業基本都會用到桐油。雖然現在桐油已經退出了曆史舞台,但是我覺得它是世界輕工業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洪江是中國最早開放的一個地方,這是我要集中表現的創作方向。

編劇王少華談創作:曆史和文化鑄就故事的“牆壁”

劇本創作的關鍵是搭對人物關系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一代洪商》裡有戰争紛亂、激烈商戰,也有家族恩怨、兒女情長,還有湘商心系天下的家國情懷。這麼多元素故事集中在一部戲裡,您是如何做到繁而不亂的?

王少華:任何一個作品,曆史和文化是故事的牆壁。去洪江采訪,我去了三次,除了了解洪商的曆史,也深入了解洪江的湘文化。湖南是個充滿地域文化傳奇的地方,湘西文化比較神秘另類,是以我設定了劉雲湘被“沉塘六百秒”那樣的細節。“傳奇”是整部劇較為突出的藝術風格,山水傳奇、人物傳奇、事件傳奇,凸顯出這部戲與衆不同的傳奇故事。加上湘商鼎盛時期的曆史背景,将曆史與文化結合起來,把劉、楊兩家恩恩怨怨以及他們對國家的家國情懷編織成一個故事,這個牆壁就會很厚重,又令人耳目一新。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這個劇的劇本創作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

王少華:這個戲人物衆多,它不隻是寫劉雲湘、楊同昌這一代人,還包括他們的下一代,就是大江、二江、天婵、天娟。怎樣寫出兩代人不同的精神?每個人物命運的起承轉合你都得向觀衆交代清楚,這是比較難的。

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老編劇,我寫過很多類似的劇本,經驗比較豐富。從技術角度來說,劇本就是寫人物關系。人物關系隻要搭對了,劇本你就能寫順暢,人物誰搭上誰都會有戲。比如開場圍繞清代底油,劉、楊兩家在較勁,後來兒女們出來了。大江在長沙師範鬧革命,羅會長的兒子羅立喜歡天婵,大江也喜歡天婵。這個人物關系就會産生戲劇沖突,這就是戲。

另外,這部劇的台詞非常講究,老一代跟新一代在台詞上是有差別的。劉雲湘、楊同昌、羅會長、幹挑爺,他們的台詞出來,都是半文半白,用了大量中國成語、俚語、諺語,很符合那個年代的人物特點。但是大江、天婵這一代就不一樣了,他們說現代語言比較多,這對建構人物關系很有好處。總體來說,《一代洪商》劇本寫得比較順暢,從案頭準備到把劇本完成下來将近六七十萬字,用了一年多時間。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一代洪商》是一部兼具傳奇色彩和家國情懷的電視劇,這種家國情懷是如何展現的?

王少華:在劇中,劉雲湘後來代表國民政府去美國談判,用洪油做抵押争取美國軍援打日本。很難想象在戰争年代,所有商人都很落魄,生存很艱難,他卻能為國家傾其家産,壓上所有,這就是一個商人的家國情懷。他很明白,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都盯着他們的洪油,如果不把這些侵略者趕走,這個生意是做不成的,洪江的桐油生意也會影響到中國的經濟根基。

雖然洪商之間也有一些恩恩怨怨,但在大是大非,關乎國家危亡的時候,他們絕對是一緻對外的。湘商與中國其他地域商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與世界經濟接軌比較早,敢想敢幹,雖身處深山遠水之中,卻不固步自封,見多識廣。他們極有遠見,他們清楚地知道,有國才有家,家國是一起的,救了國就是救了家。

編劇王少華談創作:曆史和文化鑄就故事的“牆壁”

編劇要做這個時代的手藝人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一代洪商》是以商人為主體,講述商業傳奇,展現商業之道的電視劇。您覺得這部劇傳遞的商道是什麼?對當下的商業發展有什麼啟示?

王少華:每個曆史階段都不一樣。我個人覺得現在的商人跟劉雲湘那個時候的商人在某些方面已經有點變異。中國文化在當下商人身上展現得比較少,而劉雲湘那一代商人大多出自名門,接受的是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對下一代都有一個傳承。這種傳承既是商業精神上的,也是文化思想上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家國情懷。雖然劉雲湘那個年代是動蕩的戰亂年代,跟我們當下和平、安甯的年代所處的環境不同,考慮問題也不一樣。但我覺得當代商人應該的這種家國情懷還是要有的。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您創作過很多主旋律題材的影視劇,也獲得過“飛天獎”“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的肯定。在您看來,主旋律劇作未來創作的突破方向在哪裡?

王少華:《一代洪商》在央視播出以後,是我在央視播出的第六部片子了。把握好主旋律創作這是要下真功夫的。好的主旋律劇一定是上下都接受、都喜歡,主題很高,但又很平民化,這個是最難的。編劇是一門手藝,我們是手藝人。在我看來,手藝人是沒有朝代的,但是手藝人必須有時代。這個時代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手藝,需要我們亮出什麼樣的手藝,我們要跟上這個時代,否則你就會被時代淘汰,這個大方向是不會随時間改變的。

另外,不管寫什麼題材,編劇都要掌握一點,你怎麼能寫入人的心?這是最關鍵的。人有七情六欲,你隻有把他當個人來寫,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東西。現實題材是最不好寫的,因為離我們的生活很近,但它卻最能入觀衆的心,是以我認為文學藝術最終還是要走現實主義道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