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過五十,别貪婪,記住以下幾條“收禮”的規則

01

古人言:“貪财而取危,貪權而取竭。”

過了五十歲,人生開始下坡,不管是情感還是事業,都要開始收網了。

真正有福氣的人,凡事适可而止,知足常樂。

一個人是否對人生滿足,能否活得通透,展現在生活的點滴之中。在禮儀之邦,随禮很常見。因而,從随禮方面,可以展現一個人的人品、心态。

顯然,按照人生發展的規律,五十歲之後,需要遠離貪婪,記住以下幾條“收禮”的規則。

人過五十,别貪婪,記住以下幾條“收禮”的規則

02

第一,平白無故送的“禮”,問心有愧,需要委婉拒絕。

春秋時,孔子在齊國的時候,齊景公仰慕他的才學,私下決定,把廪丘這個地方,送給他。

孔子拒絕了,并且馬上離開了齊國。

有弟子問:“老師,為什麼不要呢?”

孔子說:“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

真正的君子,不會做“無功而受祿”的事情。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得了大便宜,這樣的話,名聲就毀掉了。以後再去做什麼事情,就難以成功了。

一個人受了有愧于自己的東西,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開心,總是覺得“做賊心虛”。尤其是被外人指指點點的時候,特别難受。

人過五十,你在機關上,或多或少有功勞,但是要看清自己,不要好大喜功,還要主動謙讓,把有大功的事情,讓給年輕人。

03

第二,帶來麻煩的“禮”,是燙手的山芋,需要嚴厲拒絕。

有一個“列子拒糧”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叫列子的學者,生活很窮。鄭國的大臣子陽派人送來一些糧食,幫助列子改善生活。

列子對送糧食的人拜了幾拜,表示感謝,然後拒絕了。

後來,子陽因為不被百姓愛戴,受到了懲罰。而列子因為和他撇清了關系,沒有受到牽連。

政治家呂不韋給列子點贊:“子列子除不義、去逆也,豈不遠哉。”

一開始就把“不仁不義”的災禍拒之門外了,這是一個人真正的遠見啊。并且,窮不易志,不苟且偷生,就是真正的順從了天意。

五十歲的時候,你多半有了好一些的位置、創業也有了一定的成效。這時候,下屬送禮、親戚朋友帶着功利性來送禮,都很常見。你要學會拒絕。

要知道,拿人禮物,幫人辦事,這樣的“潛規則”,讓人很煩惱。萬一你辦不好事情,反而被對方奚落;要是你辦好了,自己也容易犯錯誤。

把禮物拒絕了,你就和麻煩遠離了。無“禮”一身輕啊。

人過五十,别貪婪,記住以下幾條“收禮”的規則

04

第三,陌生人送的“禮”,多半是有事相求,需要斟酌。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

想要求人辦事,或者遇到了難題,要找關鍵人物來解決,送禮就是一塊“敲門磚”。隻要送一份大禮給相關的人,就好辦事了。

那些貪婪的人,就是因為盯着禮物,而忘記了“事情很棘手”的事實。

在《二刻拍案驚奇》第四卷裡,有一個姓楊的官員,在四川新都縣擔任巡道。

當地一個貪心的富人張廪生,為了把所有的家财都歸于自己,把庶母和弟弟趕出去,寫了狀子,送了幾百兩銀子和一個金壺,要楊巡道幫忙。

楊巡道拿到了錢财,還沒有斷案,就被免職了。之後,他回到了老家雲南。張廪生不甘心,去雲南尋找楊巡道,導緻麻煩不斷。

陌生人送的禮物,其中多半有“詐”,要看清楚真相。如果是弱者找你幫忙,不收禮也要幫;如果是有麻煩的事情,要果斷拒絕;如果是替人受過,拒絕禮物,并斷交。

五十歲的人,你的職權是用來好好工作的,不要在退休之前,把人品弄丢了。你要是失業了,餘生都不得安穩。

05

第五,華而不實的“禮”,毫無意義,需要退回。

心理學上有一個“鳥籠效應”。

一個不喜歡養鳥的人,在過生日的時候,收到朋友送來的鳥籠。

家裡多了一個空空的鳥籠,每次有客人來,都會問“鳥沒有了,怎麼回事”。

為了避免客人的詢問,不喜歡養鳥的人,不得不買一隻鳥,放在鳥籠裡。

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的,但是礙于面子、被某些利益脅迫,不得不去做。這是沒有活明白的征兆。

人生短短幾十年,最要緊的是做自己,而不是活成别人。

如果你得到一塊很大的玉,你不知道放在哪裡才好,于是買了保險箱,把玉鎖起來,還随時擔心被偷。這塊玉,不是财富,而是“一塊心病”。

如果你得到了一樣古董,雖然價值很高,但是你對古董不感興趣,拿在手裡,反而覺得難受。丢了,又覺得可惜。這是心靈的負擔。

對于華而不實的禮物,你要退回去。實在沒有辦法退回去,就給真正需要的人,要做到“物盡其用”。

人過五十,别貪婪,記住以下幾條“收禮”的規則

06

五十歲之後,學會斷舍離,一步一步回歸家庭。

人過五十,就要開始收攏人脈圈了。對于禮物,要謹慎收取,送禮也要适當,堅持“禮輕情意重”的原則。

最好,就是家庭内部、親戚朋友的筵席上,禮尚往來。一些非必要的禮節,都可以省去。

生活在禮儀之邦,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學會“不講禮”。所有的貪心,都是禍端,毫無懸念。

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種關系,一旦沾染了銅臭味,打破了規則,就會令人難受。

收禮,需要心安;送禮,需要心暖。若不是如此,全都不要。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