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孟永輝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造車與造手機的邏輯,其實是相通的。這才是那麼多的手機制造商開始投身到造車行列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樣地,在造車一族裡,我們同樣也看到了造手機的情況。前有吉利,後有蔚來。是的,最近蔚來李斌在接受采訪時就表達了自己造手機的看法。盡管李斌并未明确蔚來造手機,但是,他的這番表态不得不讓我們去思考造手機與造車的内在邏輯,并且去窺探造手機與造車的未來發展方向。
近些年以來,有關手機即将被取代的消息不絕于耳。而越來越多的手機制造商開始投身到造車的行列,似乎正在印證這樣一種看法。不管未來的手機是否會被取代,但是,有一點可以确認的是,随着手機普及率的不斷提升,未來的手機市場終将會出現飽和,随之而來的必然是一場針尖對麥芒的紅海之戰。
同手機市場的飽和不同,汽車市場,特别是新型汽車市場,則是一片藍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曾經傳統的汽車工業正在随着「雙碳」時代和新技術革命時代的來臨,面臨着一場深度而又徹底的革命。對于這樣一個方興未艾的行業來講,如果能夠率先投身其中,不僅可以實作彎道超車,打破長久以來被汽車巨頭把持的行業格局,甚至還會彌補手機市場飽和帶來的發展困境。我想,這不僅僅隻是手機制造商投身到造車行列的原因,同樣是網際網路玩家投身到造車行列的原因。
沒錯,新型汽車時代的來臨,的确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重新思考和看待汽車工業的大門。同樣讓那些面臨着越來越大的競争壓力的手機制造商們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于是,他們開始重新審視汽車與手機,試圖找到兩者之間可以相通的地方,進而實作「雙赢」。
我始終都認為,汽車與手機所承擔的功能和作用,從本質上來看,基本上是一緻的。無論是手機,還是汽車,它們所承擔的功能和作用都是人類通常外部世界的媒介,隻不過汽車将人類帶向了現實世界,而手機則是将人類帶向了虛拟世界。是以,如果一定要給手機和汽車找到一個最為真實的理論注腳的話,媒介是再合适不過的了。
在早期的語境之下,手機和汽車之家是不相通的。手機就是手機,汽車就是汽車。然而,随着網際網路影響的深入,特别是汽車網際網路化時代的來臨,汽車與手機之間這樣一種泾渭分明的關系真正被彌合,手機與汽車之間的壁壘和鴻溝正在一步步消失不見。
現在的汽車開始越來越多地承擔起了手機的功能,并且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由汽車連接配接現實世界,由手機連接配接虛拟世界的局面。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手機制造商們開始投身到造車的行列裡。是以,如果一定要找到造車與造手機開始彌合的内在原因的話,虛拟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深度融合,或許才算是最本質的原因所在。
然而,我們同樣要看到的是,現在絕大多數的造車一族與造手機一族,僅僅隻是遵循着網際網路式的邏輯,資本的邏輯來運作,他們之是以會造車抑或是造手機,并不是說他們找到了連接配接虛拟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而是說他們看到了資本市場對于造車與造手機的關注,并且通過自身的行動來滿足了資本市場的投資需求而已。
于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我們看到的是,造車和造手機,其實變成了一種擷取資本關注的方式和方法,變成了一種緩解傳統商業模式融資困境的方式和方法。我們看到的網際網路玩家投身到造車的行列,我們看到的房地産玩家投身到造車的行列,幾乎都是這樣的邏輯。如果說得再直白一些,就是那些真正缺錢的玩家才會真正去做造車,或者造手機,而對于那些并不缺錢的玩家,則會站在更加深度和長遠的角度來看待造車和造手機這件事。
這就很好了解為什麼蘋果、華為為什麼會對造車如此審慎,并且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宣布造車的的根本原因。除了這些公司不差錢之外,其中一個更加深度的原因在于造車,其實是與造手機的邏輯是一樣的,如果僅僅隻是将零部件進行拼湊群組裝,那麼,任何一個公司都是可以投身到造車的行列裡的。事實上,真正決定造車成敗的還是在于技術的創新上,特别是要找到聯通現實世界與虛拟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上。
為什麼蘋果、華為等手機制造商會與其他的手機制造商有着本質的不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核心技術的不同。說到底,造車和造手機的邏輯,其實是一樣的。從短期來看,可能會是一場資本之戰,規模之戰,但是,等到這樣一場資本之戰,規模之戰不再,拼到最後,依然還是比拼的是技術的創新和實力。
換句話說,造車最後的赢家,依然是那些掌握了核心技術和基礎技術的玩家。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造車一族和造手機一族,基本上都還在延續的是網際網路式的發展邏輯。對于蘋果、華為這樣的玩家們來講,他們更加關注的,或許正是核心技術和基礎技術的研究,他們僅僅隻是将造車當成是一個未來的布局來做,而不會真正投身到造車的行列裡,用造車來赢得資本的關注,用造車來延續網際網路式的發展模式。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造車和造手機,其實就會發現,說到底,他們依然是一場資本的遊戲,真正笑到最後的,或許不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那些資本玩家,而是那些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術,并且能夠給造車帶來新的技術基因的技術玩家。
當越來越多的手機制造商開始投身到造車的行列裡,當越來越多的造車一族開始回看手機制造,說到底,其實都在告訴我們,手機和汽車的本質都是相同的,它們都是人類通向外部世界的媒介。
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的是,現在諸多的造車玩家,其實都在按照資本的邏輯來造車,其實都是在按照網際網路的邏輯來造車,并未真正站在更加本質,更加基礎的角度來看待造車本身,來探究汽車與手機之間的關系。是以,說到底,現在的造車之戰,其實是一場資本之戰。
等到資本的紅利不再,特别是等到造車市場的玩家開始飽和,我們必然看到一場深度的洗牌。以造車新勢力重鎮江蘇省為例。江蘇省發改委此前釋出的《關于切實加強汽車産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通知》顯示,2020年江蘇省汽車産能使用率僅為33.03%,低于全國平均水準約20個百分點。
其中,造車新勢力成為“重災區”:2016年以來建立的前途、敏安、楓盛建成後産能使用率均低于5%;大乘汽車金壇分公司更是連續兩年汽車産能使用率低于2%。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釋出的《2020年大陸乘用車産能問題分析》指出,大陸乘用車産能使用率從2017年的66.55%降至2020年的48.45%,處于産能嚴重過剩區間。
等到造車行列的産能過剩,特别是等到資本市場對造車失去耐心,依靠着資本的驅動風生水起的造車一族,或許依然逃不過洗牌的宿命。到那時,造車或許真的會像現在的造手機一樣,面臨新的困境和難題,同樣地,在那樣一個年代裡,真正笑傲群雄的,或許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風生水起的造車一族們,而是那些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術與基礎技術的蘋果、華為們。
當造車一族開始造手機,其實,正在告訴我們,所謂的造車隻不過是一場資本的遊戲,一場網際網路式的遊戲而已。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同樣是令人感到唏噓的。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戰略咨詢顧問。每日一文,長期專注行業研究,提供深度思考與硬核幹貨。支援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資訊,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