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呢?就是榮耀自己的祖先,懷念自己的祖先。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呢?就是榮耀自己的祖先,懷念自己的祖先。

《弟子規》講:“事死者,如事生”,這句話就把“入則孝”推向了一個哲學高度,就是說我們中國人對生死的了解,它是平等的。有一個成語叫“出生入死”,在中國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人從生下的那一天,其實就是向死。就是說,我們活一天,就向死亡走近一天。我們的哲學是“齊生死”的哲學。什麼意思呢?生和死是一樣的。當我們把生死看平等之後,我們當然會延伸出來“事死者,如事生”。既然它是平等的,那麼對待亡故的親人,去世的親人,我們要像他活着一樣來對待他。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有好處。因為離去的隻是我們親人的肉體、身體,他潛意識永遠存在這個宇宙。當我們以“事死者,如事生”的姿态來面對我們的親人的時候,我們的親人也會得到一份喜悅和安慰。

《記住鄉愁》在甯夏拍了一期節目,在南長灘有一個姓拓的人家,我們去采訪的時候,發現那個村子家家戶戶都是新農村改造了。這個姓拓的這一家,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長,他們家也改造了。但是我到他那個家裡一看,他們家的陳設家具沒變,還是老家具,跟這個房子就不協調。突然我發現,在這些老家具的上面有一個白發蒼蒼的、鶴發童顔的老人。我就問這一位校長,我說:這是你什麼人啊?他說:是他媽媽。我就知道啥原因了。接着我問了一句話,我說:“别人家的房子改造了,家具也換了,你的這些家具怎麼不換呢?”這一位校長說了一句話,讓我們編導團隊特别感動。他說:“房子換了,這沒辦法,這要響應國家政策,當然我們也願意住新的,孩子們也願意換成新的,但是這些家具我可以不換,我可以做主。這些家具我不但沒有換,而且擺放的格式、位置,跟原來一模一樣。為什麼呢?我媽媽當年活着的時候,這些家具就這麼擺的,現在我這些家具仍然這麼擺着,我看到這個位置,我就感覺到我媽媽還在這個屋子裡面。”

你看,他的這一種心境,其實就是“事死者,如事生”,感覺媽媽還在他身邊,還在這個屋子裡面,并沒有離開。從更深的意義上來講,孔子講:“祭如在”。祭神的時候就要感覺神在,祭祖先的時候要感覺祖先在,這樣的祭才算是真誠的祭。“事死者,如事生”,不管是懷念也好,還是祭禮也好,我們就像他在現場一樣對待。這樣的話,我們心中就會得到敬畏感和感恩感帶來的一份能量的共振,這也是聯合國的官員萊特講的“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呢?就是榮耀自己的祖先,懷念自己的祖先。萊特在研究了中國文化之後,他講中國人其實是有信仰的,隻不過他們是祖先信仰。在這裡,他把“入則孝”的孝道推向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信仰,那就是“事死者,如事生”。到這裡,《弟子規》“入則孝”的這一部分,我們就分享完了。

我們現在做一個簡短的回顧,《弟子規》從“父母呼” 開始講起,我們講這是人的行動力的培養,執行力的培養,反應力的培養。一直講到“事死者,如事生”,我們會看到這裡面有一個邏輯上的遞進的過程。它從一個人的反應力,一直講到感受力,講到後面的道德力,講到自己對念頭的跟蹤力,再講到“事死者,如事生”這一部分,包括規勸力,到最後我們對生命的認識,到齊生死,這是一個人的孝道的價值大廈的完成。就是說孝敬老人的最高境界,到最後要達到一種“事死者,如事生”的狀态,這樣就完成了我們中國人特别強調的“慎終追遠”的一堂大課。

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也。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孝經》裡面講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在《弟子規》的“入則孝”的最後得到了呼應。就是說一個人孝敬老人,孝敬到極緻的時候,這個人會有什麼樣的一種生命境界呢?他就會得到宇宙能量對他的補給,這就是老子講的“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換句話說,一個人孝敬老人,孝敬到極緻,也可以覺悟,也可以回到面缸裡面去,也可以實作《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我們看到曆史上有許多覺悟的人,有許多實作了本質性超越的人,獲得了本質力的人,都是走孝道這一門課。

主持人:

郭文斌先生曆數父母為生養我們而奉獻的懷胎守護、臨産受苦、生子忘憂、咽苦吐甘等重重恩德,教導我們必須用孝心和孝道回報父母。這絕不是有人認為的封建綱常禮教,而恰恰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的平等對待。父母負責了我們的生,負責了對我們的哺育呵護,負責了對我們的成長教育,我們當然就應該承擔起父母的死,承擔起對父母的老邁贍養,承擔起對父母的病中照顧,承擔起對父母的慎終追遠。這種平等關系,不是生意場上的等價交換,而是天道人倫的本來,本該如此。正如鮮花果實回報給大地,萬物争榮回報給太陽。事實上,父母給予我們的天高地厚之恩,我們窮其一生,也是無法等值等價回報的。是以才有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這一句千古絕唱的詩句。

郭文斌先生還從《弟子規》中的“事死者,如事生”這句訓喻結合生命能量共振原理告訴我們,對父母生前的孝,能幫助我們創造能量;而對父母生後的孝,又能讓我們通過“慎終追遠”的過程從父母和祖先那裡繼承和結轉能量,進而增益我們生命的“能量總庫”。

總之,孝心能讓我們提起感恩心、敬畏心和愛心,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郭文斌先生:

我們如果說要給中華文化找兩個關鍵詞的話,一個是“孝”,孝敬老人;一個就是“敬”,尊敬老師。孝親尊師的傳統形成了,我們就知道教育的辯證法就形成了。為什麼呢?親人教孩子尊敬老師,老師教孩子孝敬老人,作為《弟子規》的第一條軌道就建立起來了。當師道尊嚴建立起來之後,才能夠真正的讓孝道的尊嚴建立起來;當孝道的尊嚴建立起來,才能夠真正地讓師道尊嚴建立起來。因為它是一體兩面的,是我們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敬畏心、愛心,來完成他的人格大廈的兩條基礎中的基礎。

本文節選自《郭文斌解讀》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