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呢?就是荣耀自己的祖先,怀念自己的祖先。

定期推送传统文化课程信息,传统文化新闻、精彩善文,传统文化用品、礼品,传统文化修学书籍、音像等诸多优质内容,一站式传统文化学习资讯服务微信平台!构筑您的幸福人生!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呢?就是荣耀自己的祖先,怀念自己的祖先。

《弟子规》讲:“事死者,如事生”,这句话就把“入则孝”推向了一个哲学高度,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对生死的理解,它是平等的。有一个成语叫“出生入死”,在中国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人从生下的那一天,其实就是向死。就是说,我们活一天,就向死亡走近一天。我们的哲学是“齐生死”的哲学。什么意思呢?生和死是一样的。当我们把生死看平等之后,我们当然会延伸出来“事死者,如事生”。既然它是平等的,那么对待亡故的亲人,去世的亲人,我们要像他活着一样来对待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有好处。因为离去的只是我们亲人的肉体、身体,他潜意识永远存在这个宇宙。当我们以“事死者,如事生”的姿态来面对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的亲人也会得到一份喜悦和安慰。

《记住乡愁》在宁夏拍了一期节目,在南长滩有一个姓拓的人家,我们去采访的时候,发现那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是新农村改造了。这个姓拓的这一家,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他们家也改造了。但是我到他那个家里一看,他们家的陈设家具没变,还是老家具,跟这个房子就不协调。突然我发现,在这些老家具的上面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鹤发童颜的老人。我就问这一位校长,我说:这是你什么人啊?他说:是他妈妈。我就知道啥原因了。接着我问了一句话,我说:“别人家的房子改造了,家具也换了,你的这些家具怎么不换呢?”这一位校长说了一句话,让我们编导团队特别感动。他说:“房子换了,这没办法,这要响应国家政策,当然我们也愿意住新的,孩子们也愿意换成新的,但是这些家具我可以不换,我可以做主。这些家具我不但没有换,而且摆放的格式、位置,跟原来一模一样。为什么呢?我妈妈当年活着的时候,这些家具就这么摆的,现在我这些家具仍然这么摆着,我看到这个位置,我就感觉到我妈妈还在这个屋子里面。”

你看,他的这一种心境,其实就是“事死者,如事生”,感觉妈妈还在他身边,还在这个屋子里面,并没有离开。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讲,孔子讲:“祭如在”。祭神的时候就要感觉神在,祭祖先的时候要感觉祖先在,这样的祭才算是真诚的祭。“事死者,如事生”,不管是怀念也好,还是祭礼也好,我们就像他在现场一样对待。这样的话,我们心中就会得到敬畏感和感恩感带来的一份能量的共振,这也是联合国的官员莱特讲的“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呢?就是荣耀自己的祖先,怀念自己的祖先。莱特在研究了中国文化之后,他讲中国人其实是有信仰的,只不过他们是祖先信仰。在这里,他把“入则孝”的孝道推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那就是“事死者,如事生”。到这里,《弟子规》“入则孝”的这一部分,我们就分享完了。

我们现在做一个简短的回顾,《弟子规》从“父母呼” 开始讲起,我们讲这是人的行动力的培养,执行力的培养,反应力的培养。一直讲到“事死者,如事生”,我们会看到这里面有一个逻辑上的递进的过程。它从一个人的反应力,一直讲到感受力,讲到后面的道德力,讲到自己对念头的跟踪力,再讲到“事死者,如事生”这一部分,包括规劝力,到最后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到齐生死,这是一个人的孝道的价值大厦的完成。就是说孝敬老人的最高境界,到最后要达到一种“事死者,如事生”的状态,这样就完成了我们中国人特别强调的“慎终追远”的一堂大课。

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孝经》里面讲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弟子规》的“入则孝”的最后得到了呼应。就是说一个人孝敬老人,孝敬到极致的时候,这个人会有什么样的一种生命境界呢?他就会得到宇宙能量对他的补给,这就是老子讲的“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换句话说,一个人孝敬老人,孝敬到极致,也可以觉悟,也可以回到面缸里面去,也可以实现《大学》里面讲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们看到历史上有许多觉悟的人,有许多实现了本质性超越的人,获得了本质力的人,都是走孝道这一门课。

主持人:

郭文斌先生历数父母为生养我们而奉献的怀胎守护、临产受苦、生子忘忧、咽苦吐甘等重重恩德,教导我们必须用孝心和孝道回报父母。这绝不是有人认为的封建纲常礼教,而恰恰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平等对待。父母负责了我们的生,负责了对我们的哺育呵护,负责了对我们的成长教育,我们当然就应该承担起父母的死,承担起对父母的老迈赡养,承担起对父母的病中照顾,承担起对父母的慎终追远。这种平等关系,不是生意场上的等价交换,而是天道人伦的本来,本该如此。正如鲜花果实回报给大地,万物争荣回报给太阳。事实上,父母给予我们的天高地厚之恩,我们穷其一生,也是无法等值等价回报的。因此才有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句千古绝唱的诗句。

郭文斌先生还从《弟子规》中的“事死者,如事生”这句训喻结合生命能量共振原理告诉我们,对父母生前的孝,能帮助我们创造能量;而对父母生后的孝,又能让我们通过“慎终追远”的过程从父母和祖先那里继承和结转能量,从而增益我们生命的“能量总库”。

总之,孝心能让我们提起感恩心、敬畏心和爱心,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郭文斌先生:

我们如果说要给中华文化找两个关键词的话,一个是“孝”,孝敬老人;一个就是“敬”,尊敬老师。孝亲尊师的传统形成了,我们就知道教育的辩证法就形成了。为什么呢?亲人教孩子尊敬老师,老师教孩子孝敬老人,作为《弟子规》的第一条轨道就建立起来了。当师道尊严建立起来之后,才能够真正的让孝道的尊严建立起来;当孝道的尊严建立起来,才能够真正地让师道尊严建立起来。因为它是一体两面的,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敬畏心、爱心,来完成他的人格大厦的两条基础中的基础。

本文节选自《郭文斌解读》

-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