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人】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要做什麼?

【汽車人】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要做什麼?

這不是一家技術清談俱樂部,而是要重新劃分利益。但不管怎樣劃分,都隐含着對終端産能和産能商業部署的控制。

作者丨孟華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3月29日,南韓政府和企業都證明了一個資訊,美國政府已經邀請南韓的三星、SK海力士參加名為“Chip4”(晶片四方聯盟)的半導體聯盟。

除了韓企,日本的東芝、瑞薩、東京電子,台灣省的聯發科、台積電、日月光,以及美國的英特爾、高通、美光、博通等晶片類企業都在受邀之列。

名單裡既包括晶片設計公司、原材料耗材公司,也包括代工産能和封測公司,實際上囊括了整條晶片産業鍊:從半導體材料和制造裝置,從塗膠/顯影裝置到耗材,從實體氣相沉積裝置到化學沉積,從離子注入到刻蝕抛光,相當于一次全球晶片産能動員。

1

聯盟的目标

這一次,重點顯然是晶片生産。這是美國官方主導的第一個全球性晶片的“生産者聯盟”。這種排除中國的聯盟指向,傳遞的資訊是相當明确的,即實作先進制程晶片全鍊整合,遏制中國可能參與的競争。

【汽車人】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要做什麼?

從去年美國參議院通過《晶片法》、衆議院通過《2022創新和競争法》,以及美商務部要求指定代工廠交出生産和客戶資料,就可以很容易判斷,美國正在梳理、聚攏自己的籌碼,更完整地利用技術和産業優勢,遏制最大的地緣競争者中國。

需要指出,美國如今并不擁有晶片有關的所有知識和産能,事實上美國晶片産能已經掉到12%。美國比較擅長的是開發環境(EDA軟體),占據全球85%;核心IP占據全球52%;半導體制造裝置綜合産出(最大的OEM商是荷蘭阿斯麥、日本尼康和佳能)占據全球50%。

美國如今能做到的,是以金融、軍事霸權,将這些産業鍊強行聚合在一起,聽命于己。而其知識産權和制造能力所占比重,并不重要。

但與此背離的是,晶片行業的價值越來越流向下遊。制造環節的研發費用占據全鍊的25%,而價值産出占據全鍊的45%。也就是說,美國占據設計上遊、日本占據原材料上遊,撈到的利潤沒有代工廠多。

在全球“缺芯”的背景下,上遊廠家看到,利潤都被代工廠拿走了。因為更接近客戶和派發産品的關系,利益配置設定更加有利于代工廠。這是晶片産業鍊的内部沖突。

而晶片最大的市場在中國。根據2021年的資料,中國市場半導體銷售額為1925億美元,增長27.1%,占全球市場34.6%,繼續穩居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

【汽車人】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要做什麼?

中國自身的晶片産能在2010年的時候就追上美國,制程則相去甚遠。如果按照目前慣性,到2030年,美國晶片市場佔有率将掉到10%,而中國将上升到25%-30%。這裡面考慮到台積電和三星在美設廠的因素,中美制程差距,屆時仍将至少相差一代。

2nm晶片制程已經到達矽基半導體的實體極限,下一步怎麼走,學術界在基礎理論層面尚未做好準備,業内的工程思路更是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看,有利于落後者的追趕。

是以,美國目前的籌碼有掉落的風險,必須趁其還在手中的時候充分運用,至少可以延緩中國研發的腳步。

2

對車企不利

汽車業内缺失的,主要是成熟制程(40nm-200nm)晶片,依賴于全球生産向景氣周期運動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即2024年之後。

此前主機廠能做的,無非是加強采購管理,強化囤貨,将晶片的庫存,從供應商手裡轉移到自己手裡。這個過程要承擔相應的庫存成本,違背了此前“精益生産”的原則,但是總好過斷供停産。

【汽車人】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要做什麼?

美國主導的“Chip4”聯盟,假定能夠成型,并有效運作,對生産者有利,還是對使用者有利?

這個問題似乎不好回答。但換一種方式看的話,即晶片供應商在某種機制下實作全鍊協調,即實作資源和産能的整合,産品會變多,還是會變少?

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回答。一切旨在扭曲市場規律的産業政策,最終都會扭曲市場本身。任何托拉斯行為,對泛使用者都是不利的。

從汽車廠商到一級供應商,絕不樂見類似的上遊聯盟,無論它由政府主導,還是由某個龍頭企業主導。這不是技術清談俱樂部,而是存在重新劃分利益的可能。不管怎樣劃分,都隐含着對終端産能和産能商業部署的控制。

而汽車企業作為客戶,本身很難實作聯盟,以應對生産整合。何況,這次整合還是美國政府糾集的,有明顯的政治目的。這讓在華與非在華車企,都擔心自身訂單或者與晶片供應商的關系被殃及。

3

成員的算盤

索取資料是一次性行政行為,靠制裁威脅就拿到手了。但由一國政府主導的跨國産業聯盟,靠什麼機制長期運作?換句話說,必須得給予利益,才能驅動供應商配合。

美國參議院通過的《晶片法》支援520億美元的刺激計劃,但目前隻是将法案送到衆院,最終還要靠衆院實際撥款。

如果想看供應商們真實的意圖,可以審視它們在去年5月建立的“企業間聯盟”,即64家半導體廠商建立的美國半導體聯盟SIAC。不過這個聯盟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擊中國客戶,而是敦促美國國會,不打折扣地通過520億美元撥款,為半導體遠離東亞最大的客戶群提供補償。

【汽車人】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要做什麼?

台積電和三星分别投入120億美元和17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和德克薩斯州建立先進制程工廠(5nm和3nm)。但兩者均抱怨稱,存在優惠待遇偏袒的情況。

三星敦促美國政府,確定所有符合條件的公司,都可以在公平的環境下,競争聯邦政府提供的資金。它們指的就是英特爾,英特爾被認為拿到了超乎自己生産能力份額的補貼。而目前的配置設定方案,對韓企不大友好。

三星、SK海力士都在中國建立大規模存儲晶片工廠。2021年三星副社長表示,在華投資已經達到460億美元,三星電子西安工廠産能占據三星閃存總量42%,占全球産能15%。

SK海力士除了在無錫投資DRAM晶片工廠外,正将CIS、DDS、PMIC等代工制造和銷售業務引進無錫。SK海力士與太極實業的合資企業“海太”,封測規模居全國前十。

去年,SK海力士打算引進阿斯麥的EUV光刻機,用于改造其位于無錫的晶圓廠,更新産線能力,但因美國的反對而擱淺。美國通過對阿斯麥下令而攪黃了更新計劃。

阿斯麥的上遊有不超過30%的零部件(特别是光學系統)依賴美國供應。這不是供應鍊上下遊的問題,而是美國綜合運用霸權的能力反映到晶片産業鍊上而已。

【汽車人】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要做什麼?

韓企在華和在美投資規模都很大,但是在華投資,不可以在實質上幫助中國提高制程能力,這是一條隐藏的紅線。

台積電在大陸投資,也有同樣的問題。台積電自己就不打算把最先進制程放在海外,無論是美國還是大陸,隻不過大陸的制程和晶圓制造水準,較其落後兩代。

“Chip4”聯盟中的日企如何看待該聯盟呢?日本經産省在2021年底、2022年1月份的幾次會議中,總結了日本半導體全球占比不斷下滑的幾個因素,其中兩個因素比較引人注目。

一是沒有适應新趨勢。晶片設計制造分離過程中,垂直分工逐漸向水準分工轉換,後者直接促成了專業代工廠的崛起。而日企要求“自己人”來控制制造,是關鍵症結。

二是落入“自研”陷阱。隻采用日本既有技術與人才聯合研發,試圖排除域外企業參與,在投資意願下降的情況下,沒有取得明顯成果。

【汽車人】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要做什麼?

從去年到今年,台積電赴日設立晶圓制造子公司JASM,宣布引進到日本的是22-28nm制程技術。

但目前執政的自民黨内“半導體政策推進議員聯盟”的會長甘利明提出,如果隻滿足這個制程,将失去振興日本半導體的意義,政府投入的補助金将會白費。而電裝和索尼宣布加入JASM,發展12-16nm制程,但仍不能讓政府滿意。台積電的對日投資是以有變數。

日本更希望集合官方和民間投資7萬億-10萬億日元(金額沒定下來,即此事尚未成為議案),抓住光電晶片的新風口,利用10年時間,推動2nm制程開發。

而美國的520億美元刺激政策,也是瞄準先進制程,隻不過沒有把2nm提的很明确而已。

【汽車人】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要做什麼?

如此一來,“Chip4”的聯盟内部,大家其實各有想法,但它們對華進行技術遏制,是利益交疊區域。

是以,“Chip4”聯盟成立是沒什麼問題的,要看下一步運作。畢竟中國作為生産基地+客戶+競争對手的多重身份,讓美日韓台各方很糾結,想提出一緻行動計劃,需要精心設計一番。

而中國其實對此沒有太好的應對方案。中國大舉投資半導體,是戰略行動,不以一時一事所動。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都将受制于這個聯盟成員的供應和遏制。

美方委托的咨詢機構認為,中國大陸“缺乏行業知識,阻礙了自給自足供應鍊的發展”,是以5-10年内不會發展出自主半導體制造能力。

對未來預判本身并不重要,但它反映了晶片行業的技術複雜,并牽扯商業和地緣政治。晶片不止需要光刻機,更需要全套的技術。與其關注這個聯盟要做什麼,不如關注自己要做什麼。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