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西學東漸記》,探“中國留學生之父”的足迹與心迹

有關教育的書籍,在市面上浩如煙海。今天是“周周說教育”第25期,從這一期開始,我會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讀過的教育類圖書著作。希望通過分享我的閱讀感悟,和大家一起探索世界各地不同的教育理念與實踐。

本次分享的是中國近代史名著——“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闳的《西學東漸記》。

讀《西學東漸記》,探“中國留學生之父”的足迹與心迹

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

——容闳

明清之際,中國逐漸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緻中國與世界脫軌,在政治、經濟和科技發展等方面全方位落後于西方。直至鴉片戰争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康有為、嚴複、孫中山等仁人志士為挽救國家危亡,不斷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有一位仁人志士,他雖然不能與上述維新與革命的典型人物相提并論,但也是推動近代中國艱難行進的一員。他一生的思想和實踐活動都圍繞着“教育救國”這一目的,他走過的每一個足迹都銘刻着他滿腔的愛國情懷,值得後人認真總結與學習。他就是“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闳。

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用英文寫了一部自傳《西學東漸記》。這本書回顧了作者一生以“西學東漸”之志,尋“維新中國”之路,卻屢遭曲折的生命曆程,字裡行間洋溢着作者的愛國情懷與思想,飽含着他對祖國前途和命運的憂心矚望。

雖然成書至今已百年之久,細細讀來仍讓人受益匪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近代變革的豐富細節,感覺中國走向改革和複興的艱難曲折,同時也可以從中學習到作者作為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生身上那種堅強不屈、熱愛祖國的精神品質。

01

《西學東漸記》是一部自傳回憶錄。作者容闳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1828年,容闳出生在廣東香山縣南屏鎮的一戶貧困農家,父親是佃農,母親是農家婦女。這時,所屬香山縣的小島澳門已被葡萄牙占領近三百年。由于西方傳教士首先在中國沿海一帶傳教,澳門自然成為傳教的大學營。

因家境貧寒,他父親在看到英國傳教士開辦的學堂免費管吃管住後,就把7歲的容闳送到了澳門一家教會國小念書。1846年,容闳做出了改變自己一生的決定——跟随要回國的美國傳教士去美國讀書。1847年,容闳進入孟松中學,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英國文學。

關于《西學東漸記》的成書原因,與他的留學經曆密切相關。

1850年,容闳考入美國耶魯大學。留學雖然辛苦,但容闳憑着對祖國的熱愛,以及自己的堅強和毅力完成學業,于1854年順利畢業,成為了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著名大學的中國人。以他的條件,在美謀一份體面的工作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懷着報效祖國之心的容闳還是決定啟程回國。

早在上大學時,容闳就看到了美國的許多先進理念和發展成就,他學成回國後,天天夢想着讓國人如他一樣接受西方教育,然而,通往理想的道路充滿坎坷。回國後,他先後在廣州美國公使館、上海海關等地任職,也曾造訪太平天國幹王洪仁玕,提出新政建議,但未被采納,隻能失望離去。

後來,容闳通過各種關系與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大臣取得聯系并受到他們的賞識。1870年,他向曾國藩提議選派幼童官費赴美留學,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贊同。後于1872年到1875年受命選派幼童赴美留學,并負責照顧這些學生在美國的生活,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學生為止。

容闳将自己赴美留學以及學成歸國之後的這一段經曆用英文撰寫成書,起名為“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直譯為“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涯”。由于這部回憶錄中涉及了作者留學美國,學成歸國之後,為中國的維新運動做出的突出貢獻,展現了西學對于中學的重要影響,正如作者所言“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借西方文明之學術以改良東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國,一變而為少年新中國。”是以,後來的譯者将容闳的這本回憶錄中文取名為《西學東漸記》,同時也将西方學術思想傳入中國的過程正式命名為“西學東漸”。

容闳一生熱愛祖國,追求進步。他晚年支援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在上海參加維新人士倡導的“中國國會”,被推舉為會長。是以,他受到清政府指名通緝。對清政府失望透頂的容闳逃往香港,後僑居美國,并在赴美之後一直支援孫中山上司的革命。辛亥革命後,孫中山電邀容闳歸國參政,可惜他已卧病不起,不久便辭世,終年84歲。

02

《西學東漸記》以回憶錄的形式記叙了作者從赴美留學,至學成歸國向太平天國洪仁玕提出政治建議,助曾國藩、李鴻章辦江南制造局,組織中國留學生出洋,參加維新變法運動,為清政府通緝而避難美國的經曆。

作者縱橫四海,遭遇了衆多具有曆史變革性的事件,但是對于祖國的忠誠始終不渝,積極參與維新運動,推動幼童赴美留學,為中國近代革命的推進做出了重要貢獻。

通過作者坎坷的經曆,可以讓孩子們學到很多人生哲理,在思想品德、追求真理以及家國情懷等方面獲得啟發。

容闳用自己的求學和人生經曆告訴我們貧賤不移,人要志存高遠。容闳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早年父親離世後,他販賣過糖果,幹過割禾等農活,當過印刷坊的學徒。在容闳所生活的年代裡,他是極少數能進入外國人辦的學校讀書,并有機會赴美留學的人。

但是,到美國後,貧苦的生活也在時刻威脅着他的求學之路。容闳通過打工來支付生活費用。灑掃拂拭、劈柴生火等勞動都“自為之”并“甚樂”,“雪深三尺,亦必徒步”。幸得布朗先生的幫助,校方給予經濟上的資助,由此容闳認為在美留學大概能持續兩年。

讀《西學東漸記》,探“中國留學生之父”的足迹與心迹

耶魯大學

兩年後容闳希望繼續深造,然而學費問題還是沒有着落。當時,孟松學校有為勤學寒士設立的助學金,但是畢業後必須成為一名傳教士。容闳拒絕向學校提出請求,他自述“予雖貧,自由所固有”,“傳道固佳,未必即為造福中國獨一無二之事業”。他雖然亟需這筆錢來解決學費問題,但始終不忘堅持自己的原則。他認為自己需要行動上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傳教不是造福中國唯一的選擇,反而日後可能會妨礙他報效祖國。

容闳并未因生活艱苦而放棄自己“為祖國謀福利”的志向,他把中國人民的幸福看得比什麼都重。他“貧賤不移,志存高遠”的品格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容闳的留學經曆可謂颠沛流離,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19世紀40年代,中國仍被濃厚的封建意識所籠罩。是以,在1846年布朗先生回國之前提出他願意帶三五個學生赴美留學時,大部分學生都默不作聲。然而容闳卻不同,他聽到赴美留學的消息後是第一個站起來的。因為容闳在接受了英語、天文、算數等知識後,想了解“世界”這個概念,想去美國探個究竟。就這樣,他即使在中國根深蒂固的“父母在,不遠遊”傳統古訓面前,還是鼓起勇氣決定赴美留學。毫不誇張地說,在他那個年代,坐船漂洋過海負笈海外是生死未蔔的舉措,他熱衷學問和探索的精神,至今讓人深感欽佩。

容闳艱辛求學的經曆也相當勵志。在耶魯大學深造的後兩年,學費使他非常困擾。他通過半工半讀以及“婦女協會”的資助,才走過他艱辛的求學生涯。在耶魯大學期間,容闳拼命學習新知識,“讀書恒至夜半,日間亦無餘晷為遊戲運動”。雖算數、微積分付出大量精力仍不及格,但英文論說兩次獲獎。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從容闳的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濃濃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留學期間,容闳憑借聰穎的智慧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順利完成學業并取得美國社會的普遍尊敬。由此,美國的“機會之門”多次向他打開。耶魯大學畢業後,容闳在美國有很好的發展前途。然而當時中國社會風雨飄搖,不僅遭受到外國列強的侵略和淩辱,還出現持續動蕩的局面。

面對如此亂局,容闳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環境,毅然傳回祖國。文中“予意以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溉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足見其報效祖國的滿腔熱情。

回國後,容闳懷着教育救國的宏願,整整走過了十八年。他自述:“溯自一八五四年予畢業之時,以至于一八七二年中國有第一批留學生之派遣,則此志願之成熟時也。”在這十八年間,他一直心存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他曾到太平軍中考察,但失望而歸。之後,幾經輾轉,在李善蘭的引薦下認識曾國藩,先為曾國藩籌備江南制造局赴美購置裝置,之後得到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援,選派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學。雖然,這批留學生後來被清政府撤回,但為中國近代的留學作了鋪墊,加快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速度,其中不少半途而歸的留學生也成為了各行各業的棟梁之才,這一舉措也成為了中國留學運動的先聲。

03

1909年,《西學東漸記》在美國紐約由亨利·霍爾特出版公司出版。最早的中譯本是由徐鳳石、恽鐵樵合譯的《西學東漸記——容純甫先生自叙》,191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1981年,經張文方補譯、鐘叔河等人校點,湖南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1985年被收入鐘叔河主編、嶽麓書社出版的《走向世界叢書》。

人們将這本書評價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大陸東西文化接軌的重要裡程碑”“中國近代史的名著”。

在《西學東漸記》中容闳提到的許多教育思想,采取的許多教育措施:開放學校,讓女孩和男孩一起接受教育;西學東漸,強調素質教育,身體和品德全面發展;倡導實業教育,救亡圖存。這些措施在今天看來已經成為常識,但在當時卻是開國内教育思想與實踐變革之先河。容闳用自己激揚的人生以及他對生活與國家的愛,照亮了孩子們的靈魂。

《西學東漸記》誕生在一個中西文化交彙和碰撞的時代,反映了容闳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具有開拓意義的努力,因而可以把它視作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縮影。

在世界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在中國留學生成為國際交流的中流砥柱的當下,容闳一百多年前隻身海外求學的精神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另外,《西學東漸記》因其曆史的真實性,不失為一份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家容闳和近代中國留學教育的重要史料。

金句分享

·予雖貧,自由所固有。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于學生之道德,以養成其優美之品格。

·予意他日中國教育普及,人人鹹解公權、私權之意義,爾時無論何人,有敢侵害其權利者,必有膽力起而自衛矣。

·他日竟學,無論何業,将擇其最有益于中國者為之、縱政府不錄用,不必遂大有為,要亦不難造一新形勢,以竟吾素志。

·予之生于斯世,既非為哺啜而來,予之受此教育,尤非易易;則含辛茹苦所得者,又安能不忘其實行于中國耶?

·予意以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溉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

·予既遠涉重洋,身受文明之教育,且以辛勤刻苦,辛遂予求學之志,雖未能事事如願以償,然律以普通教育之資格,予固大可自命為已受教育之人矣。既自命為已受教育之人,則當日夕圖維,以冀生平所學,得以見諸實用。

·予當修業期内,中國之腐敗情形,時觸予懷,迨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為之怏怏不樂,轉願不受此良教育之為愈。蓋既受教育,則予心中之理想既高,而道德之範圍亦廣,遂覺此身負荷極重,若在毫無知識時代,轉不知覺也。更念中國國民,身受無限痛苦,無限壓制。此痛苦與壓制,在彼未受教育之人,亦轉毫無感覺,初不知其為痛苦與壓制也。

清明小長假将至,大家不妨可以一同品讀這本經典著作。也非常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