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置身于現代都市之中,提到城,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是鱗次栉比的大廈、車水馬龍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璀璨四射的霓虹……凡此種種,無一不和繁華、熱鬧、便捷這些詞彙相連。在文物考古方面,城,是古代文化遺産的核心和最重要代表,那麼最早的城什麼樣?是怎樣建成的?它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起着什麼作用?《軒轅本紀》記載“黃帝築邑造五城”,到底是史實還是傳說?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張玉石接受記者采訪,介紹西山遺址概況

3月31日,記者來到位于河南鄭州古荥鎮的西山遺址探訪中國最早的城——被譽為“中華第一城”的西山古城。西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城址,距今5300-4800年,是國内發現年代最早、建築技術最為先進的古城城址,考古學年代為仰韶文化晚期。它的發現,揭開了探索華夏文明起源的新的、光輝的一頁。

鄭州西山發現中國最早的城

作為大陸發現最早的雛形城市,上世紀90年代,西山遺址的橫空出世可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

“上世紀70年代,史前城址在許多地區大批湧現,但它們的建造多已比較成熟,根據推測,中國理應存在曆史更為悠久的城址聚落。”河南省文物建築保護研究院研究員、西山遺址發掘領隊張玉石說,曆史與現實,都呼喚着中國史前早期城址的早日出現,西山遺址的發掘,彌補了這一曆史的缺憾。

做了15年考古領隊,西山遺址是張玉石主持發掘的最後一個項目,這份“考古成績單”,是他畢生最引以為傲的“收官之作”。即使已退休,但凡西山遺址有需要他配合的工作,他依然樂此不疲,欣然前往。

說起考古發掘中的故事,張玉石更是滔滔不絕。在西山遺址,随着他對當初發掘場景的描述和背後故事的動情講述,我們的眼前也仿佛浮現出了一座古城的最初模樣。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西山遺址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俯瞰西山遺址

“國家隊”現場教學,鄭州西山成考古界 “黃埔軍校”

“1993年至1996年,國家文物局第七、八、九期考古領隊教育訓練班相繼在鄭州舉辦,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37個文博機關的75名學員先後在這裡接受了嚴格的教育訓練。西山遺址是其中一個教學基地。”張玉石說,這個教育訓練班,被戲稱為考古界的“黃埔軍校”,今天全國考古領域的領軍人物,如金沙遺址的領隊李明斌、海昏侯墓的領隊楊軍等,都出自這個班。

為了教學需要,也考慮到可借機廓清西山遺址真面目,當時對西山遺址進行了全面布方。1993~1995的持續發掘,3年的時間,總計發掘面積達6385平方米,一座以城池為核心的仰韶文化遺址赫然面世。

一條環繞整個遺址的巨大壕溝、讓人迷惑不解的奇特建築形式、技術先進的夯土版築建築……發掘工地是充滿誘人魅力的,當你翻看這一本鋪展于地下的神秘史書,剛剛弄明白一個問題,還來不及欣喜,就落入另一個困惑之中,它催促着你去探索一個個新的未知。

将中華文明源起時間向前推進千年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城牆西北段方塊闆築情景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城牆底部平面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一個個的發現讓張玉石等考古工作者喜不自勝、心潮澎湃——

1993年的發掘,首次發現了仰韶時代晚期的夯土建築基址、遺址外圍壕溝等重要遺迹;

1994年發掘進一步了解了西山夯土建築基址的平面範圍、形狀及其與周邊遺存的關系,基本确定了西山仰韶時代晚期城址的存在;

1995年,基本弄清了這座城址的面貌。最終呈現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的西山遺址,面積達20萬平方米,西山城池居于遺址中心,平面介于方圓形之間,上承仰韶文化圓形環壕聚落之形,下啟後世方形城池先河,正是中國古代城池發端之初的基本形态。

湮埋沉睡數千年的西山古城,終于拂去厚厚的塵埃,展露真容,重見天日,迎來了她的高光時刻。

1995年9月5日,時任河南省文物局局長楊煥成向新聞界鄭重宣布:經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教育訓練班1993~1995年連續三年的大規模發掘和不懈探索,一座湮埋數千年之久的仰韶時代古城址近期在鄭州西山重新面世。經專家确認,這是迄今國内發現的年代最早,建築技術最為進步的城址。它的發現,對探讨大陸早期城市的起源、研究大陸早期文明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區在其中所起的曆史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西山城池至少建于距今5300年前,此前考古發現的城池不過4000餘年,西山城池的面世,将中國築城曆史向前推了1000餘年,成為當時中國發現的最早城池。”文化學者閻鐵成說,她向人們證明,在5300年前,鄭州地區率先開啟古國時期,開始邁向文明時代。

“中華第一城”的先民“夯”出了中國最早版築城牆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西北隅城牆平面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西牆外壕溝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西山城址内的獸祭遺存

提起“古城”,我們也許會想起荒漠中人煙稀少的孤城,或是充滿離奇故事的怪誕小城。西山這座五千年前的真實古城,是什麼樣的?與我們相隔幾千年的西山人,是如何生活的?又為何要築這座城呢?

閻鐵成說,5000多年前的西山,受母親河的滋潤,黃土發育豐厚,氣候更為溫暖濕潤,正是古代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所。專家通過對西山人人骨的檢測,發現西山人以小米為主食,配合吃一些肉類,不愁吃喝之餘,西山人需要擔心的,就是氏族部落成員人身和财産安全了,築城,便應運而生。

“西山人所築古城,由外環壕、内環壕、城牆三道防禦設施組成,平面呈圓形,城牆内面積約35000平方米。其中,西山城牆是用版築技術夯築而成。”張玉石介紹,所謂夯土版築,是以經過加工的木闆為模闆,圍合成矩形的方塊,分層鋪土,用木棍(亦稱夯杵)将黃土用力夯打密實的過程。大規模的城牆及大型建築基礎均采用這一方式築造。城牆經過開挖基槽、修整槽底平面、填土築牆等主要步驟,在築牆時則采用了分段、分塊、逐層夯打等先進成熟的技術,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用版築技術建造的城牆。

如果說西山城池的挖槽築基和版築技術,在中國城垣建築史上均是開先河之作,那麼城門建設,則展現出軍事防禦功能的多項創造,展現了西山人的卓越智慧。城池發現了西城門和北城門,形制、結構有較大差別,既能滿足戰事特殊時期的需要,也友善了城中居民的通行無礙。

城雖不大,生活其中的人們,卻也過得有滋有味。張玉石介紹,城内發現房屋建築遺存200餘座、可以進行公共活動的400平方米的廣場、2000多個窖穴和灰坑、20餘座廢棄窖穴中有大型獸骨架等,出土了衆多的陶、石、骨等器物,揭示出昭然有序的先民生活狀态。

在遠古時期,先民認為萬物有靈,人類任何行為都會被神靈洞察和操縱。那時候的祭祀活動極為頻繁,大量的奠基和祭祀遺迹的發現,是西山遺址發掘的另一個重要收獲。張玉石介紹,發掘中常可見在房基底部的墊土層中,埋有一件或數件罐、鼎等陶器,部分陶器記憶體有嬰兒的骨骼,一些骨骼并不完整,僅存頭骨或部分肢骨,在城牆尤其是北門和西門的發掘中,類似情況尤為引人注目,“根據分析,可以認定這些是建築活動中一種具有特殊宗教意義的祭祀禮儀。”

作為仰韶文化晚期古城址,西山遺址當然也少不了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元素——彩陶了。遺址發掘出土了衆多陶器,種類有鼎、罐、盆、缽等,其中,泥質紅陶紅彩高領壺、白衣褐彩彩陶缽等,不失為珍貴的藝術品,為我們了解他們的原始藝術觀念,打開了一扇窗戶。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北城門西側的奠基遺存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西山遺址出土的彩陶缽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特别策劃|“中華第一城”的主人是黃帝嗎?

誰是“中華第一城”的主人?

對于西山遺址的所屬年代、曆史價值,學術界争議很少,而對于“城主”是誰?卻存在着諸多觀點。

西山古城址所在位置正處于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活動的中心區域内,又是迄今中原地區發現年代最早、建築技術最為先進的城址,有學者認為,鄭州西山古城就是黃帝的都城之一,或直接稱之為黃帝城。

對此,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新石器時代考古專委會副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說:“目前,學術界一種主要觀點認為黃帝時代對應仰韶文化中晚期。而西山遺址的年代恰恰與黃帝所處時期是一緻的,不能說‘黃帝城’的說法毫無根據,但目前還沒有确鑿的學術證據能證明西山遺址的城主就是黃帝。”

魏興濤說,盡管西山遺址城主是誰尚無法确知,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西山遺址與現已發現的雙槐樹遺址、大河村遺址、點軍台遺址等鄭州西北地區同一時期的一批城址,同根同源,相鄰而居,各種考古成果表明,它們一起代表了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先進性、引領性、核心性的最高文化和文明化發展成就,已呈現出一個代表初期文明社會的壯麗景觀,推動着多元一體的中國古代文明的最終形成和壯大發展。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張良委員會秘書長張志超認為,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厘清黃帝世系極有必要。“上古時期,在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過程中,走婚制漸發展為巡幸制。各個部落通過大王巡幸與之實作聯姻,建立穩固的政治盟友關系,保持正統性,擁有合法的統治權。鞏義河洛古國地處連山,史稱神都,是神農之孫連山氏所創,各個部落圍繞此都城建有衛城,西山古城即為連山氏之子有熋氏之城,熋本義即為巨鼈,故城址為圓形。有熋氏經天鼋氏、帝鴻氏至軒轅氏。”

“新鄭市是古雲灣所在,具茨山是供奉祖先之地,‘其上多玉而少石,其下多積蛇,故所居者為有蟜部落’,即軒轅黃帝母親附寶之部族,是黃帝出生成長的地方。軒轅黃帝強化中央集權,一統華夏,别姓氏、定婚姻,成為我們的人文共祖。”張志超表示,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鄭州地區及周邊的文化遺址城摞城的現象極其普遍,還有豐富的地下寶藏等待我們發掘,相信許多疑問、以及關于史料記載的諸多沖突之處,都會随着考古工作的進展得到揭示和證明。

生态文化公園将成黃河岸邊的文明星火

5000多年前的西山,受母親河的滋潤,黃土發育豐厚,氣候更為溫暖濕潤,正是古代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所。無論誰曾入主過該城,它開啟了後代大規模城垣建築規制的先河,在中國都城史、中國建築史上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如今的西山古城址,已全部掩埋于地表之下,樹木繁茂,遍地野花綠草,透着田園式的靜谧與純樸。考古工作者孫建國退休後申請住在這裡,自願當起了這片土地的“守護人”。耕種勞作、雞犬相聞,揮之不去的黃土情結暈染在每一個日夜。

“我在西山遺址旁生活了快20年,眼見這裡變得越來越宜居,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身邊的親戚朋友都羨慕我住在了景區裡。”家住西山小區的劉天華說,這裡緊臨黃河,文化燦爛,曆史悠久,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來此探尋曆史的回響, “五千年前的仰韶先民也曾在這片土地築城生息,點燃文明聖火,這讓生活在這裡的我們感到分外自豪。”

先民已去,城址深藏,悠遠的文化氣息卻留駐于這片土地,持續滋養着栖居在這裡的人們。

“西山遺址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為進一步彰顯遺址價值,惠濟區圍繞遺址保護,謀劃了西山遺址生态文化公園項目。”惠濟區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王新芳介紹,“公園将在呼應整體山水環境風貌的基礎上,凸顯城址格局,強化史前‘城’的形象,通過‘塑城’‘營境’‘融業’等政策手段,形成‘一核、一館、一帶、一環’的空間布局,營造具有曆史滄桑感的景觀環境空間,打造黃河岸邊的文明星火,重塑五千年前的仰韶古城,實作穿越時空的沉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