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劍出龍淵: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線上分享鑄劍故事

人民網悉尼4月1日電 (李含悅)近日,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通過官方社交平台分享《匠心——中國非遺》之寶劍鑄造系列微視訊,介紹淵源深厚的寶劍鍛制技藝,以飨鐘情于中國非遺技藝及其無窮智慧的紐西蘭閱聽人。

寶劍出龍淵: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線上分享鑄劍故事

“美玉生磐石,寶劍出龍淵。”詩中所述的龍淵,即浙江龍泉古地名。龍泉,自春秋戰國起,已有2600多年鑄劍曆史,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于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其技藝最大特點在于用材講究,工藝獨特,以及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有着80多道制作工序的龍泉寶劍,最主要的技藝就是鍛制技法。“鍛制技藝是制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道工序非常麻煩,需要經過多次反複折疊,對一把劍而言,這不僅是水火交融,可謂金木水火土同時多次反複交融,才能鑄就一把劍。”出生于鑄劍世家、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沈新培說,對他而言,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點,是如何讓一把劍展現出它的文化秉性,有變化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靈氣。

曆經60多年鑄劍生涯的沈新培表示,要将這門技藝一代一代完整地傳承下去,不僅要傳承劍的鍛制技藝,更要傳承劍的文化,讓龍泉寶劍馳名中外、大放異彩。

龍泉寶劍以鋒刃銳利、寒光逼人、剛柔并濟、紋飾巧妙等特點聞名遐迩。陳阿金是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他看來,制作一把好的寶劍,從設計到完成,至少需要耗時半年以上,有的劍鞘模具,他還要自己手工制作。據他介紹,通過采用傳統式風箱式火爐加熱方法,按照一定比例采用龍泉當地特産的毛鐵和鋼進行冶鐵時,這一過程中需要經過千錘百煉的鍛打。

寶劍出龍淵: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線上分享鑄劍故事

“以火候為例,很多成語諸如趁熱打鐵,就源自這一過程,在我們這個行當裡,稱之為‘搶這把火’,也叫‘搶火劫’。”陳阿金說,他時常會在劍上鑲嵌一些動物和不同的圖案,以賦予寶劍特定的文化涵義,在他看來,鑄劍技法乃至寶劍文化的沿襲,不僅僅是手藝的薪火傳承,更是曆史的見證與時代的記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