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丹青歲月入廊宇

陝北匠藝丹青

陝北匠藝丹青是陝北民間畫匠以建築、木工、石工等各種工藝手段為依托,将之與各類應用器械相結合而完成的一種民間繪畫藝術。它廣泛分布于榆林、延安各個縣(市、區)的城鎮及鄉村,多見于群眾窯居、城鎮公共景觀建築和鄉村的大小廟宇内。

陝北匠藝丹青有廟宇壁畫、非“官式”建築彩畫、彩塑、水陸畫、過關彩畫,以及炕圍畫、竈台畫、箱櫃畫等各種表現形式,從事者多為農民,其中不少人出自民間繪畫世家。

陝北匠藝丹青畫匠通常借助土、石、木、布、紙、陶、桐油等材料,在公用建築、民居和家具上施行工藝,将當地居民的現實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聯系在一起。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陝北匠藝丹青形成了獨特而完備的藝術創造與生态體系,承傳譜系和圖像圖案譜系完整而清晰。

陝北匠藝丹青是陝北人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以民間工匠為創作和傳承主體,多種文化元素的雜糅使其在藝術人類學、民俗生态學、美術史學等方面均具有研究價值。

丹青歲月入廊宇

任今民正在創作(資料照片)。

丹青歲月入廊宇

陝北炕圍畫。 記者 師念攝

丹青歲月入廊宇

榆林老街星明樓上的陝北匠藝丹青色彩絢麗。 記者 師念攝

3月,春回大地,萬物明媚。陽光照射下,榆林老街“六樓騎街”的雄姿令人着迷。陝北匠藝丹青裝飾下的建築古香古色,吸引着遊人的目光。

所謂丹青,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現已經分化為文人丹青和匠藝丹青兩大類。文人丹青實際上已成為一種純繪畫,而陝北匠藝丹青是不折不扣的實用繪畫,是流行于榆林、延安的地方傳統繪畫性裝飾藝術,是一種人文内涵豐厚、地方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形式。

陝北匠藝丹青内容包括建築彩畫、廟宇壁畫,以及炕圍畫、竈台畫、家用木器裝飾畫、玻璃鏡匾畫等。2008年,陝北匠藝丹青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花箱櫃:

窯洞裡的匠藝丹青

陝北農村的老窯洞裡,幾乎都擺放着幾個花箱櫃。花箱櫃承載着陝北匠藝丹青最淳樸的藝術表達,上面的圖案包羅萬象,有花草蟲魚、飛禽走獸,有大漠風光、江南風情。這些畫面是黃土高原上最絢麗、熱烈的圖畫,也是幾代陝北人獨有的鄉愁記憶。

從20世紀中葉起,為使窯洞裡的生活色彩更加豐富,陝北開始流行在家裡的木制箱櫃上作畫,匠藝丹青就這樣走進陝北窯洞,融入人們生活。

77歲的任今民是陝北匠藝丹青省級傳承人,他的畫精謹秀麗,具有清新、細膩、俊逸的藝術風格。任今民回憶:“20世紀90年代前,陝北人家裡嫁女子、娶媳婦置辦家具,都會請我們在小箱箱、小櫃櫃上作畫。年輕的時候,我遊走在陝北各個地方,幾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趕路,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家。”

在子洲縣蛇溝村,村民李生斌也在20世紀70年代選擇了以作畫為謀生之道。他跟随當地有名的油漆畫匠高團虎學習,随後專門在箱櫃上作畫,成為陝北匠藝丹青國家級傳承人。

在箱櫃上作畫,李生斌多采用工筆花鳥技法。他運用中鋒鐵線描和高古遊絲描進行結構塑造,先勾後染,設色豔麗,富有裝飾性。在對花鳥的描繪中,通過白描造型、勾勒填彩,再采用分染、罩染、統染、點染、接染、撞水、碰色等技法描繪對象,産生精緻動人的視覺效果,讓圖畫栩栩如生。

箱櫃畫、炕圍畫、竈台畫……歲月流轉中,這些畫為窯洞生活增添了許多活力,同時也非常具有實用性:竈台畫能為牆體隔潮,便于擦洗煙塵;炕圍畫則使牆皮密實耐磨,衣服也不會被蹭髒。

長安大學人文學院的教師高曉黎曾多次前往陝北考察匠藝丹青。她告訴記者,陝北匠藝丹青的繪畫内容随時代而變。以箱櫃畫為例,20世紀50年代,花箱櫃上主要畫的是火車、天安門、蘇杭風景等;60年代至70年代,人們在大紅底色或者純墨黑底色的家具四面畫上四季花鳥,顯得古樸典雅、細緻講究;90年代起,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勾邊、拓印等……

在陝北,像任今民、李生斌這樣的民間畫匠,一年四季走鄉入戶。“圖畫天地,品類群生”,他們繼承和發揚着中國傳統丹青技藝,用畫筆和顔料描繪裝扮着村民的生活,化平淡無奇為炫彩亮麗,而村民們也借助這一幅幅形象活潑灑脫的圖畫,裝點居家環境,表達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

古建彩畫:

民間畫匠的用武之地

陝北匠藝丹青是陝北畫匠對傳統丹青技藝的全面繼承和創造性發揮。

兩千年來,陝北畫匠在這塊沙漠與黃土高原交接的特殊地帶,先後留下彩畫陶器、彩繪銅器、畫像石、石窟彩塑、寺廟壁畫、建築藻飾彩作等文物遺産。

到了當代,陝北匠藝丹青主要應用于家居窯洞的炕圍畫、竈台畫、箱櫃畫,民間寺廟裡的神像、壁畫、神器裝飾畫,以及古典式建築部件的彩畫。

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花炕圍、花箱櫃逐漸被瓷磚、油漆所替代,陝北畫匠的“營生”減少了很多。在轉型時期,陝北匠藝丹青的最大用武之地就是古建彩畫。

陝北匠藝丹青在建築彩作中,樣式極為生動豐富。

比如,雀替,也稱花牙子,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也是陝北匠藝丹青最能發揮特色的一個創作部位。安塞老靈寺的雀替上,有一種獨特的鳥的形象,是畫匠根據日常觀察創作的,周邊群衆叫它“火鐮把花雀雀”;在神木興武山廟群的一個偏殿,雀替上浮雕加彩繪的“獅子滾繡球”将獅子撲向繡球的體态刻畫得生動誇張,樸拙豪放、簡約灑脫的藝術效果躍然眼前……

這些,無不展現着陝北匠藝丹青這門藝術與群衆生活的有機融合,也展現着陝北匠藝丹青的獨特魅力。

據介紹,中國古建彩畫通常二三十年一更新。這種周期性的更新,給世代匠工帶來參與創造、競争才藝的機會。

20世紀80年代後,一些曾遭破壞的古建築紛紛得到修複。同時,陝北各縣(市、區)競相打造文化品牌,政府投資修複乃至建立名勝景點,如榆林老街内過街古樓、新世紀廣場等,都為民間畫匠提供了新的舞台。

2005年,榆林老街改造,任今民發揮所長,用一年的時間為這裡的老建築創作陝北匠藝丹青,恢複了榆林老街文昌閣、鼓樓、老民居建築彩畫的明代風貌,使得老街再次成為榆林的标志和名片。

保護傳承:

讓陝北匠藝丹青綻新彩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王甯宇20世紀70年代起接觸陝北匠藝丹青。2007年,以他個人名義考察、整理并申報的陝北匠藝丹青項目——陝北民間匠作畫藝,進入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8年,陝北匠藝丹青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先後有李生斌、任今民、鄭進旺、張彥珍等6位陝北民間畫匠,被确定為國家級和省級陝北匠藝丹青代表性傳承人。

陝北匠藝丹青的技藝持有人大多為農民,技藝的傳承方式有家族内部傳承,有師徒傳承,也有自學成才的。榆林市的匠藝世家,已知傳承9代的有1家、傳承8代的1家、傳承5代的2家、傳承4代和3代的有十多家。

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會秘書長撒小虎介紹:“現在活躍在陝北各地的民間畫匠在200人以上。我們計劃在綏德縣建立陝北匠藝丹青傳習基地,争取新增國家級傳承人5名、省級傳承人6名。”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民間的,保護陝北匠藝丹青是對文化多樣性和群衆創造力的尊重。

目前,陝北匠藝丹青面臨着不小困境。撒小虎介紹,在修繕古建時,陝北建築市場對“清代官式”建築彩作一邊倒地青睐,偏明代風格的陝北匠藝丹青則受到不小沖擊。另外,民間畫匠由于缺少住建部門頒發的資質證明,很難接到項目。活少了,畫匠也很難收到年輕的徒弟。

為此,撒小虎呼籲住建部門在政策上向陝北匠藝丹青工匠适當傾斜,為民間畫匠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王甯宇也認為比起“清代官式”,“榆林式”建築彩作更加充滿生活氣息,内容也更活潑。他認為,尊重民間藝術,設計出來的東西才能符合當地傳統,才更有生命力。

王甯宇相信:“隻要經濟持續發展,民間畫匠在建築市場上擁有一定話語權,陝北匠藝丹青定會源遠流長、大放異彩。”(記者 師念)

隻此青綠

——長安大學副教授高曉黎談陝北匠藝丹青

丹青歲月入廊宇

高曉黎正在查閱資料(資料照片)。記者 師念攝

長安大學人文學院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高曉黎已關注陝北匠藝丹青近20載。3月9日,在長安大學,通過解析陝北匠藝丹青的重要藝術形式——“榆林式”建築彩作,她向記者展示了陝北匠藝丹青的藝術魅力。

2007年至2012年,高曉黎對榆林市範圍内的匠藝丹青進行了系統的實地考察,由南向北先後走訪了清澗、佳縣、子洲、米脂、綏德、吳堡、橫山、定邊、靖邊、榆陽、神木、府谷等12個縣(市、區),累計行程達6000多公裡,考察當地廟宇、民居及公用建築共計50餘處,采訪相關畫匠30餘位,拍攝照片1000餘幅,并繪制相關線圖,積累了大量生動翔實的考察筆記和報告。

2018年,高曉黎的學術專著《傳統建築彩作中的“榆林式”》出版。全書以探究“榆林式”彩作的文化淵源為引子,通過對“榆林式”建築彩作的功能、構件做以詳盡解析,總結出陝北匠藝丹青地域性技藝文化特色,并就如何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做了一定論述。

高曉黎介紹:“陝北匠藝丹青和晉系匠藝丹青在藝術風格上有着明顯的不同。山西的彩繪裝飾手法較繁缛、細膩,而陝北匠藝丹青則呈現出特有的粗犷、稚拙。越往北,陝北匠藝丹青彩作的藝術風格就越突出。而且,陝北匠藝丹青中的建築彩作有時乍看似兒童畫,但細品其神,則會發現其中蘊含着該地域獨有的淳樸意趣。”

受邊界文化影響,在接近内蒙古的地方,受蒙古族藝術裝飾風格的影響,榆林畫匠的顔色調配也會發生變化。他們會在檩子中大面積使用純黑作為底色,在檩子的皮條及如意接雲卡口、池子心紋樣、柱眉等多處特定建築構件上,多用貼瀝粉金樣進行裝飾,呈現出一種神奇靜谧、典雅精緻的藝術風格。

陝北匠藝丹青的制作技術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色,表現在地仗的材料選取和制作、顔料的選取和制作、作畫工具的選取和制作、彩作技法四個方面。高曉黎介紹,因為榆林地處黃土高原和草原沙漠的交界,畫匠們通常就地取材,選用當地豐富的天然資源——膠黃土為地仗原料,很少采用内地彩作使用的“血膩子”。

還有,和其他建築彩繪相比,陝北匠藝丹青的色調多為青綠色,當地民間畫匠總結其為“青頭花子綠卷卷”。高曉黎解釋:“榆林民間畫匠慣用這兩種顔色,主要是因為相對于其他色彩,從礦物色中磨制出來的青綠色保持時間更久。另外,這也與當地民間畫匠自身的審美觀念有關系。生長在廣袤深沉的黃土高原上的榆林人,具有粗犷豪放、大膽剛健的性格,喜歡通過大面積用色,特别是用色相對比強烈的純色,來裝飾其單調的生活環境。”

正如高曉黎所言,陝北匠藝丹青因特有的地理、曆史、文化因素,具有獨特的藝術底蘊,加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拘一格的藝術創作思想,形成了與“官式”“蘇式”等建築彩作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對中國建築彩作的發展及研究有着深遠的影響。(記者 師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