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顧老太臨死之前,一手拉着一個兒子,叫了一聲“阿宏”,叫了一聲“阿海”,對于陪護了自己一晚上的女兒顧士蓮,她再一次地選擇了忽視。

她死之後,顧士海表示:“老娘最後一晚都是你陪着,蠻好,母女倆總歸是最貼心的”。

顧士蓮脆生生地說道:“老娘偏向兒子,大家都曉得的”。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至此,這本書真正的底蘊才出來了:顧家這個大家庭裡,為什麼女人皆命苦,而男人皆涼薄。因為,三代顧家人的骨子裡都烙印着顧家“重男輕女”的印痕。于是,出了要強的顧士蓮,出了逞強的顧清俞,而顧家的媳婦,一個早死,一個被逼成了怨婦加潑婦,而顧家的第三代,顧昕直接把自己的媳婦逼良從娼了,而顧磊也因為被溺愛的太過,成了馮曉琴立足上海的踏腳石。

那些糊塗的父母,永遠不知道:你那理直氣壯的重男輕女,毀掉的從來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遺言一:蘇望娣,是勞碌命。

顧老太太死的那天晚上,原本是顧士海值夜的。

但是,他以自己感冒為由,拒絕去照顧自己的母親,而讓自己的老婆蘇望娣去照看。顧士蓮覺得自己的嫂子太辛苦了,于是她代替了蘇望娣去守夜。

對于這一點,臨死前回光返照的顧老太太這樣說道:

她是勞碌命。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這樣的話,連她的親生女兒都看不下去了,顧士蓮回怼道:

啥叫勞碌命?有誰是天生的勞碌命?你幫兒子也不要幫得太明顯。

作為婆婆,作為女人顧老太何嘗不知道兒媳婦蘇望娣的艱難,可她完全當自己看不到,并且把這一切歸咎到了:她命裡就該如此。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難道蘇望娣生來就欠了顧家的?不過是,當一個人偏心自私到了極緻,找不到其他的理由,于是便用“這種命”來給那些受傷害的人套上枷鎖,讓那些深受傷害的人連反抗的理由都沒有。

深受其害的蘇望娣,氣恨了,累恨了,曾經這樣一針見血地說道:

顧士海你自己說,你這輩子對誰好過?往好裡講,是生來的性格,我們結婚時介紹人不就說了嘛,人是好人,就是有點悶,不大讨喜。我不懂了,什麼叫好人,什麼叫壞人?沒犯過法,沒坐過牢就是好人?非得殺人放火才叫壞人?那天底下好人多了,我倒甯可找個壞人,讓他殺人放火好了,反正殺的是别人,跟我不搭界。隻要他回到家疼老婆疼孩子,外邊再壞又有什麼要緊。過日子呀!是以說,不是性格問題,而是人品問題。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看到蘇望娣這絕望的悲鳴,我突然想起了《殺死一隻知更鳥》裡的一句話:

知更鳥什麼壞事都不做,隻是衷心地唱歌給我們聽,這就是為什麼說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罪惡。

不是殺人放火才叫做壞人,傷害一個一心為自己付出,跟着自己吃苦受罪,還肯為自己的母親端屎端尿的善良女人,無視對方的苦痛和生死,漠視公平和正義的人,也是地道地道的壞人。

很顯然,顧士海就是這樣的壞人。可是,顧士海的母親卻把兒子的這種壞,當成了她的兒子命好。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怪不得蘇望娣對着葛玥說出了這樣的話:他家祖傳的,不把老婆當回事。

“祖”,在顧家最大的就是顧老太了。這麼多年,她完全漠視了兒媳婦和女兒的付出,一門心思地覺得她的兒子們“就該命好”,于是,顧家才會出現了兩代人的陰盛陽衰。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遺言二:顧士蓮,太自私。

當顧老太發現病床前守護的是女兒,便表示自己死後,一多半的錢要留給女兒。顧士蓮拒絕了,而這時候的顧老太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

那你當年送房子給阿海,算不算扶貧?就許你“掼”派頭,不許人家稍微意思意思?我跟你講,人啊,不要太較真,差不多叫有原則,過了頭就叫十三點。你自己憋口氣,你讓小高怎麼辦?他以後跟阿海怎麼相處?再說還有朵朵呢。你做人不要“忒”自私。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這個顧老太明明一直清醒得很,但這麼多年,她看着兒子的冷漠,看着女兒的委屈,始終都是裝聾作啞的。并且,當年女兒要把房子讓給自己的哥哥,周圍的鄰居都來勸顧士蓮,不好這樣的,唯有她始終不說一句話,而顧士蓮也正是因為母親的這種預設态度,而果斷地把房子給了自己的哥哥。

結果,升米恩鬥米仇,恩大就不肯還了,哪怕到了顧士蓮有生命危險的時刻,顧士海都不肯出一分錢,而她的兒子顧昕,從小被姑姑帶大,也僅僅是拎了點水果看看,連鄰居都不如。

而顧老太這麼多年,目睹了大兒子的忘恩負義,涼薄寡恩,卻沒有說過兒子一句,甚至到死了,還要嫌棄女兒太自私了,沒有給兒子留點餘地。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那顧士蓮應該怎麼辦呢?

應該把房子給了哥哥,然後面對哥哥的忘恩負義,還要一如既往地和和氣氣嗎?

顧老太唯一暖的一點是:她提到了把大部分的錢留給女兒。不管她這個決定,是為了以她對女兒的“小惠”換來女兒對兒子的“大惠”,還是真的心疼了女兒,總之,她有這麼個行為,對一輩子沒得到公平的女兒而言,總算有了那麼丁點慰籍。

可是,她最後不僅不認可女兒的付出,反而反誣女兒要較真,太自私,就真的太颠倒黑白了。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而這也是很多重男輕女的父母對女兒施展的手段:她們大多時候,會在女兒做了極大的犧牲後,給予一點甜頭。而對于女兒已做出的巨大犧牲,倒打一耙,是你自己願意的,你不要太較真,别人接受了你的幫助也不容易,至于做出犧牲和付出的你,不要忒自私了,要為對方想想。

怪不得,顧士蓮在母親屍骨未寒的時候,都脆生生地說母親偏向兒子,實在是,她就是偏向兒子。

對于兒子漠視妻子,她的态度是,兒媳婦就是勞碌命,對于女兒對兒子的巨大幫扶,她的态度是,女兒太較真,太自私,不夠體諒她的寶貝兒子。

這樣是非不分,自私自利的老太太啊。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遺言三:爹媽曉得不公平,但也沒辦法。

這大概是我最讨厭的一句話了。

父母面對兒女的不公平時,用這麼一句和稀泥的話,就想把所有的事一概而過:

爹媽曉得不公平,但也沒辦法,總希望每個人都能活下去。有飯大家吃。

你對我有怨氣,我也曉得。可你話說出口了,我攔在前面,阿海肯定要怨死我,他那個人,平時不聲不響,真發起“犟”脾氣來是吓人的。你把房子讓給他,是做妹妹的情分,再說你那時條件也蠻好,就算後來生病,底子擺在那裡,總歸也不會過不下去。你老娘也是人,精力有限,怕你們過不下去,怕你們互相吵,也怕你們跟我吵。年紀越上去越是懶,我要說四十歲就是另一碼事了。你爸又老早沒了,我工資也不多,心裡沒底,我将來要靠在你們身上,你們太平,我就太平,懂嗎?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面對如此的“苦口婆心”,女兒顧士蓮隻說了一句話:

你這也是自私。

顧老太太為什麼會允許兒子如此傷害女兒呢?

一個是,兒子惹不起。如果不向着兒子,兒子可能會跟她吵,跟她鬧,甚至跟她拼命。而女兒傷害一下也沒關系,反正不管怎麼傷害女兒,女兒還是會孝順自己。

另一個原因是,她老了,到了指望兒女的時候,她就想清清靜靜地養老,讓自己有個安甯的晚年,至于女兒的委屈,所謂的公平,她都不管了。

看看顧士海為了讓自己安甯完全漠視了兒子對兒媳婦的種種傷害和不公,再看看顧老太為了自己的安甯,允許了兒子如此傷害女兒,真真是,一脈相承。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遺言四:告訴阿海做人要開心點。

顧老太太到了最後,最牽挂的竟然是,沒怎麼管過她的大兒子顧士海:

老娘最後一句,告訴阿海,做人開心點,自己不開心,旁人看着也難受。阿宏不要學他爸爸。一本正經的面面俱到,忒辛苦也沒意思。三個子女各有各好,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短呢?老娘這把年紀了,腦子也糊塗了,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你們多擔待。

一個當媽的要是偏了心,她自己根本就覺不出來。三個兒女裡,現在最危險最需要牽挂的是身體不好的顧士蓮,并且對顧家做出最大貢獻的也是顧士蓮,可偏偏,顧老太最後的遺言,都是開解兩個兒子的。至于女兒,她知道自己不公平,知道自己委屈了女兒,但是讓女兒多擔待了。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越是長大,越是受委屈多了,你就越是會懂得這句“我就不公平了,你多擔待”有多大的殺傷力。

它會讓你不管受了多大委屈,都不能去計較,會讓你這輩子都隻能憋屈着自己。沒有人會給你公道,甚至于,它讓你慢慢地就覺得公道沒有任何意義,讓你去認可你受的委屈,讓你去完全接受你受的傷害,你甚至對這種傷害和委屈,都沒有了任何怨言。

顧士蓮就是如此。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她幫了自己的哥哥,最後他的哥哥冷漠到能漠視她的生死,而她因為老娘的一番話,就隻能徹底原諒了顧士海,不去計較白送出去的那套房子,不去計較哥哥無視她的生死,甚至于,她還能在母親死後,跟自己的哥哥做到絕對的和解。

因為,就是不公平,你就接受吧。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每個毛孔都透着精明的馮曉琴曾經這樣諷刺過顧士海:

上海人是了不起啊,洋派,兄弟姐妹間相處也很潇灑地——姑姑得了那種快死的病,大伯白拿了人家的房子,揩了幾十年的油,也不見他吱聲,就跟聾了似的。了不起啊。

顧老太就這樣去了,她生前幾乎沒得到過大兒子顧士海的孝敬,而她死後最惦記的卻是跟她一樣自私自利的大兒子。

何其諷刺。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三代人的衰敗史。

顧家三代人,顧老太太重男輕女,自私自利,導緻了大兒子顧士海的絲毫不懂感恩,并且不拿老婆當回事,而顧士海的自私自利,又深刻地影響了顧家的第三代顧昕,導緻顧昕理直氣壯地漠視老婆,背叛婚姻,并且完全不孝順父母,最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細想,顧昕身上那股漠視公平,無視他人的付出,隻想着自己好過的盡頭,跟顧老太的人生價值觀何其相似。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再看看顧士宏這一家子,看看顧清俞的強勢和付出,好像弟弟就該是自己的責任一樣,這樣的溺愛,何嘗不是顧磊懦弱心理的根源。馮曉琴目的不純不假,可是,顧家人哪裡是在給顧磊找老婆,他們是在給顧磊找另外一個“媽”。

而一個家庭裡,從根上重男輕女大緻就是這麼三個結果:

男孩子如同顧昕,養到忘恩負義,自私自利,最終走上六親不認,害人害己的窮途末路。

男孩子如顧磊,徹底養廢,一輩子跟個孩子一樣,負擔不起自己的人生,更負擔不起婚姻和孩子,最終被抛棄或者是淪為炮灰。

女孩子如同顧士蓮和顧清俞,性格強勢,盲目付出,最後大多會以低嫁告終。

《心居》原著:顧老太“臨死前的狡辯”,注定了顧家第三代的衰敗

人們常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臨死了,至少要說句公道話:顧士海,好好對你身患絕症的妹妹吧。人這輩子,可以沒錢,可以沒勢,但不能連起碼的良心都沒有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