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童年時期缺失父親關注的孩子,這幾個問題将會伴随一生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女主角蘇明玉與家庭割裂多年,因為母親的去世,再一次與父親建立了聯系。明玉自小由于家中重男輕女的氛圍、父親懦弱畏縮的性格,飽受兄長的欺淩。

成年之後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但在與家人的關系方面卻始終難以釋懷,直到父親垂垂老矣,患上了老年癡呆,但即使在意識已經不清醒的情況下,依舊心心念念的是明玉幼時曾經一心渴望卻沒有得到的習題集。

心理學:童年時期缺失父親關注的孩子,這幾個問題将會伴随一生

到此,明玉才真正放下缺失的父愛曾經帶給她的傷害。

如果你善于觀察我們身邊的人,其實不僅僅是劇中的蘇明玉,還有很多人,他們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但是卻常常不開心、不快樂,彷佛被什麼束縛住了手腳,做事謹小慎微。

這樣的表現往往與其原生家庭中與父親的相處方式息息相關,或者說,他們的命運是沒有被父親祝福過的,而這樣的影響往往會伴随一生。

父母對于孩子的愛,毫無疑問,是崇高且美好的。

心理學:童年時期缺失父親關注的孩子,這幾個問題将會伴随一生

但不同的相處模式與家庭氛圍,對孩子的人格養成和品質塑造起到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生活中父親如果扮演了一個好的角色,言傳身教,會對孩子起到極為重要的正向影響。

但初為人父,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如果有以下的三個特征,則可能意味着一個人的命運沒能得到父親的祝福——

一、 自我壓抑的心理習慣

經常性的自我壓抑會逐漸成為一種心理習慣,進而演變成自我壓抑的性格。

這種自我壓抑的因素通常來源于在原生家庭中的所感受到的無助感,而父親則是孩子幼年時期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根據研究顯示,在童年時期,父親的角色缺位會導緻男孩害羞怯懦、缺少主見和男性魄力,易偏向女性化。而女孩在童年時期缺乏父愛,則會使其在人際交往時焦慮、内向,不善于表達自己。

心理學:童年時期缺失父親關注的孩子,這幾個問題将會伴随一生

同時這種自我壓抑的心理習慣也來源于愛。

這裡所說的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被父親一再強調的愛。換言之,如果父親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再強調他工作有多麼的辛苦、為孩子忍受了多少委屈、付出了多少,并一再要求孩子要出人頭地、要知恩圖報,孩子在承受這樣的愛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自我施壓,害怕失去來自于父親的愛,進而導緻自我壓抑。

同時,讓孩子産生類似于内疚、恐懼這樣的想法也會導緻自我壓抑性格的形成。

如果一位父親在家中常常是脾氣暴躁、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形象,或是父親頻頻與母親發生争吵,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常常會使孩子将此類事件歸因于自己,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不配得到父母的愛,進而産生内疚感。

心理學:童年時期缺失父親關注的孩子,這幾個問題将會伴随一生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之下長大的孩子,會缺乏自信、沒有主見,對家庭缺乏安全感,進而導緻其不願與人交流,變得孤僻。

二、 注意力過度集中于他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經曆從“無律”到“他律”階段的轉變。在“無律”階段,孩子隻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要,而進入“他律”階段之後,孩子則開始轉向關注他人的意見和評價。

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父親的引導和榜樣作用則是十分重要的。

在這一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尚未發育完全,是以他的自我常常是圍繞别人的感覺建構的,如果在與父親相處的過程中,孩子的個人意志常常受到打壓,就會産生習得性無助感,進而習慣于聽從和順應他人。

心理學:童年時期缺失父親關注的孩子,這幾個問題将會伴随一生

在孩子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與父親關系的不和諧也往往會引起孩子的社會焦慮。

青春期是孩子人格趨向完善的重要階段,父親對孩子的評價和關注至關重要,如果父親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态度,潛意識裡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值得被重視,這會使得孩子産生低價值感和不配得感。

有時,這種無意識地去揣測他人,為他人的情緒和感受的負責的心理習慣也會通過青春期的叛逆表現出來。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預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調查發現,父親的拒絕和排斥會對青少年與同伴友誼的品質産生影響。

心理學:童年時期缺失父親關注的孩子,這幾個問題将會伴随一生

同時由于父親的拒絕所引起的社會焦慮還會導緻青少年在校園領域以至延伸到職業領域的表現不佳,甚至被社會孤立,如果不加以幹預,将會導緻青少年長期孤獨和抑郁的症狀。

三、 難以獨自做出選擇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常調侃自己有“選擇困難症”,但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獨自做出選擇确實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在原生家庭中培養産生的。

小孩子的選擇可能并不具備特别重大的影響和意義,但從小孩子到成年人,這種選擇的能力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在原生家庭中沒有習得選擇的能力,那麼在其成年後也會必然缺失這一能力。

而父親作為孩子人生路上的指明燈,既不可大包大攬地為孩子的一切選擇做決定,也不可在孩子糾結于選擇的過程中選擇視而不見,而是應當适時地提供恰當的建議引導孩子做出正确的選擇。

心理學:童年時期缺失父親關注的孩子,這幾個問題将會伴随一生

而基于父親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常常容易将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過度地限制幹涉相混淆,進而抑制了孩子自主意識的發展。

父親應當成為孩子的意見提供者,即使孩子做錯了選擇,也不應橫加幹涉、冷嘲熱諷,而是多鼓勵孩子,耐心地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母愛如水,父愛如山,隻有山水合璧,才能給孩子這棵小樹苗提供充足的灌溉和滋養。願天下的父親,以及終将成為父親的人知道這一點,去學習和成長,唯有這樣才會給予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