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是偉大的預言家,“幹将等名劍今安在”,唯有“少虡獨煌煌”

提起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大家一定會想到了“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的這把“自用”劍,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對研究越國曆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隻可惜它沒有來到故宮博物院“何以中國”展的現場,在“吉金”部分展示的兩把青銅劍都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分别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少虡劍”和“戰國素劍”;“少虡劍”長54厘米,圓莖無箍,圓形首。格飾錯金嵌綠松石獸面紋,劍首飾錯金雲紋,劍脊上有錯金銘文20字。素劍長71厘米,全身無紋飾無銘文,甚至劍身與劍莖之間的格都沒有。它們都給人威嚴而又美觀的整體觀感,展現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經掌握了爐火純青的青銅鑄造技術。

李白是偉大的預言家,“幹将等名劍今安在”,唯有“少虡獨煌煌”

今天重點介紹一下“少虡劍”。大詩人李白寫過一首詩《俠客行》,全詩如下:“晉吳鑄銅兵,火焰生冷霜。季子挂劍處,王侯盡北望。五霸出七雄,湛泸對魚腸,太阿誰倒持,巨阙争崩狂。最是龍淵怒,赤霄斬蛇忙。幹将今安在,少虡獨煌煌。”

李白在這首詩裡提到8把名劍,分别是:湛泸、魚腸、太阿、巨阙、龍淵、赤霄、幹将和少虡。不知是李白是偉大的預言家,還是曆史的巧合,前7把名劍的命運都不幸被李白一句“今安在”言中,都不知所終,唯有“少虡獨煌煌”。

“少虡劍”,1923年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寬5厘米,重0.88kg。劍前鋒斷,從寬斜,前锷狹,厚格呈倒凹字形,圓莖無箍,圓形首。劍脊呈凹條形,兩面均有錯金銘文,共有篆書二十字::吉日壬午,乍(作)為元用,玄镠鎛呂(鋁),朕餘名之,胃(謂)之少虡。人們根據這段銘文稱此劍為“少虡劍”。

李白是偉大的預言家,“幹将等名劍今安在”,唯有“少虡獨煌煌”

銘文“玄鏐鋪呂”指春秋時期新興的一種複合劍鑄造工藝,即劍體各部位合金比例不同,刃部錫含量高,堅硬鋒利,脊部含銅量高,增強韌性,以此達到剛柔相濟的效果。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現今發掘的春秋戰國時期帶銘文的青銅劍,大約有将近300把,大都是屬于王侯貴族的佩劍,比如吳王劍、越王劍、楚王劍、燕王劍等,列入古代名劍的隻有“少虡劍”一把,顯得尤為貴重。

從所見資料看,全世界叫“少虡劍”的青銅劍共發現4把。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有一把,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森美術館藏一把。1991年,在山西原平又曾發現一柄,其鋒殘,與此件相同,銘文中少了“吉日”和“鎛呂”四個字,其他完全相同,殘劍和銘文無鏽無土,猶似新作。

李白是偉大的預言家,“幹将等名劍今安在”,唯有“少虡獨煌煌”

仔細分析銅劍的發展曆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隻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素劍就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

大家如果喜歡,可以到故宮博物院現場觀看,也可關注我,我會把自己在博物館看到的各種國寶分享給您,陪您在家逛博物館,賞國寶,學中國傳統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