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與王維,同年同月同日生,同為盛唐大詩人,為何一生互不理睬

作者:史珍香
李白與王維,同年同月同日生,同為盛唐大詩人,為何一生互不理睬

王維和李白同為盛唐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出生日期出奇地一緻——公元701年2月28日。

兩人都是長安的常客,盡管他們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城市中生活,之間卻沒有任何直接的交流。

翻閱他們的詩文,我們發現一個令人費解的事實:兩人确實從未在作品中提到對方。

無論是在官場、文壇,還是在朋友的聚會上,王維和李白總是刻意避開對方。

王維出席的場合,李白從不露面;而李白在的地方,王維也絕不會出現。

朋友們深知二人之間的微妙關系,是以在組織聚會時總是小心翼翼,隻邀請其中一人,以免引發尴尬。

孟浩然是王維的密友,同時也是李白仰慕的對象,李白曾專門寫詩贊美孟浩然,表達對他的敬佩之情。

王昌齡是李白的摯友,也是王維的同鄉,這樣的交情讓兩人的關系更加錯綜複雜。

賀知章則是兩人的共同好友,他不僅欣賞王維的才華,也是李白的知音和酒友。

在這些共同朋友的眼中,王維和李白各具風采,魅力無窮。

孟浩然可能曾在私下裡感歎過,若是兩位天才能夠相見,或許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身份地位的差異

王維出生在河東蒲州的王氏家族,這可是名門望族。

他的祖先王通,是隋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20歲那年,王維便考中進士,正式邁入仕途。

他不僅在詩歌方面卓有成就,書法、繪畫、音樂等領域也都有着驚人的才華,可以說,他是個全才。

這樣的背景和才華,使得王維骨子裡有一種強烈的優越感。

畢竟,從小在家族的庇佑下成長,享受着優渥的教育資源,這種優越感是自然而然的。

他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就是天經地義的,是家族榮耀的延續。

祖籍甘肅天水的李白,自稱是漢代名将“飛将軍”李廣的後人,雖然這一點沒有确鑿證據,但這份豪氣卻深深刻在了他的骨子裡。

李白的出生地一直充滿争議,有人說他出生在西亞的碎葉城,也有人說他來自唐代劍南道的綿州昌明或巴蜀江油。

李白的家族在他的爺爺那一代開始經商,到他父親時已成為當地的富戶,是以李白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唐朝的商人階層是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的,這就使得李白沒有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機會。

盡管如此,他依然憑借自己的才華和不羁的性格,成為了大唐詩壇的耀眼明星。

王維可能會認為李白是個“暴發戶”的後代,家族的财富并不能掩蓋他在文化門第上的“先天不足”。

這種看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不少名門望族的共識,畢竟門第和家世在那個時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李白呢?他從不以出身為意,反而以自己的才華和豪放的個性,赢得了無數人的贊譽。

思想信仰的差異

李白對道家思想有着深厚的興趣和執着的追求,少年時期的李白常常流連于戴天山,那裡不僅有秀麗的自然風光,還有深奧的道家哲理。

他經常與道士朋友們一起論道、作詩、飲酒,甚至嘗試煉制丹藥。

李白的代表作《将進酒》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道家氛圍的環境中誕生的。

這首詩不僅是他與道士朋友共飲賞月時的即興之作,更是他道家思想精髓的展現。

從李白的一生來看,道教思想始終貫穿其中,無論是他在仕途失意時的豁達,還是他在自然山水間的逍遙,都是對道家“無為而治”、“與世無争”的最好诠釋。

741年,王維在南陽遇見了南宗的神會大師,神會大師的“無念禅”啟發了他,從此王維信仰南宗,以禅誦為事,以玄談為樂。

王維的詩歌創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他寫下了許多與佛教相關的詩文。

其中最有價值的當屬《六祖能禅師碑銘》,這不僅是一篇紀念六祖慧能的佳作,更是他佛學思想的集中展現。

王維的詩歌即使是描寫自然景物,也能保持一顆平和、放達、閑适的“禅心”。

他的作品如《鹿柴》、《鳥鳴澗》等,無不透露出一種甯靜淡泊的禅意,讓讀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内心的甯靜和平和。

玉真公主的傳聞

玉真公主是唐睿宗的幼女,唐玄宗的親妹子,她的身份地位非常顯赫。

關于玉真公主與李白、王維之間的關系,坊間流傳着許多傳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王維與李白因玉真公主而互視為情敵的故事。

這一傳聞缺乏确鑿的證據支援,盡管王維确實在仕途上受到了玉真公主的幫助,但要說他是以視李白為情敵,似乎有些牽強。

實際上李白與玉真公主之間确有交集,他曾為她寫下《玉真仙人詞》,這首詩不僅展示了李白對玉真公主的敬仰,也透露出他們之間的友誼。

這并不足以證明二人之間有任何特殊關系。

王維的詩作中并沒有直接寫給玉真公主的作品,這也使得關于他受玉真公主相助奪得科舉第一的傳聞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王維與玉真公主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一種互相欣賞的友誼,而非傳聞中的那般複雜。

總的來說,玉真公主在當時文人中的影響力不可小觑,但她與李白、王維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傳聞中那般離譜。

性格和處世态度的差異

李白是一個典型的浪漫主義者,他的性格放蕩不羁,崇尚自由,行事随心所欲。

無論是仗劍天涯,還是飲酒作樂,他都毫無拘束,追求心靈的絕對自由。

李白被譽為“谪仙人”,他仿佛不屬于塵世,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醉倒在美酒之中。

在詩歌創作中,李白豪情壯志,想象力豐富,他的詩句猶如天馬行空,充滿了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

他在《将進酒》中大聲疾呼:“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王維的性格内斂沉穩,追求甯靜,崇尚自然和諧,他的人生哲學更傾向于與世無争,安于田園,享受自然的恬靜與美好。

王維不僅是詩人,還是畫家和音樂家,他的藝術成就與他的性格一樣,追求精緻、甯靜和内在的和諧美。

王維的詩歌創作注重寫實與靜谧,描繪自然風光和田園生活,充滿了禅意和哲理。

在《山居秋暝》中,他寫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文學風格和創作主題的不同

李白的詩歌風格豪放、奔放,富于浪漫主義色彩,他的詩句猶如奔騰的江河,氣勢磅礴,充滿了無盡的想象力。

李白喜歡描寫英雄豪傑、山水奇景、仙境神話等題材,他的詩句常常帶着一種不可一世的豪情。

在《早發白帝城》中,他寫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王維的詩歌風格清新、樸素、雅緻,富于現實主義色彩。

他的詩句如同一幅幅精緻的畫卷,細膩而甯靜,他多描寫田園風光、禅意哲理和人生感悟,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深思。

在《鹿柴》中,他寫道:“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文人相輕”

曆史上并無明确的記載李白對王維的評價,李白追求自由和豪放,或許對王維的甯靜和内斂并不感興趣。

同樣,王維對李白的評價也沒有直接記錄,王維崇尚自然和諧,可能對李白的不羁和豪放也缺乏共鳴。

李白與王維,同年同月同日生,同為盛唐大詩人,為何一生互不理睬

關于“詩佛”王維,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奇聞趣事!

才華滿腹,卻憑顔值開路

也許你不會相信,王維的成名,與其說是依靠他的才華,不如說是他出衆的外貌更得異性歡心。這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

沒有機遇,沒有貴人,才華再高也未必有用,看來這個道理從古至今似乎都沒怎麼變過。

聽說十七歲的王維滿懷信心地前往長安應考,自認為才華橫溢,拿下狀元是手到擒來的事。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一個大唐公主推薦的叫張九臯的人,竟然得到了狀元的承諾。

王維并非死腦筋,他知道要在官場上混,總得有些手段和門路。

他和唐玄宗的弟弟歧王、甯王關系不錯,歧王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精心準備幾首好詩,再彈奏拿手的琵琶曲,然後打扮得體,去見公主。

結果如其所料,公主一見到風度翩翩的王維,就被他的外表深深吸引,眼睛都發直了,歧王趁機讓王維彈琵琶,一曲終了,滿座驚豔,掌聲雷動。

“彈琴不過小道兒,此生不僅精識韻律,更寫得一手妙文……”王維趁機獻上自己的詩作,公主一看,驚訝地發現這些詩都是她平時非常喜愛的,甚至以為是古人的傑作。

長得帥,琵琶彈得好,詩也寫得出色,王維自然而然地赢得了公主的青睐,成功擊敗張九臯,取得了狀元,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但如果不是因為有唐公主,單憑才華,王維能拿到狀元嗎?如果他不夠機靈,隻知才華就是一切,他能拿到狀元嗎?如果沒有歧王的真心幫助和政策,他又能拿到狀元嗎?

這些問題,沒有人能回答。

情至深處無一言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在公主心目中,王維可謂是個典型的“壞男孩”,他輕易俘獲了公主的芳心,卻又轉臉娶了心愛的未婚妻,讓公主心碎地站在一旁。

但作為金枝玉葉,她隻能默默忍受這股心酸,最後找到機會小小地報複了一下,這便是後話了。

再來說說王維,他的結發妻子未能陪他走到白頭,中年時妻子因難産離世,腹中的孩子也一同夭折,這對他來說是何等的打擊!

傳說王維與妻子相識于少年時期,功名得志是在他們相識八年之後,那時的王維不過二十歲,正值青春年華。

王維絕非不知公主的心意,也清楚拒絕公主的後果,但他依然堅決回到家鄉迎娶妻子,這算不算真男人?

妻子去世後王維并未再娶,孤獨地度過了餘生。以他的才華和地位,再娶或是納妾都不足為奇,但身為大才子的他,卻選擇了孤獨。

在那個時代,男人風流是常事,但王維卻偏不随波逐流,他選擇了一人獨守寂寞。這份專一和深情,古今罕見。

奇怪的是王維留下了四百多首詩,卻似乎沒有一首提及他的妻子!

這是為何?是不願、不屑,還是不忍?

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會秀善秀之人,比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蘇轼,甚至發出“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誓言的白居易。哪一個能做到專情如此?

但王維不同,他選擇将深情藏在心底。

這份情感,無需言語,不用文字,他将其深深烙印在靈魂深處,與他的血肉、呼吸融為一體,直至生命終結。

這是一種多麼深沉的情感啊!

在最真摯的情感面前,任何詩句都顯得蒼白無力,他的沉默,便是他對妻子最深沉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