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3月的嶺南,鄉間潮濕的泥土裡散發清新味道,孕育新生。

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90後”建築設計師林海銳、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的新銳壁畫師陳旭南,分别來到佛山順德黃龍村、廣州南沙大嶺界村考察,他們為美麗鄉村設計的作品,已融入鄉村肌理。

讓古村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他們的創意設計紮根鄉土,甚至成為“網紅”作品。

這股嶄新的文化創造力,正喚醒一個個“沉睡”的嶺南古村落。

來看“90後”設計師的鄉村設計新作,點選視訊

文化深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鄉村公廁成“網紅”打卡點

兩面弧形紅磚牆,嵌入茶壺、杯碗等村民生活器皿,綠色藤條植物從縫隙中爬出,陽光灑下點點金斑。

很少有人會猜到,這是一個公廁,它出自“90後”建築設計師林海銳之手,位于開平塘口鎮祖宅村。

林海銳1992年出生于廣東揭陽。從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畢業後,他加入了老師宋剛、鐘冠球創辦的豎梁社。

從“橫梁”到“豎梁”,名字意味着打破正常,成員中一大半是“90後”。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豎梁社”團隊大多為“90後”建築設計師。

2019年,豎梁社接到命題作業,要在世界文化遺産開平碉樓核心區自力村對面的祖宅村,建造一個旅遊公廁。

林海銳和同僚們剛進村時,對村民們新近拆除的一些廢舊磚瓦産生了興趣,上面留存着大量的村民生活痕迹。

他們找來500多個鐵籠子,将這些廢棄磚瓦置入其中,再嵌入村民們使用過的瓦罐、茶壺。村民們還自發幫建築師們征集舊物件。

年輕建築師們打破正常,把公廁“藏”了起來,在廁所上方蓋上混凝土折闆,結合休息台階,改造成一個大的景觀平台。

重修後的公廁,完全融入了周圍景觀,“就像在村裡自然‘長’出來的一樣。”林海銳說。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林海銳團隊為開平塘口鎮祖宅村設計的網紅廁所吸引年輕人打卡。

這個公廁很快在網上走紅,吸引許多年輕人來拍照,還獲得了WLA世界景觀建築類(小建築類)金獎等諸多國際大獎。

兩年多過去,林海銳欣喜發現,原本已經“空心”化的村莊,因這個“網紅”建築重制生機,它成為許多旅遊團必經打卡點,居民在周邊開起了小賣部和民宿,生意紅火。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開平祖宅村鄉村“網紅”公廁。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800年古村上方的“天空之城”

2016年,林海銳畢業後接手的第一個項目,是要對有800年曆史的嶺南古村東莞麻湧鎮新基村進行改造。

新基村雜糅了不同年代的建築,有始建于明代的老祠堂,也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坡屋頂嶺南大屋,還有80年代瓷磚房。

“這些房子看起來高矮不一、雜亂無章,但卻像大樹的年輪一樣,珍藏着古村的歲月肌理。”

林海銳和團隊決定在屋頂露台上“做文章”,在上面搭建出一個個白色閣樓作為民宿,以連橋、梯道連接配接。

星空下,整片燈火通明的白房子,猶如附着在古村肌理之上的“天空之城”,熠熠發光。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豎梁社為800年曆史嶺南古村東莞麻湧鎮新基村設計的“白房子”。

新房子和老房子之間産生了一種化學反應,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張力。

2019年,“豎梁社”又接手對佛山著名的嶺南古村落蘆苞鎮長岐古村進行景觀設計。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林海銳團隊為佛山長岐古村村民設計的竹亭。

經過一番調查走訪,他發現古村背靠的文筆山上毛竹成林,村裡老輩人一直流傳着一種竹編手藝。

幾位年輕的設計師一商量,決定就地取材,在村裡的舊籃球場旁邊,用這種竹編手藝為村民們搭建“涼亭”。

千根竹條挺立,萬屢篾影斑駁,八個曲面傘形竹廊……最終,“涼亭”由村民、志願者與設計師一起完成,整個過程,喚醒了“沉睡”已久的記憶,一下子成為古村新貌的“點睛之筆”。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奇妙牆繪為嶺南水鄉“變裝”

在廣州南沙大嶺界村,“85後”藝術家陳旭南心無旁骛地描摹牆上圖案,深巷裡傳來悠揚粵劇音韻。

2012年,還在廣州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攻讀碩士期間,陳旭南就成立了工作室“大象工坊”。

随着鄉村振興成為熱點,過去四年來,團隊為嶺南古村名鎮量身定制牆繪,總計創作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新銳壁畫師陳旭南為佛山桂城綠道設計的牆繪。

鷹爪拳、十番鑼鼓、龍船漂移等民俗活動琳琅滿目……在佛山桂城茶基村,古色古香的祠堂,縱橫交織的河湧,見證着600年滄桑歲月。

經過陳旭南團隊的創意轉化,原本枯燥無味的紅磚牆“變”成了馬賽克獅頭塗鴉;飛钹、沙鼓、雲鼓、蘇鑼等“茶基十番”傳統樂器,“躍上”斑駁的牆頭,演繹傳統與時尚的交響……

“每條古村落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基因。”陳旭南說,之是以要“因牆施藝”,是出于珍視和敬畏。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順德左灘村村道沿線,陳旭南将村民的“威水史”繪在牆上。

為此,他們每到一處,都要走街串巷、細緻調研,尋找到每個村子獨一無二的個性符号。

60多年前,著名作家歐陽山曾在佛山桂城東二社群采風,後來根據這段經曆創作出小說《前途似錦》。

陳旭南得知後,便用畫筆還原了當年大作家與村民一起插秧的情形,得到了歐陽山之子歐陽燕星的認可。

同為大象工坊的一員,來自惠州的“95後”張舒惠感歎道:“藝術讓我們更能讀懂鄉村,更好地守護心中的鄉愁。”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大象工坊“因牆施藝”再現東二社群的醒獅文化元素。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傳統潮州嵌瓷再現梵·高式“點彩”

除了壁畫設計師的頭銜,陳旭南還有一個“隐藏身份”——嵌瓷藝術家。

潮州嵌瓷,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建築手工技藝。潮諺有雲:“厝角頭,有戲出。”家鄉祠堂、廟宇的屋脊上,五彩紛呈的瓷片砌成了各色珍禽異獸。

陳旭南的老家汕頭鮀東村,是一座始建于宋代潮汕古村落。大學大學期間,陳旭南加入了傳統工藝社團“昌文社”,結識嵌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盧芝高,從此對嵌瓷的執迷變得一發不可收。

9年間,他走遍潮汕各地,探尋嵌瓷藝術的吉光片羽,途中,多次聽到傳統匠人無奈的喟歎,為這門散落鄉間的工藝美術後繼乏人而憂心。

但他卻選擇相信當代嵌瓷的生命力,“回歸公共空間,是嵌瓷發展的最好出路” 。

2018年,在汕尾紅草鎮晨洲村,他終于讓自己的創意紮了根。

晨洲村是粵東聞名遐迩的“蚝鄉”,如今,進村的人們總能看到一隻用蚝殼砌成的“白鹭”,從牆壁上翩然“飛”出。這正是陳旭南的嵌瓷藝術得意之作,成了晨洲村最生動的一張“産業名片”。

文化薦讀|嶺南鄉村“美顔師”

牆繪已成為汕尾晨洲村别具“蚝鄉”特色的“産業名片”。

陳旭南的夢想還在延續,他想用一幅幅塗鴉、嵌瓷作品,串聯起時間、情感和記憶,把祖祖輩輩的故事講給下一代。

專家點評

莫讓“網紅”設計昙花一現

他們利用“織補式”創作和“繡花功夫”改造,對村子文化肌理幹預很小。越來越多的新銳設計力量進入鄉村尋求靈感,為村莊引入了新業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應警惕“網紅化”傾向,要牢記設計的最根本目的是,提升村民生活品質。

——廣東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建築學博士曹勁

鄉村牆繪成為遊客與村民交流媒介

牆繪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形式,以藝術力量介入鄉村振興,既為美好人居環境建設提供了手段,又拉動了旅遊消費,可謂一舉多得。牆繪不應僅僅停留在畫面上,更要成為遊客與村民交流的媒介。

——中山大學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教授李郇

鄉村美化改造要提升村民幸福感

設計力量的介入并非單純的“美化”鄉村,更重要的是與當地人建立起對話機制,發掘自然與人文資源,解決鄉村振興現實問題。至于它能否可持續發展,未來需要地方政府給予更多合理引導,讓項目更加貼近村民實際需求。

——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沈康

藝術家與村民應成為“同路人”

藝術家為當代鄉村賦予更多公共文化審美價值。這些藝術介入鄉村的生動實踐能否持續,在于它能否成為村民自身的生活方式。藝術家與設計師也需要和村民更好地進行溝通交流,讓彼此成為鄉村振興的同路人。

——中山大學傳播設計學院教授馮原

【記者】李培 楊逸 王凱 實習生 胡森銘

【視訊/圖檔】仇敏業 姚志豪

【剪輯】何志豪 實習生 譚玉婷

相關閱讀

·一周熱點:冰墩墩亮相迪拜中華文化館

·文藝評論:螢幕上的“廣深故事”去哪兒了?

·海風:抗疫“雙城記”特别策劃

【作者】 李培;仇敏業;何志豪;楊逸;姚志豪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