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森系劇集與治愈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衆的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望着熒幕中綠意盎然的連綿群山與田地、村落裡的池塘、古樹與果園,這些不少生活在鋼筋叢林的人想象中的鄉村生活場景,就這樣透過鏡頭映入眼簾成為現實,使觀衆心向往之。

“田園主題”如今已成為文娛内容創作不可忽略的元素之一,而在這份歲月靜好主題之下,真實的農業種植與生産離我們現實生活究竟有多遠?

今年,愛奇藝平台推出勞作紀實互動真人秀《種地吧》引發不小的熱度,8塊農田、142畝土地成為了10名年輕人的新“舞台”,在這裡,他們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别樣生活。不得不說,這樣一檔将農業生活作為真人秀節目主題來進行講述的綜藝是不多見的,它如今可以被大衆接受、認可,與文娛行業近年來基于鄉村主題、田園風情的内容鋪墊是密不可分的。

森系劇集與治愈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衆的心?

耕耘收獲,一蔬一飯

慢綜藝之下田園系應運而生

在社會工業化程序中,鄉村發展因附着于傳統農業的形态,相對于城市文化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相對緩滞的。也正因如此,它的質樸、原生态與慢節奏,令城市中的“打勞工”心神向往。已更新完結六季的老牌綜藝《向往的生活》便是将鄉土生活詩意化的典型。在這裡,三五好友難得相聚,聊天做飯唠家常,從北京密雲、湖南湘西、雲南西雙版納到海南省海尾……不同的地域風貌與相似的家庭溫情,共同作用讓這部慢生活綜藝為觀衆打造出了一個個理想的“鄉村烏托邦”。

然而在惬意美好的鄉村生活之下,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活水源泉,也是真正連結觀衆情感的關鍵點。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去年播出的《山水間的家》用綠野鄉間中魯家村的紅色小火車,以及石堰平村阡陌小路、雞犬相聞的桃花源式美景,營造出文藝浪漫的詩畫世界,用綜藝形式做了一次别開生面的中國田野觀察。

森系劇集與治愈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衆的心?

從綜藝節目創意傳播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聚焦生活流表達的《向往的生活》系列,還是《山水間的家》這樣的文旅探訪節目,主要依靠輕松自然的鏡頭語言串聯起豐富的曆史古韻與生活細節的美好,進而得以與熒幕前的觀衆共情,在海量的資訊環境中收獲理想的傳播效果。

從另一方面來說,綜藝節目的爆款,往往是圈層爆款,閱聽人相對垂直且粘度高,觀衆往往是先對某一類文化感興趣或是某個藝人的粉絲,進而進一步去關注節目。相對來說,鄉村主題它的範圍是比較大的,垂直打造同樣是其有效的出圈路徑。

森系劇集與治愈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衆的心?

是以,早在三年之前便有沉浸式鄉村人文體驗真人秀《哈哈農夫》推出,邀請嘉賓共同去到山川裡、河海邊的村落,順應農村的生活耕種作息。可惜的是,這檔節目将重點聚焦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未将落腳點放在耕種生活的細節上,播出後也就未曾激發出太大的熱度水花。

而這次《種地吧》的熱播,實質是将土地、氣候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的更加極緻,如果說之前,鄉村、田園元在綜藝節目中主要是作為背景起到襯托作用的,那麼如今它已經成為叙事主體,走向更加垂直的方向。這也是該節目之是以被稱作“瘋狂”“不可思議”的原因,它讓觀衆直覺得看到躬耕生活的真正模樣,所謂“鄉土生活”不僅是泥土、汗水的混合,更是與自然較量、凝練智慧的生活之道。

森系劇集與治愈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衆的心?

逃離都市,振興鄉村

或治愈或凝聚主旋律精神的田園劇

近兩年,在主旋律劇集熱度之下,一些講述農村生活故事、再現鄉村發展風貌的電視劇在劇集市場引發不小的波瀾。我們注意到,此類作品多應和着“大女主”風潮,透過展現農村女性的堅毅、善良,無形間将鄉土生活的質樸與純真表達出來。

森系劇集與治愈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衆的心?

如果說,在新時代語境下,主旋律作品讓鄉村題材電視劇有了新的價值核心。那麼,另一種“田園牧歌式”劇集,則從作品的叙事表達中嘗試弱化劇情沖突,通過生活流呈現吸引觀衆的注意。

其中,古裝輕喜愛情劇《卿卿日常》,就講述了新川六少主尹峥與霁川少女李薇一家人的故事,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氛圍輕松又逗趣,受到大批年輕觀衆的歡迎;開年田園治愈劇《去有風的地方》的播出,一時帶火了雲南大理鄉村的旅遊熱度,以許紅豆為代表的一些都市人,在有風小院完成着彼此之間的陪伴與治愈。可以說,在當下社會忙碌的節奏下,不少人都有逃離都市的欲望,電視劇中的田園風情與簡單生活讓觀衆在看劇過程中,滿足了歲月靜好的生活幻想。

森系劇集與治愈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衆的心?

《卿卿日常》總制片人劉聞洋曾接受采訪提到“慢叙事”劇集往往無法避免陷入“劇集平淡”的争議,是以主創團隊盡量在日常裡面通過劇本、表演、剪輯、音樂等去制造更多的可看點和可看性,從頭到尾通過家庭瑣事展現生活的煙火氣。對此,《去有風的地方》導演丁梓光在談到确立創作風格時,他認為要達到“形散而神不散”,需要最大程度追求風格上的真實、自然與和諧。

日前,《紐約時報》推薦 2023 年優秀國際劇目,《去有風的地方》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電視劇;《卿卿日常》已經在北美、歐洲、澳洲等海外地區播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田園慢節奏類劇集,憑借中式溫情進一步豐富了國産劇集文化出海的格局。

呼應逆城市化潮流

打造質樸簡單的精神烏托邦

“都市田園”“治愈系”如今已成為劇綜市場不少制片方重點開拓的方向。然而在田園治愈風大行其道之時,它作為順應大衆生活及社會潮流的産物,其内容打造方式依舊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田園鄉村生活之外,美食等元素的融入必不可少。我們注意到,田園治愈類綜藝往往注重對生活細節的描繪,是以一日三餐的呈現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常在影視劇或舞台上出現的藝人嘉賓,在真人秀節目中從備菜、烹饪到與他人相處細節的展示,營造出新鮮感,另一方面,民以食為天,美食元素具有的天然吸引力,不僅有效拉近嘉賓之間的距離,使其通過互動産生“化學反應”增強看點,也能使整體節目氛圍更加輕松、親民,具有煙火氣。

森系劇集與治愈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衆的心?

其次,樂觀精神與幽默的叙事調性。幽默感是調劑生活的良藥,在《卿卿日常》中,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生活理念與性格差異發生着碰撞,雜糅背景之下有了郝葭的“最強打勞工”心态、學霸元英的“卷王”精神等,這些都能讓觀衆在觀劇時可以會心一笑,體會幾分被懂得的美好;《種地吧》十位少年在農田裡耕種收割,甚至雪天泡在泥水裡搞疏通、卸車搬運三十噸肥料,艱苦之下他們凝聚出了一股熱血、樂觀的敬業精神,這種身體力行以及農業種植的苦與累所外化出來的真實感是不可替代的。

森系劇集與治愈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衆的心?

第三,鄉土田園生活中,溫暖真情仍是作品剛需。無論是以修繕和打理家宅、家庭聚會吃飯等為重點的《卿卿日常》,聚焦有風小院不同人群彼此溫暖治愈的《去有風的地方》,還是慢綜藝《種地吧》《山水間的家》中人與人之間簡單、質樸的交流,都可謂全方面呈現了中式溫情的治愈與浪漫,這也在無形中傳遞着鄉土内蘊的文化審美價值,鼓勵着熒幕的觀衆,做熱愛之事,享溫暖生活。

倘若要對田園治愈精神追本溯源,會發覺它早已是千百年前,刻在中國人身體中的文化基因,是從莊子的“道法自然”核心思想,到東晉詩人陶淵明畢生追尋美好田園生活的踐行,這些早已紮下根的鄉土情節,或将更長遠得影響着文娛創作風向與觀衆的日常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