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紀實:公公婚後第二天,就參軍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讓人嫉妒

文:塘中水仙

圖:來自網絡

至今,我公公去世整整一年四個月。我的親戚和幾個知道我公公大體經曆的朋友,都一直在勸我:應該好好寫寫你公公!他們那代人太不容易了;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了他們那代人的付出。

說實話,作為一個整天與文字打交道的人,一次次想寫,卻又一次次不知如何下筆,才能寫出老人槍林彈雨與和平環境中辛勤工作、無私奉獻的一生,不知如何寫寫這個渾身都是故事的軍人形象。

鄉村紀實:公公婚後第二天,就參軍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讓人嫉妒

1925年出生的公公,1946年6月結婚的,第二天還沒來得及圓房就去參了軍,從萊蕪戰役,到孟良崮戰役,到淮海遼沈平津三大戰役,再到渡江戰役,最後到抗美援朝,一走七八年,在炮火連天、南征北戰中,是死是活,杳無音信。

婆婆在家獨守空房,本家人為了攆她走,已把原來的三間房,侵占到隻有放開一張床的半間“三角房”。

婆婆始終在等,她内心有些強烈的執念。期間不少人在勸她:你又沒孩子,現在還不趁着年輕,趕緊再找一個人走了,等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再說,他連封信都沒有,人到底是死?還是活?誰又能知道呢?

值得慶幸和應該謝天謝地的是,經過人生風雨和戰場上槍林彈雨的洗禮,公公在1953年年底從北韓戰場傳回後,依着我們國家新近頒布和實施的第一部新的《婚姻法》想和婆婆解除婚姻關系,作為衛生隊長,立三等功六次,身上還有槍傷。

當時,在他身邊不乏能幹體貼、英姿飒爽的女兵,在部隊,他和一個女兵相戀了,那是一個漂亮溫婉的女子,經常給他打毛衣,她一直以為他沒有結婚,彼此投入的情感,隻有他們自己能夠了解與體會。

家中得知公公的想法後,特别着急,他的姐姐(我小姑)趕緊領着婆婆,按照信上的位址,帶了些幹糧,打聽着走了三個月,到了公公部隊,在小姑苦口婆心地勸說下,公公很快就回心轉意了。

後來,公公就就把相戀的女戰友,介紹給了一位共患難的師長,成為後來永久的朋友、親戚……

此後的日子,公公不論在部隊上,還是轉業到地方,婆婆一直在身邊,兩人相敬如賓,他和婆婆的感情好得讓人嫉妒。

鄉村紀實:公公婚後第二天,就參軍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讓人嫉妒

離休後,老人帶着婆婆回到老家山區,在缺醫少藥的日子裡,他利用自己在部隊上學到的醫療知識,加上自己的不斷摸索,給當地老百姓治療疑難雜症,尤其擅長治療老慢支,心髒病,婦女産後風等病,他親自配藥酒品嘗,一次竟然藥量過多跌倒在地……

對于掏得起醫療費的,就隻是收個本錢;對于掏不起醫療費的,他就免費治療。

公公平時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對于那些貧窮的戰友贊助一部分,按時寄過去。至今在抽屜裡,還留着一些人給他寄來的感謝信;對于老家的本家本戶,有考上學的,他會贊助;有在城裡買房的,他會贊助;有生了大病看不起病的,他會贊助。唯有對自己的兩個兒子,不會從經濟上支援。

他說:“你們混好了,你們享福;你們混孬了,你們受罪。我不會從經濟上支援你們!我第一個不和你們要一分錢,第二個我不用你們照顧,這就是對你們最大的幫助和支援!”

他唯一的信念是:比起那些犧牲了的戰友來,他能夠活到今天是不幸中的萬幸,就是沾了最大的便宜。

婆婆在還不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雖然公公說過不用我們照顧的話,婆婆走後,他也一直在老家山頂上一個大大的獨院裡,種各種菜,種花生和小麥,也種地瓜和丹參等中草藥。

鄉村紀實:公公婚後第二天,就參軍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讓人嫉妒

但是,我丈夫和他唯一的哥哥也多次想叫他跟着我們,想跟着誰由他自己選。他都拒絕。

公公一個人除了勞動,在農村醫療改革後,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少。他就放聲朗讀我們給他送家去的雜志或企業報紙。他一直關心着國家建設,尤其是國防建設方面的文字,為國家和企業的發展而高興。

我們每次回去看他,他就會滔滔不絕講起從前的事情。

一個人,有時候太過寂寞,就彈戰友分别時送他的那把“三弦琴”,彈得最多的曲目是:《我的祖國》和《秧歌調》。每回去看他一次,就想不讓他自己做飯吃了,跟着誰都行。但他依然堅持一個人生活。

直到九十三歲的時候,他深感身體不支,才主動要求到我們近前——也是他在這座城裡的房子上和我們住在一起,算是安度晚年。老人知足而快樂,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講述從前的故事,有的講過許多次,還在講,我們則像第一次聽見一樣,繼續聽他述說。

鄉村紀實:公公婚後第二天,就參軍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讓人嫉妒

兩年多之後的2020年12月5号,老人在睡夢中安詳地走完了他九十六歲的生命曆程,與婆婆合葬在老家的山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