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村纪实:公公婚后第二天,就参军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让人嫉妒

文:塘中水仙

图:来自网络

至今,我公公去世整整一年四个月。我的亲戚和几个知道我公公大体经历的朋友,都一直在劝我:应该好好写写你公公!他们那代人太不容易了;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了他们那代人的付出。

说实话,作为一个整天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一次次想写,却又一次次不知如何下笔,才能写出老人枪林弹雨与和平环境中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一生,不知如何写写这个浑身都是故事的军人形象。

乡村纪实:公公婚后第二天,就参军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让人嫉妒

1925年出生的公公,1946年6月结婚的,第二天还没来得及圆房就去参了军,从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到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再到渡江战役,最后到抗美援朝,一走七八年,在炮火连天、南征北战中,是死是活,杳无音信。

婆婆在家独守空房,本家人为了撵她走,已把原来的三间房,侵占到只有放开一张床的半间“三角房”。

婆婆始终在等,她内心有些强烈的执念。期间不少人在劝她:你又没孩子,现在还不趁着年轻,赶紧再找一个人走了,等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再说,他连封信都没有,人到底是死?还是活?谁又能知道呢?

值得庆幸和应该谢天谢地的是,经过人生风雨和战场上枪林弹雨的洗礼,公公在1953年年底从朝鲜战场返回后,依着我们国家新近颁布和实施的第一部新的《婚姻法》想和婆婆解除婚姻关系,作为卫生队长,立三等功六次,身上还有枪伤。

当时,在他身边不乏能干体贴、英姿飒爽的女兵,在部队,他和一个女兵相恋了,那是一个漂亮温婉的女子,经常给他打毛衣,她一直以为他没有结婚,彼此投入的情感,只有他们自己能够理解与体会。

家中得知公公的想法后,特别着急,他的姐姐(我小姑)赶紧领着婆婆,按照信上的地址,带了些干粮,打听着走了三个月,到了公公部队,在小姑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公公很快就回心转意了。

后来,公公就就把相恋的女战友,介绍给了一位共患难的师长,成为后来永久的朋友、亲戚……

此后的日子,公公不论在部队上,还是转业到地方,婆婆一直在身边,两人相敬如宾,他和婆婆的感情好得让人嫉妒。

乡村纪实:公公婚后第二天,就参军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让人嫉妒

离休后,老人带着婆婆回到老家山区,在缺医少药的日子里,他利用自己在部队上学到的医疗知识,加上自己的不断摸索,给当地老百姓治疗疑难杂症,尤其擅长治疗老慢支,心脏病,妇女产后风等病,他亲自配药酒品尝,一次竟然药量过多跌倒在地……

对于掏得起医疗费的,就只是收个本钱;对于掏不起医疗费的,他就免费治疗。

公公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对于那些贫穷的战友赞助一部分,按时寄过去。至今在抽屉里,还留着一些人给他寄来的感谢信;对于老家的本家本户,有考上学的,他会赞助;有在城里买房的,他会赞助;有生了大病看不起病的,他会赞助。唯有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不会从经济上支援。

他说:“你们混好了,你们享福;你们混孬了,你们受罪。我不会从经济上支援你们!我第一个不和你们要一分钱,第二个我不用你们照顾,这就是对你们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他唯一的信念是: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来,他能够活到今天是不幸中的万幸,就是沾了最大的便宜。

婆婆在还不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虽然公公说过不用我们照顾的话,婆婆走后,他也一直在老家山顶上一个大大的独院里,种各种菜,种花生和小麦,也种地瓜和丹参等中草药。

乡村纪实:公公婚后第二天,就参军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让人嫉妒

但是,我丈夫和他唯一的哥哥也多次想叫他跟着我们,想跟着谁由他自己选。他都拒绝。

公公一个人除了劳动,在农村医疗改革后,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少。他就放声朗读我们给他送家去的杂志或企业报纸。他一直关心着国家建设,尤其是国防建设方面的文字,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而高兴。

我们每次回去看他,他就会滔滔不绝讲起从前的事情。

一个人,有时候太过寂寞,就弹战友分别时送他的那把“三弦琴”,弹得最多的曲目是:《我的祖国》和《秧歌调》。每回去看他一次,就想不让他自己做饭吃了,跟着谁都行。但他依然坚持一个人生活。

直到九十三岁的时候,他深感身体不支,才主动要求到我们近前——也是他在这座城里的房子上和我们住在一起,算是安度晚年。老人知足而快乐,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讲述从前的故事,有的讲过许多次,还在讲,我们则像第一次听见一样,继续听他述说。

乡村纪实:公公婚后第二天,就参军入伍,他和婆婆的感情让人嫉妒

两年多之后的2020年12月5号,老人在睡梦中安详地走完了他九十六岁的生命历程,与婆婆合葬在老家的山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