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單仁行陪伴您的第2186天
(關注視訊号,單仁博士每周分享最新商業知識)
01
就在前幾天,作為中美貿易戰打響前的第一個犧牲者,中興先是在A股和港股停牌,随後又在當天複牌宣告了一條重要消息。
自己收到美國法院的判決,中興被制裁的緩刑期到期,美國對中興公司的監察結束了。

這個利好消息一出來,中興的股票蹭蹭往上漲,一時間股民沸騰、中國企業赢麻了的消息又一次跳了出來。
雖然說結束“緩行期”對中興是一個重大利好,但縱觀整個事件背後,确實難以讓人高興的起來。
發生在中興上的事,也給所有企業經營者提了兩個問題。
面對卡脖子,企業能應對的辦法是什麼?
要不要發展全産業鍊?
2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中興被制裁的緣由。
中興和華為,在中國通信領域乃至全球都屬于頭部企業,也是5G的有力競争者,他們可以提供完整的端到端通信解決方案。
但是在2016-2017年,美國商業部抓到了中興違反禁運條例的證據。
老美就發現,中興不太老實,從美國進口晶片這些核心零部件,再把組裝好的裝置偷偷賣給伊朗和北韓。
而這兩個國家都在美國的禁運條例名單上。
于是,老美就順勢把中興列進了美國商務部的黑名單,開出了天價懲罰。
美國人是别管我條件合不合理,就看你認不認罪了。
因為晶片這些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中興在2017年3月認罰,交了8.9億美元的罰金和3億美元的保證金,接受美國司法部門的監察。
本來以為破财就能消災,結果到了2018年4月16号,美國商務部再度釋出公告,中興在未來7年内不得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産品,不得參與任何美國進出口商品、軟體和技術的交易。
理由竟然是中興沒有告誡當年“違反禁運”的員工。
一個月過後,中興就釋出一條悲壯的公告,本公司主要經營活動無法進行,徹底停擺了。
中興的創始人侯為貴老爺子臨時出山,跑到美國進行和談。
但是,和談的結果是中興再度認罰,追加10億美元罰金和4億美金保證金,同時接受美國提出的4點要求:
中興在30天内更換董事會和管理層;
中興聘請美國商務部挑選的合規團隊,對企業進行為期10年的監督;
中興要受到美國司法部派遣的監察官入駐監察,期限從3年延長到5年;
未來10年内,美國随時有權利重新激活禁令。
到此為止,不算中興在業務上受到的影響,光罰金和保證金就交了26億美元現金,以現在匯率計算就是165億人民币。
這一次,僅僅還隻是2017年到現在的司法監察結束了,懸挂在中興頭上的刀依然沒有拿開,這怎麼樣能叫赢了呢?
03
今天我們對卡脖子技術的重視,對晶片領域的關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中興和華為接連被美國制裁。
中興的核心技術和零部件都依賴于美國供應商,面對制裁,企業無法生存。
華為則是預想到了斷供的場景,提前做了“備胎計劃”,發展自己的晶片,在美國制裁下雖然受到了損失,但沒有影響到公司業務的正常進行。
在前後的交替中,中興和華為在營收規模上逐漸拉開了差距。
從中興這幾年的恢複速度來看,在飽受制裁之苦後,中興對核心技術的重視超過以往任何時候,把“技術領先”作為公司重要的戰略目标。
特别是在晶片技術上,中興砸下了重金完成了晶片設計的全産業鍊開發。
整個公司有33422人是研發人員,占到公司員工的一半,其中大部分都是碩士,中興在2021年更是把全年營收的16%(188億,将近淨利潤的3倍)都投在了研發上。
這個比例接近于華為的19%,遠遠超出了科創闆規定的5%。
是以,很顯然,面對卡脖子,企業能應對的辦法是什麼?
隻有掌握核心技術才不會被人卡脖子,當你的脖子有一天跟鐵一樣硬,自然也就沒有人能卡住你。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去看待制裁,美國制裁不隻是核心技術,還在于供應鍊的發展空間。
如果被制裁的企業,短時間内找不到可以替代的供應方案,那麼就隻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這就是制裁好用的地方,大多數企業都沒有擁有從上到下的全産業鍊能力,特别是在關鍵的晶片領域。
這也引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的企業要不要發展全産業鍊?
04
對于企業經營者來說,全産業鍊首先是一種企業經營思想和理念。
過去全産業鍊的理念并不被經營者所認同,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成本太高,劃不來。
中興原董事長殷一民曾經這麼說過:“一個開餐館的,是不是要自己養豬、釀醋?如果這樣做,這個餐館就沒人吃得起了 。”
在企業經營層面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企業要想包攬産業鍊所有的環節,所有的供應都自己來,那付出的前期成本難以想象。
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裡面就說到:現代社會生産力的大爆發,源于社會分工的出現。
商業發展到今天,一個重要的意義就在于對産業鍊的分工和細化。
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了企業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成本和效率是企業經營的兩條生命線。
即使是像蘋果,也是把配件、生産交給自己的供應商去負責,自己隻要對供應鍊進行嚴格的把控,在一條供應環節中扶持第二家供應商達成平衡,随時可以進行替換。
當然,在美國制裁、全球化危機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下,企業對于全産業鍊的思考,不是真的要獨立從源頭做起。
我認為有2點值得思考。
第一、是把原先企業内部上下遊買賣的協同關系,從合作和交易的角度上升到戰略高度,對源頭到終端的每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對關鍵環節有效掌控。
什麼叫有效管理和掌控?
當你的采購占據了供應商30%的産值,無形中你就成為了供應商不能失去的大客戶,可以和供應商一起去提升品控和品質。
其次,當我們能把最末端消費者的需求,通過資料回報到處于最前端的供應環節,産業鍊上的所有環節都能以市場和消費者為導向,去節省庫存和備貨,大家都有利可圖,上下遊就能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同時,企業要有備胎計劃,尋找最低的替換能力,全産業鍊的一個根本目的,是能夠提升企業資源使用率和可控性。
第二、全産業鍊是把企業的價值實作在産業鍊的不同環節上,把資源自然地向價值高的環節上集中。
什麼叫高價值環節?
我們對産業鍊有兩個形容詞,一個産業鍊裡有低端産業和高端産業。
有人一直在說要淘汰掉低端産業,但我覺得低端産業是個不準确的概念,應該叫做落後生産力,适用它的詞也不叫淘汰,而是更新。
舉個例子,一位勞工一天生産一雙劣質的皮鞋,這叫落後生産力。
一位勞工一天時間可以設計、生産、運輸一雙個性化定制的品牌籃球鞋,這就是先進生産力。
那麼,我雇1000位勞工一天生産1000雙鞋子,再配上上司班子,這不叫發展規模壯大了?
不,這叫生産力倒退。
我雇上200個人去進行設計和研發新産品,用10台裝置配上100人進行精益生産,每天生産出5000雙鞋子,再雇上10個人去找配送商,管理配送,這就是生産力更新。
我把資源聚焦到了價值最高的研發和設計,提升了産品品質,用裝置提升了生産效率,而且,我把控了管道和品牌,我的競争力就得到了提升。
對我們很多企業來說,全産業鍊的思考一定不是自己去做整個産業,而是對供應鍊關鍵環節的掌控和尋找最低可替換的能力。
同時,企業一邊發展新技術,一邊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的技術,去提高産業的生産效率和生産品質,向價值、回報更高的環節更新。
—
責任編輯|羅英凡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