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區長
來源 | 貝多财經

3月22日,小米集團-W(HK:01810,下稱“小米集團”或“小米”)釋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全年業績公告。财報顯示,小米集團的營收繼續保持增長,期内利潤水準則出現了下滑的情況。
具體來看,小米集團2021年度實作總收入3283.09億元,同比增長33.5%;年度利潤192.83億元,同比下滑5.1%,主要受投資收益公允價值波動影響;經調整淨利潤為220.39億元,同比增長69.5%。
于2021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團錄得營收855.75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704.63億元增長21.4%;期内利潤為24.43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87.95億元下降72.2%;經調整利潤為44.73億元,同比增長39.6%。
貝多财經發現,小米集團的營收整體保持增長态勢,但增速已經明顯下滑。不過,小米集團的年度調整後淨利潤增速則重回往日高點。對小米集團而言,2021年是一個轉折點,而2022年将行至何方?尚未可知。
業績增速下滑,股價、市值再度“腰斬”
公開資訊顯示,小米集團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分别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1146.25億元、1749.15億元、2058.39億元和2458.66億元,而2021年則為3283.09億元,近六年的複合增長率降至30.39%。
與此同時,小米集團的淨利潤增速也在大幅下滑。僅就2021年為例,小米集團2021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經調整淨利潤分别同比增長163.8%、87.4%、25.4%和39.6%。
而自2018年7月上市至今,小米集團的經調整淨利潤增長率也在下滑。資料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小米集團的經調整淨利潤增長率分别為59.5%、39.6%和12.8%,而在2021年則重新增至69.5%。
特别說明的是,小米集團還在2021年獲得其他收入8.27億元,同比2020年的6.43億元增加28.6%。所謂其他收入,其中包括股息收入、政府補貼等。若去除補貼,小米集團的利潤規模将再度縮水。
另一方面,小米集團還在财報中披露了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小米汽車)的最新進展。繼2021年3月宣布造車計劃以來,截至目前,小米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1000人,将繼續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領域拓展研發,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産。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小米集團或在2021年三季度公布工程樣車。對此,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則在财報電話會議上回應稱“找到合适的時間再跟大家講詳情,很多東西現在不友善透露。”
據貝多财經了解,小米汽車已于2021年11月落戶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而據小米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雷軍此前發起的投票結果顯示,“粉絲希望我們做中高端的汽車,是以第一款小米汽車價格區間為10萬-30萬元。”
這意味着,小米集團的直接競争對手或将是小鵬汽車。在此之前,雷軍就已經通過順為資本參與了小鵬汽車的多輪投資。2020年8月27日,小鵬汽車在美國紐交所挂牌上市,雷軍還将一公斤“金磚”作為禮物送給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
據貝多财經了解,小米系投資與新能源汽車、出行領域相關的項目已超過20個。除了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外,還包括人人車、凱立德、立刻出行、能鍊集團、智行者、51用車、車品彙和貨拉拉等。
盡管造車動作頻頻,小米集團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卻不如人意,“過山車”姿态明顯。2021年1月5日,小米集團的股價曾上漲至35.90港元/股,創造曆史新高。但在此後,卻一落千丈,一度跌至2021年3月9日的20.65港元/股,累計跌幅達42.48%。
2021年6月4日,小米集團的股價再度上揚至30.45港元/股,而後便一蹶不振,并在2022年3月15日跌至11.38港元/股,創造了52周(近一年内)的新低,股價累計跌幅達到62.63%,市值已然“腰斬”。
目前,小米集團的股價仍低于IPO發行價。據了解,小米集團于2018年7月9日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為17港元/股。
造車“事故”多,賈躍亭、許家印尚未實作
貝多财經了解到,小米集團曾在2021年3月30日宣布正式對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首期投資為人民币100億元,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同時,雷軍将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特别說明的是,雷軍還将小米汽車視為“押上人生全部聲譽”的最後一個創業項目。
而除了雷軍外,原樂視網創始人賈躍亭也有着同樣的追求,且布局的時間更早。早在2013年,賈躍亭就在美國加州建立了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來,也稱“FF”),準備造車。此後不久,賈躍亭就“留在”了美國。
對于賈躍亭及樂視造車,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曾點評稱,“你們的做法确實非常大膽,而且能夠有真正的突破。”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樂視某一輪融資聯想控股出資數額達4000萬美元。
對于量産,賈躍亭曾在回應媒體提問時稱,“現在隻要有幾十億到一百億我們就足夠量産了。量産應該會在明年的時間。”截至目前,FF仍未能實作這一目标。盡管如此,FF還是在2021年7月實作了另外一個目标——在美國納斯達克挂牌上市。
FF美國工廠(圖檔已獲授權)
至此,FF成為了第二家未能量産且成功上市的車企,而另外一家則為恒大汽車(HK:00708)。此前的2020年7月27日,恒大健康曾釋出公告稱,董事會建議将公司名稱由“恒大健康”更名為“恒大汽車”。
而在2020年8月,恒大汽車便釋出了恒馳首期六款車。2021年,恒大汽車旗下多款恒馳汽車還相繼完成了冬季測試、夏季測試,并稱有望在今年(2021年)四季度試生産、明年實作大量傳遞。
據媒體報道,2022年3月22日,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召開“大幹三個月實作恒馳5量産”的動員大會,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稱,“6月22日一定要實作恒馳5量産,為恒大汽車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相比之下,賈躍亭則在FF于2021年7月上市時稱,“FF現在的目标聚焦在12個月内高品質交車。”就此來看,賈躍亭和許家印的傳遞時間安排基本一緻。而在此前,恒大汽車的前身恒大健康還曾計劃斥資67.5億港元獲得法拉第未來(FF)45%的股權。
不過,雙方的合作并未完全執行,并在2018年12月終止了協定。但在FF上市之日,恒大汽車仍持有FF的20%股權。恒大汽車方面則稱,“公司是FF的财務投資者,對于其他情況不予置評”。
而小米汽車,會是下一個FF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