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一曲京調、一襲長袍,一雙會說話的眼睛,道盡千百年世态滄桑。那鏡中的臉,粉墨濃妝,魅旦俊生,以古今之韻談義道情。

中國文化曆來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載之遺韻”。作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表現形式,平劇素有“國劇”之盛名。從本期開始,将分三輯為大家分享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本次展覽以照片、戲服、信箋等多元度展品分别展示了梅蘭芳身處不同曆史時期的藝術修為。全展共分為“群英譜京韻”“梅秀出世家”“梅占百花魁”“梅馨綴玉軒”“梅香傳萬裡”“梅骨傲風雪”“梅報萬物春”“梅韻展新聲”等八個單元,雖緣起平劇大師梅蘭芳,但其所囊括的實物風華已遠超平劇表演藝術的範疇,通篇覽下,餘韻不絕。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群英譜京韻

人中戲,戲中人,一身藝,一生情,怕看朱顔老。那紅豔的臉,在輝煌的燈光下,已然閃耀了百年。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相繼進京,為乾隆皇帝賀八十大壽。徽班與當時在京的秦腔、戈腔、漢調、昆曲等不斷交流融合,在劇目、唱腔等方面博采衆長,逐漸形成一門以綜合表演為核心的劇種——平劇。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清代傳統宮裝,紅緞繡鳳戲牡丹紋宮衣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蘭芳戲服,紅緞繡鳳戲牡丹紋宮衣

平劇的花雅競豔,美在其形、其聲。作為國粹,它不僅包含了舞蹈、國術、雜技的形體技巧,還相容了音樂、文學、美術等藝術門類的視聽美學,其表演過程中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四大行當——生、旦、淨、醜”都有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唱腔上,平劇以西皮腔和二黃腔為主,用平仄相成的語言文化,演繹着一出出引人入勝的戲劇故事。

(請逆時針旋轉螢幕90°以獲得最佳觀賞角度)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同光十三絕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同光十三絕(局部)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此次展覽展出的《同光十三絕》出自晚清畫師沈蓉圃之手,該畫繪制了同治、光緒時期13位著名演員的劇照畫像。畫家以寫實的手法,借助演員的扮相、面部表情、服飾配飾等生動地描繪了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醜角等角色的視覺特征,而《同光十三絕》中的諸位演員也正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昆腔演變為平劇的十三位創始者。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秀出世家

舞台上,以無實物表演見長的平劇藝術,在鑼鼓響、扇開合、水袖起落中,将喜怒哀樂藏入粉墨。情字難落墨,平劇的情與魂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和不斷發展的藝術結晶,既展現着華夏民族的文化奠基,也傳承了中華文明的藝術精髓。

平劇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其間中華大地梨園春盛,劇目如林,名家輩出,其中尤以梅蘭芳開創的梅派影響深遠。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蘭芳緻祖母的信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蘭芳為父親梅竹芬畫《蘭花》扇面攝影

1894年,梅蘭芳誕生于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景龢堂梅氏。他的祖父梅巧玲是位列“同光十三絕”的名旦,執掌“四喜班”多年。父親梅竹芬亦工旦行,頗獲稱譽,可惜英年早逝。伯父梅雨天是著名琴師,常年為老生演員譚鑫培伴奏,梅蘭芳的青衣唱腔亦多蒙其雕琢錘煉。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蘭芳師承關系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蘭芳,名瀾,字畹華,藝名蘭芳。他九歲開始學習平劇青衣,十一歲時便已登台演出,但在學藝之初并未看出其才華。梅蘭芳為了打破師傅的成見,每天早起吊嗓,并将所有時間都用在學戲上。恰如他自己所說: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沈蓉圃-虹霓關,清,紙本設色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沈蓉圃-思志誠,清,紙本設色

此次展覽分别從家族圖譜、劇照、往來信件等實物展品再現了梅蘭芳的家世與師承關系,這幅沈蓉圃所繪制的昆曲《思志誠》亦是其早期演出劇目的形象刻畫。

正因為天賦有限,梅蘭芳便認定學藝過程中不能有絲毫取巧。于此信念之下,他不僅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也形成了嚴謹的台風。憑借這股子執着和堅定,步入青年的梅蘭芳嗓音甜潤、扮相清秀,終于在1912年與“伶界大王”譚鑫培合演《桑園寄子》時嶄露頭角。1913年,他首赴上海演出,大放異彩,從此“梅蘭芳”便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

世界至大,藝術至深,像我所會的,真是滄海一粟。

——梅蘭芳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一個在展示,一個在被展示”——這即是梅蘭芳的舞台造詣。演員自身的“展示”意蘊高雅,不僅诠釋了角色本身的形象,也極盡自然地傳遞了這種東方戲劇的大美情韻。而“被展示”的戲劇人物則以“迷藏”般的魔力,将演員自身隐匿于角色之中,化為萬千劇中人。憑借鮮活的演繹,演員與角色得以合一,活現于舞台之上,成就了中國平劇的獨特魅力。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奇雙會》戲衣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洛神》戲衣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金山寺》劇照

除去唱功,從未止步的梅蘭芳始終探索着更加廣義的舞台表演。不囿于過去青衣戲隻偏重于唱功的情形,梅蘭芳堅持不懈地對傳統身段、扮相、舞美進行改良,并廣泛研習京昆各行劇目,在順應時代審美需求的同時,也拓寬了戲路,為編創古裝新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展覽中展示的昆劇《金山寺》劇照,即是梅蘭芳對扮相改良的真實記錄。他将《金山寺》中白、青二人的頭飾“漁婆罩”改為戴“額子”,并在之後的演出中又對此裝扮進行了多次改革。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尚小雲緻梅蘭芳的信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梅蘭芳緻程硯秋(時名豔秋)的信

1917年,梅蘭芳榮膺《順天時報》讀者票選的“劇界大王”,标志着旦行逐漸接替老生,開始引領平劇藝術的進一步發展。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等旦角的崛起,不僅将旦行推向了舞台的中心位置,更是創造了平劇的鼎盛時代。

一腔一調唱出了國粹經典,一颦一笑道出了百年韻味。人生如戲難逃白頭遲暮,隻記得丹鳳一擡可傾城。

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我們下期再會。

梅占百花魁:國家博物館《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上)

眼緣藝志 第899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如需轉載請先獲得授權,轉載後請标明出處

文字撰寫:眼緣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