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丨袁送榮:今朝一百五

散文丨袁送榮:今朝一百五
散文丨袁送榮:今朝一百五

今朝一百五

文/袁送榮

(一)朝殇

150年前的這天,也即1872年3月12日,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在兩江總督府去世。不好說是國殇,但在岌岌晚清,可謂之朝殇。

享年61歲。離實作自己抱負所需要的時光,相去甚遠。但那一刻,他已無法主宰自己的思維和氣息,留一聲“足麻”,留一身“奇癢”,留一生“清議”,抱憾“西行”。

那天不知下沒下雨,可知的是,老曾家的“淚雨”沒有停過,祭祀悼念的“聯雨”沒有停過,各類“評雨”沒有停過。國之藩城,勳高柱石;君之股肱,朝廷四近;學之巨擘,桐城勁銳;家之棟梁,砥柱中流。他的辭世,應是舉家同悲,朝野震動。

學生李鴻章來挽:師事三十年,火盡薪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震九萬裡,内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表示恩師思想和學術永遠薪火相傳。立足天下蒼生,痛惋失去朝廷柱石。

“诤友”左宗棠人在西北戰場,派人送來挽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曾左明裡沖突很深,左公開責曾,暗裡似乎唱着“雙簧”,為的障人耳目,維護湖湘。此聯道出左的真實内心,察人之明細,謀國之忠誠,自愧不如老曾。但“同志”之心都如金子般可貴,論诤之言都像石頭般硬紮,哥倆相知相惜,無負平生,此生無悔。

清廷震驚和傷感之餘,對逝者之褒谥自不低調,《清史稿》曰: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對曾氏評點論道很多,150年來,雜亂紛呈,未曾斷線,但總歸褒貶分明,難以一統。時空穿梭到了今日,個性得穩健,内性得寬餘,經方家與民間,頂層與基層,“小乘”與大衆,歸流納新,琢心雕眉,總算讓一位多元內建,多點建構的“綜合性”曾文正公呼之欲出。除卻時代局限和封建糟粕的影像,可以勾勒曾氏的“基準畫像”:愛國愛崗愛家愛“蓮”,識人察人用人容人,忠君忠孝忠義忠勇,治國治軍治學治家,明道明德明理明心,慎獨慎微慎終慎察。

散文丨袁送榮:今朝一百五

(二)實相

曾國藩,211年前出生于荷葉塘耕讀人家。來到這個世上,他和他的家族雖寄負興家立業厚望,但絕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成為中國曆史上裡程碑式人物,或說載入汗青的曆史人物。

時勢造英雄。當然,他不一定是現時“認讀”的英雄,抑或說,他不僅僅隻是一位“時勢英雄”,但說時勢造人物,應該可以的。

可用幾句話概括他的“三百六十五裡路”。

前三十年,他悠然見南山,飽學湘湖間。資曆愚鈍,卻铢積寸累。之後十年,他從翰林院檢讨始,一帆風順遍任部堂副職,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刻苦自勵的理學信徒。爾後十餘載,他從文官轉換角色,以團練大臣身份登湘軍統帥寶座,由理學轉入申韓之術。百折不撓執行“笨拙”戰略決策,戰兢惕厲面對蓋世“神功”,“殊恩異數,萃于一門”,“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高潮,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巅峰”。再十年,他雖師老無功于剿撚戰場,“外慚内疚”于天津教案,卻在扶助湖湘,興隆桐城,經世緻用上屢獲新芳。人生況味之中,他身形逐漸老朽,目光卻始終如炬,清源引活水,修渠導生氣,開近代風氣先河,辦徐圖自強實事。一生六十一年,他應該是推動并加速中國近代化程序的政治家。

須臾短暫得讓人隻覺驚鴻一瞥,但精緻薄發得似乎跨越了幾個時代,乃至更多編年史體。也許是當時中國正經曆那個時候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無形中拉長了每一年歲的經緯和尺寸,讓他在短短幾十年裡,縱橫捭阖,倥偬馳騁。雖命數不長,卻運命多舛,身家與國家共鳴,命運與國運同款。

211年來,中國曆經兩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今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正奮力逐夢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并所向克捷,折沖千裡。但歲月流逝不忘前人,時節妖娆且記過往。曾文正公複雜有争議,原因不在自己,而是時勢使然,時局所限。曾國藩走過的路,吹過的風,趟過的水,用過的心,悟過的理,隻是那個背景下的最優化路徑和最無奈選擇,“哥已不再是當年的哥”,“歌”也已不再是當年的“歌”,與春風對酒當歌,談論人生幾何,得有時代感,代入感。今日感懷先人,數白道黃,見仁見智,接近真谛的努力永無止境,“曆史”非“歲月”,“史實”也非“腳本”,得多留寬容,多予少取,多元放活。

散文丨袁送榮:今朝一百五

(三)殊勝

無論時光怎樣荏苒,四季不會易容。150年後的今春,曾國藩墓前的羅漢松和其他綠植,陪護着泉下夫婦倆,芳霏如初。

今朝一百五,坪塘雨未停。開始時是礎潤而雨,爾後風雨如磐,以至于參加曾國藩辭世一百五十周年忌日紀念活動的來者,沐浴甘霖高呼此乃文正公意外恩賜,雨金栎陽,明金瑞見。

容禅法師則合十微笑着說,此謂殊勝。

伏龍山下桐溪寺,老“品牌”,新境界。

氤氲之息在此間搭建起“特别的心願和特殊的相約”。曾國藩六世孫曾樾校長用先祖傳遞下來的“戰戰兢兢”和“勿忘勿助”的感念參與這場民間自發組織的紀念活動。

議程自有青年一輩操持,他和唐浩明老師等更傾向于以老輩身份出現。曾國藩研究盡管薪火相傳,但得時常加薪添柴,這不是一個“好玩”的領域,也不是“好嘿呦”那麼簡單,一般人還玩不了,玩不下去,但這段史、這個人需要這個社會高度關注和專心鑽研,那裡面有着豐富文脈内涵和彙聚文明力量的巨額“遺産”,是以曾和唐在刻意培育一批精工鑽研者和一大批忠實擁趸,來填補這個巨大而神秘的“空域”。這樣說來,他們拖着病體,邁着蹒跚步伐,冒着瓢潑大雨前來瞻仰,就十分值得,也很是必要。

桐溪寺到曾國藩墓地不遠,相依相生。雨珠聯接心意,在密布的線條中,讓抽象的理念具化成現實的影蹤。

散文丨袁送榮:今朝一百五

一路上,曾老在心心念,儀式中,曾老在默默說,交流時,曾老在侃侃談。無非感謝,不離感懷。

他說,曾國藩和以其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屬于湖湘,屬于民族乃至世界 。在他心目中,曾文正公不僅僅隻是先祖,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代表。推崇曾國藩文化會使内心愈加強大,更有助培育健全精神世界。

作為曾家後人,曾老謙遜地說,向先祖學習,向師友請教,首先是做好自己,同時影響家人,服務社會。隻有将民族優秀文化弘揚好、踐行好、傳承好,才不負家聲,無悔人生。

著名作家、學者唐浩明是國内外公認的“曾國藩研究第一人”。就如他的研究和創作之純澈淨雅,每臨要事與典慶,必定莊重肅慎,這天他依然素雅着裝,上下一體。言行之處,持盈守虛,卑以自牧。就連見到我這樣的“曾研”後學,毛澤東文學院他的學生,都會上前一步,探身究禮。

作為最先探路循行者,他用畢生之研,竭心之學,以曾國藩整理印刊王船山文化思想的專業精神,來充分挖掘、全力推介曾國藩文化思想。面對延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業面”,他學習曾國藩,當好“施工員”,做成“竣工圖”。

他覺得,我們的祖宗幾千年來為人類文化做出了偉大貢獻。經過很多艱難取舍後,炎黃子孫對中國文化中華文明更加熱愛,認同。曾國藩就是我們文化當中很典型的一個代表,他的身上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成分。求阙、慎獨、孝友、拙誠,這些都曾國藩的思想,更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神。今天有這麼多人崇敬文正公,學習他傳承他,與其說是對文正公本人,不如說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向他緻敬就是向我們的文化緻敬。我們這個社會正向非常健康非常正常的軌道上運作,這是我們全面推進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我們應該感恩這個時代珍惜這個時局。

散文丨袁送榮:今朝一百五

劉建海是富厚堂第二位“管家”,也是曾國藩研究的中生代。他說,憑吊與緬懷,不僅是緻敬先賢,更重要的是在先賢靈前,思考如何傳承。曾文正公給後人留下1500多萬字的文化寶庫,唐浩明、梁小進、曾昭才等又為我們打好了基礎,做好了鋪墊,他呼籲劉安定、李潤良、張作中、曾慶新,包括我等中青年研究者,要站在“大家”的肩膀上,把傳統的變為現代的、把經典的變為流行的、把學術的變為大衆的、把民族的變為世界的。

作為曾國藩的家鄉人、研究者、講學者、寫作者,面對春華,我也锵然表達心扉:一心事文正,一起向未來。大家投來期許的眼神,那麼熾熱,那樣溫暖。春的環境下,不由我不吐露傾心之諾。

今朝一百五,殊勝須及春。

袁送榮,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國家一級播音員、湖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湖南省演講與口才學會副會長、湖南省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曾國藩研究會研究員、婁底市演講藝術家協會主席,湖南師範大學演講與口才教研室名師工作室特聘教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文學院客座教授。出版散文集《有風就做翅膀》《富厚堂的心靈》《呦呦音聲》《沸騰的群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