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散文丨袁送荣:今朝一百五

散文丨袁送荣:今朝一百五
散文丨袁送荣:今朝一百五

今朝一百五

文/袁送荣

(一)朝殇

150年前的这天,也即1872年3月12日,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府去世。不好说是国殇,但在岌岌晚清,可谓之朝殇。

享年61岁。离实现自己抱负所需要的时光,相去甚远。但那一刻,他已无法主宰自己的思维和气息,留一声“足麻”,留一身“奇痒”,留一生“清议”,抱憾“西行”。

那天不知下没下雨,可知的是,老曾家的“泪雨”没有停过,祭祀悼念的“联雨”没有停过,各类“评雨”没有停过。国之藩城,勋高柱石;君之股肱,朝廷四近;学之巨擘,桐城劲锐;家之栋梁,砥柱中流。他的辞世,应是举家同悲,朝野震动。

学生李鸿章来挽:师事三十年,火尽薪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表示恩师思想和学术永远薪火相传。立足天下苍生,痛惋失去朝廷柱石。

“诤友”左宗棠人在西北战场,派人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曾左明里矛盾很深,左公开责曾,暗里似乎唱着“双簧”,为的障人耳目,维护湖湘。此联道出左的真实内心,察人之明细,谋国之忠诚,自愧不如老曾。但“同志”之心都如金子般可贵,论诤之言都像石头般硬扎,哥俩相知相惜,无负平生,此生无悔。

清廷震惊和伤感之余,对逝者之褒谥自不低调,《清史稿》曰: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对曾氏评点论道很多,150年来,杂乱纷呈,未曾断线,但总归褒贬分明,难以一统。时空穿梭到了今日,个性得稳健,内性得宽余,经方家与民间,顶层与基层,“小乘”与大众,归流纳新,琢心雕眉,总算让一位多维集成,多点构建的“综合性”曾文正公呼之欲出。除却时代局限和封建糟粕的影像,可以勾勒曾氏的“基准画像”:爱国爱岗爱家爱“莲”,识人察人用人容人,忠君忠孝忠义忠勇,治国治军治学治家,明道明德明理明心,慎独慎微慎终慎察。

散文丨袁送荣:今朝一百五

(二)实相

曾国藩,211年前出生于荷叶塘耕读人家。来到这个世上,他和他的家族虽寄负兴家立业厚望,但绝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人物,或说载入汗青的历史人物。

时势造英雄。当然,他不一定是现时“认读”的英雄,抑或说,他不仅仅只是一位“时势英雄”,但说时势造人物,应该可以的。

可用几句话概括他的“三百六十五里路”。

前三十年,他悠然见南山,饱学湘湖间。资历愚钝,却铢积寸累。之后十年,他从翰林院检讨始,一帆风顺遍任部堂副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刻苦自励的理学信徒。尔后十余载,他从文官转换角色,以团练大臣身份登湘军统帅宝座,由理学转入申韩之术。百折不挠执行“笨拙”战略决策,战兢惕厉面对盖世“神功”,“殊恩异数,萃于一门”,“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高潮,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再十年,他虽师老无功于剿捻战场,“外惭内疚”于天津教案,却在扶助湖湘,兴隆桐城,经世致用上屡获新芳。人生况味之中,他身形逐渐老朽,目光却始终如炬,清源引活水,修渠导生气,开近代风气先河,办徐图自强实事。一生六十一年,他应该是推动并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政治家。

须臾短暂得让人只觉惊鸿一瞥,但精致薄发得似乎跨越了几个时代,乃至更多编年史体。也许是当时中国正经历那个时候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形中拉长了每一年岁的经纬和尺寸,让他在短短几十年里,纵横捭阖,倥偬驰骋。虽命数不长,却运命多舛,身家与国家共鸣,命运与国运同款。

211年来,中国历经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奋力逐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所向克捷,折冲千里。但岁月流逝不忘前人,时节妖娆且记过往。曾文正公复杂有争议,原因不在自己,而是时势使然,时局所限。曾国藩走过的路,吹过的风,趟过的水,用过的心,悟过的理,只是那个背景下的最优化路径和最无奈选择,“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歌”也已不再是当年的“歌”,与春风对酒当歌,谈论人生几何,得有时代感,代入感。今日感怀先人,数白道黄,见仁见智,接近真谛的努力永无止境,“历史”非“岁月”,“史实”也非“脚本”,得多留宽容,多予少取,多元放活。

散文丨袁送荣:今朝一百五

(三)殊胜

无论时光怎样荏苒,四季不会易容。150年后的今春,曾国藩墓前的罗汉松和其他绿植,陪护着泉下夫妇俩,芳霏如初。

今朝一百五,坪塘雨未停。开始时是础润而雨,尔后风雨如磐,以至于参加曾国藩辞世一百五十周年忌日纪念活动的来者,沐浴甘霖高呼此乃文正公意外恩赐,雨金栎阳,明金瑞见。

容禅法师则合十微笑着说,此谓殊胜。

伏龙山下桐溪寺,老“品牌”,新境界。

氤氲之息在此间搭建起“特别的心愿和特殊的相约”。曾国藩六世孙曾樾校长用先祖传递下来的“战战兢兢”和“勿忘勿助”的感念参与这场民间自发组织的纪念活动。

议程自有青年一辈操持,他和唐浩明老师等更倾向于以老辈身份出现。曾国藩研究尽管薪火相传,但得时常加薪添柴,这不是一个“好玩”的领域,也不是“好嘿呦”那么简单,一般人还玩不了,玩不下去,但这段史、这个人需要这个社会高度关注和专心钻研,那里面有着丰富文脉内涵和汇聚文明力量的巨额“遗产”,所以曾和唐在刻意培育一批精工钻研者和一大批忠实拥趸,来填补这个巨大而神秘的“空域”。这样说来,他们拖着病体,迈着蹒跚步伐,冒着瓢泼大雨前来瞻仰,就十分值得,也很是必要。

桐溪寺到曾国藩墓地不远,相依相生。雨珠联接心意,在密布的线条中,让抽象的理念具化成现实的影踪。

散文丨袁送荣:今朝一百五

一路上,曾老在心心念,仪式中,曾老在默默说,交流时,曾老在侃侃谈。无非感谢,不离感怀。

他说,曾国藩和以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湖湘,属于民族乃至世界 。在他心目中,曾文正公不仅仅只是先祖,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代表。推崇曾国藩文化会使内心愈加强大,更有助培育健全精神世界。

作为曾家后人,曾老谦逊地说,向先祖学习,向师友请教,首先是做好自己,同时影响家人,服务社会。只有将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好、践行好、传承好,才不负家声,无悔人生。

著名作家、学者唐浩明是国内外公认的“曾国藩研究第一人”。就如他的研究和创作之纯澈净雅,每临要事与典庆,必定庄重肃慎,这天他依然素雅着装,上下一体。言行之处,持盈守虚,卑以自牧。就连见到我这样的“曾研”后学,毛泽东文学院他的学生,都会上前一步,探身究礼。

作为最先探路循行者,他用毕生之研,竭心之学,以曾国藩整理印刊王船山文化思想的专业精神,来充分挖掘、全力推介曾国藩文化思想。面对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业面”,他学习曾国藩,当好“施工员”,做成“竣工图”。

他觉得,我们的祖宗几千年来为人类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经过很多艰难取舍后,炎黄子孙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更加热爱,认同。曾国藩就是我们文化当中很典型的一个代表,他的身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求阙、慎独、孝友、拙诚,这些都曾国藩的思想,更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今天有这么多人崇敬文正公,学习他传承他,与其说是对文正公本人,不如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他致敬就是向我们的文化致敬。我们这个社会正向非常健康非常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这是我们全面推进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我们应该感恩这个时代珍惜这个时局。

散文丨袁送荣:今朝一百五

刘建海是富厚堂第二位“管家”,也是曾国藩研究的中生代。他说,凭吊与缅怀,不仅是致敬先贤,更重要的是在先贤灵前,思考如何传承。曾文正公给后人留下1500多万字的文化宝库,唐浩明、梁小进、曾昭才等又为我们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垫,他呼吁刘安定、李润良、张作中、曾庆新,包括我等中青年研究者,要站在“大家”的肩膀上,把传统的变为现代的、把经典的变为流行的、把学术的变为大众的、把民族的变为世界的。

作为曾国藩的家乡人、研究者、讲学者、写作者,面对春华,我也锵然表达心扉:一心事文正,一起向未来。大家投来期许的眼神,那么炽热,那样温暖。春的环境下,不由我不吐露倾心之诺。

今朝一百五,殊胜须及春。

袁送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曾国藩研究会研究员、娄底市演讲艺术家协会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演讲与口才教研室名师工作室特聘教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散文集《有风就做翅膀》《富厚堂的心灵》《呦呦音声》《沸腾的群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