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油價上漲車市分化,新能源車集體漲價還“香”嗎?

油價上漲車市分化,新能源車集體漲價還“香”嗎?

新能源車集體漲價還“香”嗎?

(本文首發于《紫金商業評論》,授權紫金财經釋出,轉載請注明來源)

近日,小鵬汽車宣布要漲價,根據說明,3月21日之後,小鵬汽車補貼前的價格将會上漲10100-20000元不等。

除了小鵬以外,近日宣布漲價的還有威馬汽車、零跑汽車、幾何汽車。

分别來看各車企的公告,零跑汽車對C11全系車型補貼後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3月19日起,豪華版漲價2萬元,尊享版和性能版分别漲價3萬元;3月19日起,幾何 A Pro、幾何 C、EX3幾款車型漲價3000-7000元不等;威馬汽車對旗下産品進行了調價,上調幅度為7000-26000元不等,3月28日起實施。

實際上,這已經是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新能源車的第二波漲價潮,在2021年底到2022年2月中旬這段時間裡,特斯拉、蔚來、小鵬、比亞迪、一汽-大衆、上汽榮威、沃爾沃等16家車企都對産品售價進行了調整,漲價幅度在1000元-21088元之間。

按照行業内人士的解釋,導緻這兩次漲價潮的“罪魁禍首”是原材料價格上漲,而且原材料的漲價潮可能還會持續。理想汽車CEO李想認為,“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的幅度非常離譜”。

這次的漲價潮雖然讓部分準備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不滿,但鑒于油價也在節節攀升,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比較看好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

不過近期新能源車企紛紛調價,也暴露出相關産業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結構性産能過剩

随着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大陸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根據相關報道,從2015年至2021年12月,大陸新能源産銷量已經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

行業前景廣闊,不僅吸引了衆多資本的進入,還引來了一衆網際網路大廠的入局,近些年來,百度、小米、華為等網際網路企業紛紛官宣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不僅如此,受到行業趨勢以及減排宣言的影響,傳統車企也加速轉型,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投産。

在資本的熱捧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持續增長,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的産銷量迎來新高點。

根據工信部的資料,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占新車銷售比例躍升至13.4%,同比增長8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至784萬輛,占大陸汽車總量的2.6%,占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一半左右。

具體來看,純電汽車産銷量分别為294.2萬輛和291.6萬輛,同比分别增長1.7倍和1.6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産銷量分别為60.1萬輛和60.3萬輛,同比分别增長了1.3倍和1.4倍;燃料電池汽車産銷量均為0.2萬輛,同比皆增長。

然而,新能源車汽車産銷量增長的背後,卻潛藏着行業的痛點——結構性産能過剩。

在汽車行業裡,産能使用率是衡量是否産能過剩的名額,一般來說,産能使用率在79%-83%之間的屬于正常水準,産能使用率超過90%是産能不足,低于79%則可能存在産能過剩。

而大陸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的一大問題就是低端産能過剩、高端産能不足。

根據乘聯會的資料,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332.6萬輛,而新能源乘用車的專用産能已經有569.5萬輛,産能使用率約為58.4%。目前還有約1046萬輛在建産能将要投産,這些産能主要來自于新能源車企。

從整體上看,2021年有11家企業的産能使用率高于100%,基本上是已經開足三班制,休息日還得适當加班。11家企業中,有6家是外資在中國的獨資或合資企業,5家是本地企業。

得益于2021年新能源市場紅利,有4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産能使用率超過100%,當中包括特斯拉。産能使用率在80%-100%之間車企有8家,其中3家是新能源車企。

基于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到,産能使用率超過80%,保持在正常以上水準的新能源車企僅7家,剩下大多存在産能過剩的問題。

根據天眼查的資料,截至2021年9月,大陸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企業數量有198家,也就是說,新能源車企中産能正常水準以上的比例僅3.5%,産能過剩的企業比例高達96.5%。而這些産能過剩的新能源車企普遍規模小,銷量低,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更進一步來看,低端産能過剩的問題将會持續一段時間。賽迪研究院認為,到2025年,國内新能源汽車總産能預計可達3661萬輛,而當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預計為530萬輛。以此計算,屆時産能使用率仍将位于14.47%的低位。

如不對這種結構性的沖突加以引導,這種低端産能過剩、高端産能不足的問題将會阻礙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協同發展,不利于行業的高品質發展。

市場競争激烈

雖然新能源汽車行業現在是一片藍海,但随着進入賽道的玩家越來越多,市場競争也愈發激烈。

根據企查查的資料,近3年來大陸新能源汽車企業注冊量增長迅速,現存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達45.2萬家。2019年新增5.2萬家,同比增長0.89%;2020年新開8.5萬家,同比增長62.83%;2021年新增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18.0萬家,同比增長111.63%,增速逐年遞增。

雖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數量激增,但是新能源汽車在汽車保有量的大盤子中占比不高。根據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門的資料,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784萬輛,占大陸汽車總量的2.6%。

雖然受到“零排放”汽車宣言以及禁售燃油車時間表的影響,但2021年傳統燃油車銷量自然呈現增長态勢。

金聯創資料顯示,2021年傳統汽車銷量完成2627.5萬輛,同比增長3.88%。對比2021年新能源汽車352.1萬輛的銷量可以看出來,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僅為傳統汽車銷量的13.4%,國内市場主要還是被傳統燃油車占據。

這麼多的新能源車企,實際上都在搶食2.6%的市場佔有率。雖然這個份額在未來會有所增加,但對應龐大的新能源車企數量,競争壓力可想而知。

此外,消費者選擇新能源車還存在一些障礙,畢竟現在新能源汽車整個行業的發展并不完善,例如充電樁的建設嚴重不足。根據智研咨詢的報告,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保有量隻有196.2萬台,僅為大陸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25%。

充電樁緊張到什麼程度?去年12月底,央視财經就曾報道,冬季充電頻繁,新能源車充電樁基本靠搶,尤其是那些車齡較長的,以前一天一充,進入冬季就變成一天兩充,以至于每天都要搶充電樁,甚至還有人4點鐘起床去搶充電樁。

除了配套不完善,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大腦”——整車系統技術也不夠成熟,是以一旦條件具備,傳統燃油汽車依然是不少消費者的購車選擇。

除此之外,國内新能源汽車面臨的競争對手還有國外的新能源車企,不僅有特斯拉這種“科技企業”,還有國外的傳統老牌車企,寶馬、奔馳、大衆等汽車品牌都公布了全面電動化的路線。

钛媒體的資料顯示,老牌車企在加速搶占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内自主品牌車企(傳統自主和造車新勢力企業)雖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市場占有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已經從96%下降到73%,5年降幅約24%。

動力電池資源緊缺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推動了锂電池、磷酸鐵锂、鎳钴錳酸锂等幾類動力電池需求量大幅增長。

此前德勤前瞻産業研究院預測,2021-2025年锂電池的年複合增長率達34.4%,2025年,全球锂電池整體需求量将達到1223GWh,動力電池占比達75.2%。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增長需求也推動了相關金屬需求量的增長。中國環境報預測,2025年、2030年全球(锂、钴、鎳、錳等)金屬需求較2020年金屬需求将分别上漲6.1倍、11.2倍。

但目前這些金屬資源非常有限,其供給不足以滿足未來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需求。動力電池資源的缺乏讓不少行業從業者、相關專家感到焦慮。“锂電池之父”、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表示出了極度擔憂,他在去年11月世界頂尖科學家碳大會上的未來能源發展論壇上,甚至悲觀預言,“5到10年之後,目前用于生産锂離子電池的原材料就會被消耗殆盡。”

大陸的情況更為嚴峻。因為大陸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過去5年内,中國市場動力電池需求均位居世界首位,2020年中國動力電池終端消費需求占比達到了44.1%,其次是歐洲占比30.4%、美國占比19.7%。

根據招商銀行的報告,大陸锂資源全球占比僅為 6%,以鹵水锂為主。國家自然資源部的資料顯示,2019 年大陸已探明钴資源基礎儲量為 7.73 萬噸(與 USGS 資料略有差異),占全球總儲量的 1.10%。

有限的資源加上不斷增長的需求,锂、钴、鎳等動力電池原材料紛紛漲價。

根據追蹤全球電池供應鍊的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資料,從2020年1月初到2022年1月中旬,電池級钴、硫酸鎳、碳酸锂價格分别上漲了119%、55%和569%。以三元材料電池為例,含锂、钴、鎳等金屬元素的正極材料成本占據了電池材料成本的近50%。一般來說,正極材料成本在锂電池成本中占比約為30%-40%。

锂電池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 的資料顯示,在2021年後期,锂離子電池價格上漲了約10%-20%,而原材料锂鹽的漲幅更是達到了約400%。

業内人士分析,由于資源漲價導緻汽車漲價還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關鍵資源如果掌握在别人手中,就會成為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障礙,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

毫無疑問,雙碳目标以及綠色發展戰略,都預示着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是大勢所趨,但不解決以上這些問題,行業的整體發展很難實作跨越式的突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