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外無物”真的是唯心主義嗎,一篇文章講透心學精髓

不了解心學的人,就會照着中學的教科書念:王陽明是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的“心外無物”是唯心主義觀點,甚至有人說這就是苦禅、是迷信。說白了,就是自己在那裡瞎想,把幻想當成了真實存在的東西。

其實用“唯”這個字眼來定義和分類一種學說很不合适,以心為出發點就是唯心,以物質為出發點就是唯物,說到根本處,你又如何說得清什麼是心,什麼是物。

你說意念是心吧,意念有神經系統的物質基礎,還有各種生物放電和實體化學反應,這些反應不過更加細微更加微觀而已,與我們肉眼可見的蠟燭燃燒、車子開動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你說水是物吧,它一升華一蒸發就變得無影無蹤,看不見摸不着。“物”與“心”根本上沒有絕對的不同。

01、再論“心外無物”

飛機是怎麼造出來的?如果沒有萊特兄弟心中關于飛機的意象,沒有那個設計理念,飛機會憑空從天而降嗎?不會,那你說飛機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人腦、人心中的飛機就不算嗎?它可是一切的開始。

這不是與王陽明心學中的“物”正好契合嗎?心學的物不是唯心,這是它的範圍更廣了,也更加貼近本質,它的物不是指外在的有固定形狀、看得見摸得着的物體,而是真正被我們感覺到的事物。

“心外無物”真的是唯心主義嗎,一篇文章講透心學精髓

從本質上講,外在的東西如果無法進入我們的心念,對于我們來說,就等于不存在,因為我們不會和它有任何的互動,它也不會對我們造成任何影響。就像你對一個農村老太太講量子力學,她聽完隻會說滾滾滾,覺得你說的東西還不如她的燒火棍有用。

我們來看王陽明對于“物”是怎麼定義的。《傳習錄》中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是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心是身體的主宰,這句話很好了解;心體發散便是心意,心意的本體就是知覺、感覺、體驗等一切的感覺系統,因為有了“感”才會有“知”。如果借用佛家的話來說,六根是載體,六塵才是本體,六塵便是“知”。

而意念、心意所停駐、關注的所在就是物。比如說你現在想到了飛機,飛機就是一個物,你想到了父母,父母便是一個物,你想到要對同僚友善,這件事就是一個物。在心學裡,“事”和“物”是一回事,是無法分割的。

隻是因為後來漢語言文化的發展,事通常指比較抽象的部分,物是具體的東西。但追根溯源,事和物本來就是一種東西。是以王陽明才會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02、如何去“格物”

格物緻知是心學中非常核心的一個概念,既然物的概念已經清晰了,到底什麼才是“格物”呢,又如何去“格”?

上面我們說過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物的本質就是我們信念所能感覺到、接收到、連結到的那個意象或者事理。王陽明已經為我們證明了,如果像朱熹所說的那樣去“格物”,就像他和自己的小夥伴那樣去格竹子,隻會自讨苦吃,不會有什麼真正的結果。

“心外無物”真的是唯心主義嗎,一篇文章講透心學精髓

那麼真正的格物又是什麼呢,具體怎麼“格”?

“格”就是格正,格物就是當我們心頭感覺到一個事物的時候,就要格正自己關于這件事的意念和信念,要與天理相符合,而不是摻雜很多個人的想法和欲望,這樣就會違背天理人倫,最終就會讓我們的行為失去準則,就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最終損人不利己。

格物緻知,就是每當心頭有個事,我們就要用良知去格正它,把它扳回到正道上來,最終達到時時刻刻讓自己保持正念正行,心中時刻存着天理的境界,這便是“緻知”。

是以格物緻知,就是正念窮理,要“窮盡”的不是外在的實體,而是我們心頭關于事物的理,要祛除私欲,存乎天理,最終讓自己的意念、心意與天理合一。

這也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明明德”。“明德”就是天理,明明德就是存天理。那我們又是如何識别天理的呢,你怎麼去判斷心頭的意念到底是天理還是人欲?這就得依靠另一個強大的武器,那就是“良知”。

03、什麼是“良知”?

良知與“知行合一”中的那個知不同,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感覺、覺知,這個知是後天可以改變可以去格正的,它的根源是由我們的感官對于事物的反應。而良知是與生俱來的。

“心外無物”真的是唯心主義嗎,一篇文章講透心學精髓

《傳習錄》中對于良知的定義來自這樣一段話:“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良知了解為“知”中正向正念的部分,或者再上一層,是能夠感覺和導向正向正念的那部分。它是天生就有的,小孩子天生就知道對父母笑,長大了不用教也會知道怎麼對待父母才稱得上“孝順”。

這種事情用不着去上什麼教育訓練班,也不用社群大媽去循循善誘,不孝順不是他不知道如何孝敬父母,而是在他心裡覺得父母是個累贅、是個自己的負擔,是他自私自利,把自己的安逸看得比孝養父母更加重要罷了。

他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對,會被人恥笑,但是在他的價值體系裡,孝敬父母的成本比起世人的譴責和不屑更加高罷了。

做一件事是對是錯,不用老師從教科書上告訴你,也不用法官告訴你什麼才是是非對錯。你第一時間就“直覺上”就知道對還是錯,隻是看你的意念是不是正向的,是自私自利的還是符合天理的。

與天理人倫相契合,用天理指導自己的行動,那就是真正的誠意正心,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繼續閱讀